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八陣圖》詩中詠諸葛亮功績說:“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末句“遺恨失吞吳”,是對蜀漢帝業不成的慨歎。造成蜀漢失去“吞吳”之舉的關鍵人物,便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第四位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吳郡人陸遜。

一、青年脫穎,才調長者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本名議,後稱遜,家世為江東冠族。祖父陸紆很有學問,官至城門校尉;父陸駿,東漢末年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十歲時喪父,隨母在從祖陸康家長大。陸遜少小知名,與陸康之子陸績齊名於江東。

陸康任廬江太守,與袁術有矛盾。袁術舉兵相攻,陸遜隻得帶著陸康的眷屬回到吳縣,這時,隻有十五六歲的陸遜肩負起一個大家庭的生活重擔。公元204年,陸遜二十二歲,被孫權征召為掾屬,曆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代理縣令職務。

海昌在今浙江餘杭東南,是當時的一個貧瘠地區。陸遜在任時連年幹旱,他毅然開倉賑濟,又“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號為“神君”(《世說新語》卷五注引《吳書》)。當時又值會稽一帶山越暴動,陸遜揮師往討,“所向皆服”,發展部曲達兩千餘人。接著陸遜又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因功拜定威校尉。陸遜初露軍事才華。

陸遜有才又有德,有古時祁奚舉賢不避仇的長者之風。會稽太守淳於式曾上書告發陸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陸遜進京見孫權,反稱讚淳於式是“佳吏”。孫權很奇怪,問陸遜:“人家告你狀,你卻為何稱讚他?”陸遜回答:“淳於式告我出於愛民之心,此乃良吏,我怎麽能反過來挾仇誣告他呢!”孫權非常欽佩,更加器重陸遜,將孫策女兒許配給他,倚為心腹,數訪世務。陸遜在東吳政治上的地位也就更加鞏固了。

二、麻痹關羽,巧奪荊州

公元214年,孫權索取荊州南三郡,孫、劉兩家兵戎相見。此後,雙方都嚴加防範。孫吳派駐陸口的大將是呂蒙,關羽非常忌疑他。公元219年,關羽圍襄、樊,取得勝利,威震荊、襄,引起了孫、曹兩家的注目。呂蒙認為這是奪取荊州的一個好時機。為了麻痹關羽,讓他全力向北,呂蒙想好了一個策略,向孫權獻計,他稱病回建業,舉薦足智多謀的陸遜為荊州督。陸遜在征討丹陽山越時已顯示了他的非凡軍事才能。當時,叛亂的山越有幾萬人,陸遜帶兵不多,他設疑兵之計,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入山穀,到處鳴起軍號鼓角之聲,造成有千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然後一鼓作氣衝擊,很快就平息了丹陽的叛亂。但是,驕狂自大的關羽根本看不起陸遜,又被襄陽的眼前勝利所鼓舞,一定會放鬆對東吳的戒備,撤下荊州守衛去增援襄、樊。呂蒙的計策得到孫權的讚成,於是陸遜來到了陸口孫吳的西部前線。

陸遜到了陸口後,為蒙蔽關羽,寫信稱讚他用兵及時,戰功卓著,“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打敗敵國,真是同盟之福;擒獲於禁,是流芳百世的勝利,可與春秋城濮之戰和楚漢時韓信的井陘之戰相媲美。陸遜在信中還說:“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三國誌·陸遜傳》)意思是,曹操不甘失敗,會向前線增援。陸遜提醒關羽要注意,打了勝仗,不要驕傲,要全力以赴去爭取最後的勝利。陸遜擺出一副十分關切的樣子說:“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關羽得書,見陸遜言辭卑下,十分得意。於是,他把荊州防吳的守軍全都撤下來調到了襄陽前線。這時,曹操的增援軍隊也趕到了。曹將徐晃向關羽發起進攻,關羽失利。這時呂蒙已率孫吳大軍,兵不血刃拿下了荊州。關羽發現中計,連忙解圍撤退。

關羽率疲憊之卒來爭荊州,軍無鬥誌,一路逃散。他不敢南下收複江陵,向西退走。十一月到了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被孫吳包圍。他豎起了假降之旗,帶領十餘騎突圍,行至臨沮(今湖北遠安北),被吳將馬忠俘獲,蜀漢的荊州軍全部瓦解。陸遜配合呂蒙,全線出擊,直插到秭歸三峽地區,收降夷漢兵凡數萬計。孫權以功升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

三、以弱勝強,夷陵敗蜀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立即發動了夷陵之戰,討伐孫吳,替關羽報仇,欲奪回荊州。劉備此舉,失去理智。趙雲曾勸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劉備聽不進去,孫權也怕兩線作戰於己不利,便遣使求和,劉備不從,親自帶領近十萬大軍從白帝順流而下殺向東吳。孫權求和不成,也起兵應敵,拜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率五萬兵西擊劉備。東吳戰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等都受陸遜節製。

七月,劉備派吳班、馮習等率兵四萬擊破吳軍李異、劉阿等部,占領吳地秭歸、巫縣(今重慶巫山西北),留趙雲於江州(今重慶市)為後援,策應主力行動,自己率大軍順江而下。公元222年正月,蜀將吳班、陳式又率水軍屯據長江北岸的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一時間蜀軍勢不可當,吳國上下一片焦慮。麵對蜀軍的強大攻勢和節節勝利,陸遜沒有被其聲勢所壓倒,也沒有因暫時的失敗而喪失信心。他從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誌的戰略方針,先讓一步,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將部隊撤至今湖北宜都市長江南岸的夷道和北岸的猇亭,把五六百裏山區讓給蜀軍,完成了戰略退卻,待機全線反擊。

陸遜戰略性質的大步後退,引起部下的不滿。老將韓當、徐盛等認為他怯敵,紛紛要求出擊,與蜀軍決戰。陸遜對部下求戰心切而不考慮全局的想法,一方麵按劍施令“不可犯矣”,一方麵陳述利害曉喻大義。他說:“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以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三國誌·陸遜傳》)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審時度勢、知己知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陸遜得兵法要旨,沉著冷靜排除幹擾,穩健地按照自己的戰略行事,捕捉最佳的決戰時機。

陸遜堅守不出,劉備屢攻不下,兩軍相持長達半年之久,蜀軍失去銳氣,弱點開始暴露出來。劉備把十萬大軍屯駐在從巫峽至夷陵的一百餘裏的山地上,分散四十餘營,陸遜擔心劉備水陸俱下,這樣蜀軍居高臨下撲向荊州,在平川上打消耗戰,勝負難料。現在劉備把蜀軍屯在漫長的山穀間,無所作為,意氣沮喪。陸遜把反攻時刻定在了公元222年六月,正是暑勢之時,采用火攻,致使蜀軍全線崩潰,劉備也差點成了俘虜。這一仗,陸遜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四、出將入相,憂鬱而逝

公元228年五月,曹魏大司馬曹休中吳鄱陽太守周魴的詐降計,率十萬大軍入皖。陸遜奉命率朱桓、全琮等截擊,在石亭(今安徽懷寧、桐城間)大敗曹軍,斬獲萬計。陸遜凱旋,當他路過武昌時,孫權命令用自己的禦蓋以覆陸遜。第二年,陸遜拜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州)。

陸遜身為將帥,不僅有著高超的軍事才能,同時有一整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雖然長期駐軍在外,但時刻不忘國家大事。他曾上疏給孫權,對當時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他說:“夫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也。”(《三國誌·陸遜傳》)他建議孫權像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又說:“臣聞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桑衣食,民之本業,而幹戈未戢,民有饑寒。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統一矣。”(同上)陸遜再次闡明戰爭的危害性,勸說孫權盡量少動幹戈,務以養本保民要緊,隻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公元244年,陸遜入都代顧雍為丞相。孫權給予高度的評價,稱他:“惟君天資聰睿,明德顯融,統任上將,匡國弭難。夫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同上)孫權把陸遜譽為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薑子牙。

公元245年三月,正當陸遜為相施展治國才能時,由於卷入孫權兩子孫和、孫霸爭奪太子的事件中,被孫權遣使責讓,陸遜氣憤交加,憂鬱死去,享年六十三歲。(舒大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