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大事件

三年九月到十月之間,在風雨飄搖的大隋王朝,發生事情。

高暢占據河間自然是其中的一件大事情,然而,說起來,仍然算不得引起天下震動的大事件,真正能引起天下震動的大事件另有其事。

這件大事發生在高暢未來的大敵李唐的身上,在這一時期,李唐大軍的動向與原來的時空相差不多,行軍速度同樣奇快無比。

九月初,李淵令左領軍長史陳演壽,王長諧,以及右一統軍,右光祿大夫劉宏基率領數千精兵從梁山渡口渡過黃河,在黃河北岸紮下營寨,鞏固了灘頭陣地。

與此同時,率先來投李淵的關中賊左光祿大夫,武鄉縣公孫華也率本部數千精兵渡過了黃河,他們準備前往黃河下遊十餘裏的蒲津橋,拆掉蒲津橋,以便切斷了河東之敵屈突通的退路。

臨行之際,李淵曾經向幾位將領交待過,他認為屈突通本事雖然不大,卻也打過好幾年的仗,因為害怕在代王那裏落個不戰之罪,絕不會任由你們占據要衝之地,所以,要擔心敵軍突然發起攻擊,將你等趕下黃河。

於是,渡河的時候,孫華部搶先過河紮營,並擺出了戰鬥隊形,以防隋軍來個半渡而擊,渡河時,唐軍的心一直都緊繃著,就連過了河之後也沒有放鬆,而是加固了營壘。派出了大量地斥候。

當夜亥時,大隋虎牙郎將桑顯和果然率領數千驍果來襲,隋軍個個口咬箭杆,馬蹄上裹著厚厚的布團,隱蹤藏跡,宰了哨探,偷偷摸到唐軍營前,然後。向唐軍發起了突然攻擊。

第一道營棚很快就被攻破了,然而,隋軍的攻擊在第二道土牆麵前被阻止了,王長諧率領本部人馬憑借土牆擋住了隋軍的攻勢,按照事前計劃的那般,劉宏基率軍從側翼向隋軍發起攻擊。孫華率領數百精騎繞到了隋軍後麵,從後方向隋軍殺來,三麵夾擊之下,隋軍立刻崩潰了。

他們立刻四下逃散,拚命逃生,唐軍從後急追,在飲馬泉附近消滅了最後一支成隊的隋軍,桑顯和孤身一人狼狽逃回了河東城,自此,隋軍再也不敢出城半步。

第二日。孫華部就按李淵之命拆掉了下遊的蒲津橋,斷了屈突通的後路。

有個汾陽人叫薛大鼎。他是河東豪族薛家地家主,在戰事正緊的時候。他來到軍中求見李淵,向李淵獻策。

他勸慰李淵不必攻打河東,直接從龍門渡過黃河,占據永豐倉(今陝西華陰縣內),再傳檄四方,群雄一定會紛湧來投,關中唾手可得。

李淵聽了薛大鼎的話,意有所動。不過,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以及手下都反對這樣做。於是,李淵接受了眾人的意見,率領大軍進駐河東城下。

不過,他覺得薛大鼎這人很有本事,就讓他做了自己的幕僚。

進駐河東城下之後,在建造攻城器械之時,文成郡守鄭元被囚車押著送到了李淵帳前,這是通議大夫張綸的功勞。

早在大軍沒有從晉陽出發之前,李淵就命令通議大夫張綸率領一支精兵經略稽胡,離石,龍泉,文成諸郡,大軍一路疾行,進展順利,攻下了這幾個地方,俘獲了文成郡守鄭元,現在才送到李淵軍中來,李淵會見了鄭元,撫慰了他幾句,然後就將他放了,這是因為鄭元是陽鄭家地子弟,李淵自然不會向他下殺手。

對這些被俘獲的原隋朝官吏,凡是世家子弟,李淵都非常小心地在對待,若是願意投降從軍,他自然歡迎,若是誓死不降,他也不以為甚,會贈送大量金銀禮送回鄉。

九月十一日,李淵和李建成,李世民,長史裴寂分率四路大軍圍住了河東四門,將河東城圍了個水泄不通,隨後,下令向河東發起猛攻。

屈突通的確如李淵所料,不敢出城攻擊,但是他有幾萬精兵,龜縮在城池高大的河東城內,固城自守,卻也綽綽有餘。

李世民部率先向河東城發起了攻擊,然而,卻無功而返,在高大的城池下白白地丟了數百健兒的性命。

隨後,李建成部,裴寂部以及李淵部都向河東城發起了試探性的攻擊,結果與李世民部一般無二。

隨後,下起了雨來,李淵也就下令停止攻擊。

部隊退下後,李淵在黃河岸邊紮下了營寨,依然圍困著河東城。

要想攻下有精兵把守的河東城,並不是在短期內就能成功的,並且,要有付出巨大犧牲的覺悟,李淵在此心知肚明,這個時候,他又想起了薛大鼎地建議,究竟該怎麽辦?他決定召集手下議事,商量對策。

屈突通有數萬精兵,占據著堅城,若是我軍無法攻克長安,朝後退必定被其阻攔,那時,腹背受敵,就太危險了!我軍還是應該先攻下河東城,解決掉這個釘子之後,然後再西進關中,這樣速度雖然慢了點,但是勝在穩妥。

這是長史裴寂的意見,在議事地諸位將領中,大部分人都讚同他的意見。

然而,李世民這個時候卻改掉了初衷,讚同薛大鼎地建議來。

最初,他之所以反對這個建議,也是有著裴寂那樣的顧慮,同時,他又認為固守河東的屈突通部士氣低落,河東城不難攻下,豈料交上手之後,才發現並非如此,河東城絕非短期之內可以攻下的,要是讓大軍在河東城下空耗糧草,消磨時間,在這個風雲變幻之際,無疑是坐失良機,李世民認為大大不妥,所以,他改變了主意,讚同薛大鼎的建議。

若是認為正確的事情,李世民就會橫下一條心,誰的話都不聽,一定要這樣做,若是認為是錯誤的事情,他不會為了自己地臉麵,或是別的什麽,拒絕改變,而是會立刻改變主意,按照他認為地正確的方向去做。

在這方麵來說,李世民無疑具有明主的資質。

和往常一樣,李世民又發揮了他能言善辯的優

宇軒昂地在議事會上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意思大概如

自古兵貴神速,我軍正是大勝之機,正應該借勢西進關中,在八方豪傑紛紛歸附的情況下,留守長安的敵軍必定聞風喪膽,有智慧的來不及謀劃,有勇氣的來不及決斷,我軍攻取長安,必定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毫無阻滯。

如果我軍戀戰,長期逗留在河東這座堅城之下,那時,長安的敵軍就獲得了喘息之機,他們便有時間來調整部署,建立好防線,嚴陣以待我軍來攻,那時,我軍進不能攻下長安,退又被河東牽製,浪費了絕好的時機,軍心也會為之不穩,大事必將敗壞無疑!何況,關中群雄誰都沒有找到主子依靠,誰先到他們就會投靠誰,難不成我們要將他們拱手讓給別人嗎?要知道,在長安的西邊,還有一些不安分的人啊!

至於屈突通,他就像一條老狗,雖然依舊張牙舞爪,卻隻能威懾別人,沒有必要將他看得太厲害!

李世民年輕氣盛,他的建議以攻為主;裴寂老謀深算,善於穩中求勝;麵對這兩條思路迥然不同的意見,李淵陷入了沉思。

最終,李淵將兩人的建議各取了一半,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留下來堵住河東通往長安的大道,另一路則直接向長安挺進,先占據至關重要的永豐倉再說。

馬上就要入關了。群臣紛紛上表,希望用更重要地名頭來震懾關中,於是,大將軍李淵就變成了太尉李淵。

九月十三日,大軍渡過了黃河。

九月十七日,李淵進駐長春宮(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西北),各地的隋官紛紛來降,就連占據永豐倉的華陰令李孝常也派妹夫竇軌送來降表。不僅是各地官員,那些關中豪傑也紛紛率部來投,每一個人都在李淵這裏得到了高官厚祿,於是,人人都歡呼,認為李淵才是真命天子。是平定這亂世的豪傑。

九月十九日,按照原定計劃,李淵將大軍分成了兩路,一路由李建成率領司馬劉文靜,統軍王長諧,薑寶誼,竇琮等率領數萬精兵駐紮在永豐倉。

在這一路中,又令劉文靜為主將,以長孫順德,竇琮。段誌玄為副將,帶領糧食和數萬精兵進駐潼關。防備河東的屈突通向唐軍發起反攻。

李淵也在這一路軍中坐鎮。

另一路大軍則有李世民為主將,劉宏基。殷開山,楊毛為副將,他們率領數萬大軍沿著高陵道,去進攻涇陽,雲陽,武功等縣,繞道長安西側,為大軍合圍長安掃開障礙。

這是李世民第一次獨立領軍。在他的上麵,再也沒有自己的父親李淵牽製。他的命令就是最終命令,這讓二十來歲地李世民分外興奮,心中油然升起了一股豪情,望著浩浩蕩蕩的向前行進的大軍,他有著一種不管是什麽擋在麵前,都會將其踏碎的感覺。

然而,在他的臉上,你卻看不到任何激動之情,除了雙眼的神采奕奕以外,和平時並沒有不同,而那雙眼地神光,也要熟悉他的人才能察覺。

九月十九日這一天,高暢最大的敵人李世民終於正式登上了屬於他自己的舞台。

九月下旬,李世民一路行軍急速,就如風卷殘葉一般,沿途根本沒有遇見任何抵抗!

九月二十一日,在華陰縣渭水北岸,李世民和他的三姐李秀寧率領的一萬多義軍會合,他的姐夫柴紹也隨軍趕到。

一路上,李世民收攏了許多向他投靠的英雄豪傑,其中,有號稱長安大俠的史萬寶,以及長安以西的豪強邱師利,邱行恭兩兄弟,然而,其中有一人李世民最為器重,那就是向他獻上了如何攻取天下地齊州臨人,城尉房喬,房玄齡。

李世民與房玄齡一見如故,將他委任為幕府的記室參軍,作為幕府地謀主,房玄齡也把李世民當做了自己的明主,竭盡所能地為他出謀劃策。

李世民軍到達涇陽後,部隊已經發展到了九萬人,這其中還不包括他地族叔李神通的大軍,在涇陽時,李世民果斷分兵,分給劉宏基,殷開山六萬大軍,讓他們南渡渭水,作為大軍的第一波攻擊梯隊駐紮在長安故城,長安留守衛孝節率軍從金光門出戰,被劉宏基先退後進,打了個落花流水,迫不得已隻好退守長安。

李世民率軍繼續向西,與李秀寧和李神通所率領的軍隊會合,在距離長安有一百裏的阿城停了下來,這時,他又有了七萬大軍,加上劉宏基的六萬,李世民總共率領有十三萬大軍,長安震駭。

得知李淵大軍西進長安之後,屈突通大為驚駭,他率領大軍西出河東,向長安進發,想要勤王,然而,在潼關卻被劉文靜所阻擊,不得寸進。

李淵占據永豐倉之後,開倉放糧,大賑饑民,於是盡得關中民心。

他得知屈突通被劉文靜所阻之後,知其再無法向西,不足為患,於是向劉文靜增派了一萬援軍,自己則率領大軍西進長安。

十月四日,李淵率軍抵達灞上,停在長安春明門的西北,與李世民和李建成各自率領的大軍會合,總兵力達到了二十幾萬。

李淵下令全軍住進營寨和堡壘之中,不得出營騷擾當地村落,不得侵擾當地鄉民,要做到秋毫未犯,李淵又多次派人到城中報信,所是自己率軍來此,是為了尊隋,想為大隋朝另立明主,使其不致翻覆。

不過,城中守軍從來不做回應,隻是一味地加強防守,大家都不是蠢蛋,李淵之心就如司馬昭,人人皆知,沒有人會相信他地謊言。

當高暢順利攻下河間的時候,李淵正好率領大軍圍困長安,在大業十三年九月到十月這段時間,這才是最為震動天下地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