第二四三章 儲位之爭始今日
貌似在主戰和主和的問題上,謝逸是第一個做出肯定答複,並給出相對完整應對之策的人。
朝堂袞袞諸公多少有點佩服謝逸的勇氣,先前那些主戰之人大都是因為涉及自身利益,或者“意氣用事”。發言的也都是些不那麽緊要角色,言辭也都比較寬泛,轉圜的餘地很大,大人們則完全是推脫之言。
但謝逸卻說法如此明確,如此言之鑿鑿,多少有點另類。也有人覺得謝逸過於草率,宰相們都慎之又慎的大事,如此輕率真的好嗎?
不過李世民卻很滿意,帝王與企業老板一樣,他不希望員工給出各種可行不可行的說辭,他需要的是策略,是執行方案,倉皇之間,謝逸的做法讓他很滿意。
李二陛下的表情略微鬆動,問道:“謝逸,你以為出兵討伐勝算幾成?”
“大唐天威赫赫,大軍至則高昌亂平。”這是史書上寫明白的事情,謝逸自然不含糊,想也不想說出口後,心裏頓時生出些許忐忑來,自己是個異數,蝴蝶效應已經出現,這萬一……
勝敗乃兵家常事,戰場瞬息萬變,就一定能……
所以他很謹慎地補充道:“前提是必須要做好準備,另需一名驍勇將領統率兵馬。”
“你可有推薦的人選?”
謝逸沒想到李世民會這麽問,問的如此直接,雖說明知道侯君集最為合適,卻萬萬不敢說出口。
作臣子的可以針對某個問題給出方案策略,但涉及用人,尤其是和武將人選有關之事,是萬萬不敢多嘴了。此間越俎代庖,乃是為臣大忌,更是取死之道。
謝逸心如明鏡,連忙道:“臣不知兵,此等大事更不敢妄議,請陛下聖裁。”
“嗯”李世民淡淡應了一聲。便不再說話。
再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出兵討伐高昌的事情便定了下來,顯然在領土問題上,李世民不會輕易有任何讓步。
隻是先前有人反對。他為帝王不好先明確表態罷了。此時則不同,有侯君集和謝逸先後讚同,輿情則完全不同。
眾臣也不得不默認這個事實,但對出兵一事,仍舊有些忐忑。畢竟數千裏勞師遠征。還要穿過戈壁沙漠,天時地利人和幾乎沒占到一樣,想要成功似乎有些困難。
萬一戰敗了,領兵前去的那位將領恐怕要擔責問罪,此等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也不知道誰會成為這個冤大頭。
再者,便是這位年輕氣盛,不知天高地厚的謝學士了,畢竟是他首先明確建議,並給出策略的人。到時候恐怕也難逃問責吧,至少言官們已經記在心上的。
一時間,眾人看謝逸的眼神也都比較古怪。
至於領兵出征的人選,一時間也難以確定,估計需要李二陛下和宰相與一眾老將們仔細商議,才能有個結果。
不過謝逸仍舊看好侯君集,滿朝上下,除了這位驍勇老將,誰能勝任這個艱巨任務?
此戰必然會成就侯君集,但不出意外。也正是此戰讓他生出驕縱之心,最終走上不歸路。
今日不過是討論高昌之亂的應對之策,但謝逸有種感覺,這會是大唐儲位之亂最初的開端。
李世民算是始作俑者吧。而自己也在其中推波助瀾,最終的結果後怎樣,誰能準確料定?
出征之事暫無定論,但謝逸提出的先派使臣前往高昌申斥鞠文的建議被采納了。群臣對此也樂見其成,畢竟如果能和平解決最好不過,勞師遠征動刀槍實在不值得。再者。先禮後兵一直是漢家王朝的一大原則。
很不幸,那位最初讚成主和的虞部郎中李道裕攤上了這個苦差事,不得不領命,謝逸總覺為李郎中看向自己的時候,目光是那般不友好,大抵是在埋怨自己的提議吧
隻是這能怪誰呢?如果不是他自己最初跳出來主和,講什麽大道理,興許這事最終也不會落到他身上。
何況不就是走一遭高昌嘛,雖說看似凶險,但有道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鞠文泰應該不至於將他怎樣。
當然了,如果鞠文泰狠心將他斬殺祭旗的話,大唐上下一定會義憤填膺,鬥士昂揚地出兵討伐高昌。
最終的結果無論是生是死,他李道裕都會得到大唐的獎勵,區別隻是到底會做功臣還是烈士。
應該是前者吧,隻要他活著回來,等侯君集討伐高昌成功,論功行賞肯定不會少了他那一份。那倒是,他是不是該向自己道歉,然後道謝呢?
下朝路上,謝逸正如此腹誹之時,無意瞧見魏王李泰正看向自己,眼神裏暗示意味明顯。好似是告訴謝逸,你今日能在朝堂上露麵出彩是拜我所賜。
好像事實上是這麽回事,但實際上他李泰最初能料到如此局麵?這時候不過是想要和自己套近乎罷了
不得不說,最近的日子裏,李泰對自己的態度完全變了,明顯是有意拉攏,為此沒少費心思。
但謝逸還是比較謹慎,為了避免徹底得罪魏王府,沒有直接完全拒絕,而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
畢竟他不想過早牽涉到皇位爭奪中去,他有自己的考量和打算。
不過顯然其他人不是這麽想的,今日李世民繞過吳王李恪,對李泰的那一問在朝臣們看來是一種極為明顯強烈的訊號,魏王殿下在皇帝陛下心中的分量不斷上升,在他們心裏的價值和期望上升了不少。
是以下朝的時候,有不少人圍繞在魏王殿下身邊,或交談,或恭維,至少也要混個臉熟。
一瘸一拐走在另一旁的太子李承乾見到此情此景,臉色別提有多陰沉了。
在他看來,今日父皇的舉動又是明著打壓自己,抬舉老四李泰,這可不是什麽好現象。
看看現在,有見風使舵的牆頭草圍在李泰身邊巴結,好似已經將其視為未來的儲君,大唐天子一般。
但他們都忘了,自己才是太子,是未來大唐的主人。
然而……
一想起下朝之時,父皇特意叮囑李泰,擇日要幸延康坊魏王府,李承乾的心裏邊不由自主有些發慌,越發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