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章 君父心思

李恪話音落地,朝堂上頓生軒然大波。

再審杜伏威一案。

這意味著什麽?旁觀者或許還反應過來,但李孝恭和當年事件參與者,相關者卻心中巨震。

再審意味著什麽?李恪為何會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

就像他說的那樣,因為他是吳王,是安州大都督,了解南方情勢和民心?這樣的說辭隻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

但不得不承認,卻又是合情合理,極有分量的諫言。吳王言及南方諸事,實在是順理成章。

而且李恪很聰明,用了“再審”二字,而非重審。

他沒有否定當年定案的結論,隻是讓再審一次,結果和上次一樣也行,這樣江淮百姓便無話可說,再無猜疑。

當然了,如果結果不同,自然另當別論。總之一句話,目的是為了安定民心。

很冠冕堂皇,卻又很有分量的理由,至少讓人不好反駁。

當然了,如果有心,也並非找不到反駁的理由。比如抬出高祖皇帝李淵,畢竟這是當年李淵親自下旨定論之事,現在妄自再審,難免有對高祖皇帝不敬的意味。

可這裏有個特殊情況,如果旁的朝代,抬出開國君主,後世帝王難免會有敬畏和顧忌。

但李世民是大唐第二代帝王,截至目前的功勳是蓋過開國高祖李淵的。最重要的是,玄武門之變的九年裏,李淵一直是太上皇。

太上皇是個很微妙的身份,武德九年,還算年富力強的李淵退位了,似乎足矣說明問題。

敢於迫使老爹退位,李世民會敬畏所謂的高祖皇帝?

當然了,明麵上或許不得不如此,但是心底裏。李二陛下一定會很厭煩抵觸。如果誰在這個問題上讓他不痛快,那麽他多半也會讓誰不痛快。

朝堂上的官員們都是聰明人,當然不會沒事給自己找不痛快了。

所以李恪話音落地,並無人出言反駁,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落到了李世民身上,等著皇帝最終聖裁。

李二陛下微微遲疑,看著李恪的目光有些深沉,一雙眼睛不著痕跡從群臣中掃過。

近前而立的岑文本下意識動了動衣袖,他知道瞞不過皇帝,也從來沒打算瞞著。

“李恪所言不無道理!”李世民一句話定下了基調。讓很多人心中泛起強烈的起伏。

李世民目光掃過階下群臣,悠悠道:“杜伏威一案,既然江淮百姓多有疑問,再審一次,厘清事實又有何妨?

如此以免流言誤導,猜疑不斷,也好以安民心。馬周,此案就由你來負責審理,大理寺孫伏伽協助。”

“是。臣遵旨!”馬周和孫伏伽雙雙出班領旨。

孫伏伽是鬆了一口氣,這個案子太棘手,無論自己怎麽判,最終都會得罪人。現在另外有主審人。便不必再擔責任承風險,如此甚好!

馬周略微無奈,但也沒有多顧慮,便欣然領旨。他是侍禦史。素來忠直,深得皇帝器重的天子近臣,對刑獄之事多有了解。負責審理如此大案不足為奇。

李二陛下之所以選馬周,也與他的出身有關,博州寒門學子,與世家權貴沒有多少瓜葛,審案時能少去許多顧忌和麻煩。

不過也有人敏銳意識到一個微妙之處,那就是杜伏威是草莽英雄,仔細說起來也是寒門出身。與馬周的出身相似,馬周審理之時會不會同命相憐,暗中微微偏頗呢?

雖說細小微妙,但素來明察秋毫的李二陛下豈能沒有注意到?他還是這般決斷,而且是極短時間內做出安排,也許是皇帝態度的一種暗示……

很多人心中更泛起了猜疑,在朝堂上不怎麽說話的吳王殿下今日突然開口,還提到了如此驚天大案,恐怕不是巧合。

父子連心,也許是皇帝陛下暗中點撥也未可知……

想到這些,很多有心人便意識到,這個再審恐怕不簡單,結果也會很有意思。

最為擔心的自然是李孝恭,他的臉色很難看,當初斷定杜伏威與輔公祏勾結之人正是他。多年以後,再審此案,不等於是質疑他嗎?

赤果果的打臉不說,更要緊的是重審的結果……要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也就罷了,但想起當年自己在江淮所作所為……

原以為已經再無外人知曉,至少是死無對證,但闞棱突然死而複生,讓一切都變得不確定起來。

更重要的還是皇帝的態度,天下承平,皇帝已經不需要一個手握重兵的宗親了。或者說他已經有旁的替代者,比如眼前這位英武不凡的吳王殿下……

李孝恭的心情,突然間沉重非常。

禦座上的李世民也不知看見與否,沉聲道:“至於謝逸,先赦其出大理寺,參與牛痘實驗,將功折……

馬周,闞棱行刺一案,你一並複合審理,務必厘清牽連人等是否涉案,罪行輕重等等。”

“臣遵旨!”

……

隻是一句話,謝逸便出了大理寺。

不是無罪釋放,可人一旦出獄,還會再關回去嗎?

謝逸涉及的可是行刺謀逆的大案,皇帝都這般不在乎,再加上重申杜伏威一案,似乎足以說明問題。

皇帝有意規避了將功折罪的“罪”字,可見並非篤定謝逸有罪,甚至已經認為其無罪。

這才是關鍵,簡在帝心便是最大的保命符。

蕭瑀鬆了口氣,岑文本懸著的心也放下了,程知節等幾位老將的神情也輕鬆了很多。

李恪氣定神閑站回原位,表麵上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但是心中卻思緒起伏難平。

有意無意落在他身上的幾道目光更是銳利,仿佛隨時能殺人一般!

李孝恭神情凝重,大概是在想如何應對接下來的麻煩,馬周的調查會有多深入,自己能夠怎樣辯解反駁?皇帝那邊又打算如何處置自己?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難得心思一致,心中皆充滿怨恨。

一個等著報斷腿之仇,一個苦心布置這麽久,眼看著就要成功的時候,卻橫生枝節。

謝逸竟安然出了大理寺,這往後……

還有一直沒怎麽注意的老三李恪,竟然不聲不響弄出這麽大動靜。

他為何這樣做?又想要幹什麽?

更為關鍵的是禦座上君父究竟是什麽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