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是東漢光武帝佐命功臣鄧禹的後裔。他能言善道,文武兼備,是劉備集團中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諸葛亮輔政重修吳蜀聯盟舊好,他受命兩次出使東吳,為吳蜀通好做出很大的貢獻。
鄧芝自幼聰慧伶俐,年輕時仕途無門,懷才不遇。後來,到了蜀國,他曾去找過益州從事張裕看相。張裕對他說,將軍壽命很長,將來定會拜相封侯。鄧芝聽說巴西太守龐羲是一個心胸寬廣、善識人才的人,於是決定去依附他。劉備占據益州時,鄧芝為郫(今四川成都郫縣區)邸閣督,是一個守護糧倉的小吏。有一次,劉備到郫縣巡視,與鄧芝交談之後,發現他口才不凡,“大奇之”。於是擢升鄧芝為郫縣令,後遷為廣漢太守。鄧芝為官清正廉明,執法公允,廣漢地區很快呈現一派升平景象。因“所在清嚴有治績”,被調入朝中為尚書。
章武三年(223),劉備病逝於白帝城永安宮,諸葛亮奉遺詔輔佐十六歲的太子劉禪繼承皇位。當時,軍政事務雖多,但諸葛亮都一一處理妥當。隻有一件事情,使他憂心忡忡,那就是必須盡快委派一個精明能幹的人,出使江東說服孫權,與結盟好。究竟誰去合適呢?諸葛亮正在左右為難之際,恰好碰見鄧芝。這時,鄧芝前來向諸葛亮進言:“今主上幼弱,初即帝位,應該派遣大臣出使東吳,重結盟好。”鄧芝能高瞻遠矚,敏銳地看到當時聯吳問題的重要性,並且強調立即遣使出使東吳,這體現出他非凡的才幹。諸葛亮喜出望外地說:“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但始終想不出能夠完成這個任務的人,今日終於找到了。”鄧芝問:“這個人是誰?”諸葛亮回答:“就是你啊!”於是,派遣鄧芝出使東吳。
鄧芝到了東吳後,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孫權沒有立刻見他。鄧芝急中生智,上表孫權說:“我此番來江東,不隻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的利益。”孫權覺得很蹊蹺,蜀國使臣不為蜀國的平安,怎麽會為我吳國的安危而來呢?於是,孫權傳令見他。孫權與鄧芝見麵後,對鄧芝坦率地說:“我是早願意與蜀和好的,但恐蜀國剛遭新喪,劉禪年幼無知,勢單力弱,一旦遭到曹魏的進攻,我也自身難保了,所以有些猶豫。”鄧芝針對孫權的矛盾心理,不慌不忙,向孫權分析了吳蜀聯盟的有利條件。他指出:“吳、蜀二國據有四州之地,大王是當世之英雄,諸葛亮也是一代俊傑。蜀國有重嶺險隘,邊境牢固。吳國有長江天險可資憑借,兩國的長處加起來,唇齒相依,進取便可以並兼天下,退守也可以鼎足而立。大王今天如果怕得罪魏國,而和它保持臣屬關係,曹丕必然要大王入朝,要太子去作人質,沒完沒了地納貢。如果你不從命,魏則以反叛為名討伐你,那時蜀國也會順流而下,伺機而進,江南的土地恐怕再也不會歸大王所有了!”鄧芝言簡意賅的一番分析,有理、有利、有節,孫權沉默了良久,終於決定與魏絕交,轉而與蜀實行聯合,並且立即派遣張溫去蜀求和。鄧芝第一次出使東吳,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解除了諸葛亮的後顧之憂,使他能有更多的精力恢複和發展生產。
公元224年,諸葛亮又一次派遣鄧芝使吳。孫權與鄧芝成了朋友,他便直言不諱地問鄧芝:“如果將來消滅了曹魏,天下太平,吳、蜀二主各分治一方,豈不是很好的事情嗎!”鄧芝坦率地回答:“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如我們滅掉曹魏之後,兩國的君主要各行其德,兩國的臣下要各盡其忠,然後整頓兵馬,雙方再來爭奪天下吧!”鄧芝的秉直、坦率、誠懇和他的兩次談話,使孫權心悅誠服,穩定了江東與蜀國的聯盟。孫權十分賞識鄧芝,他在給諸葛亮的書信中稱讚說,維係兩國的和好,隻有鄧芝這樣的人才能做到。吳蜀聯盟的恢複和發展,對諸葛亮所進行的南征和北伐,都起到了有利作用。
鄧芝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而且是蜀國的一員上將。建興六年(228)春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以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和趙雲領軍拒守箕穀,抗拒魏國大將軍曹真的進攻。由於魏強蜀弱,致使箕穀失利。雖然戰敗,但在部隊撤退時,“兵將不相失”,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他配合趙雲,在撤退中未損失一兵一卒,顯示出他治軍“賞罰明斷,善恤士卒”,深得諸葛亮的稱讚。
建興十二年(234),鄧芝升為前將軍,領兗州刺史,封陽武亭侯。蔣琬繼諸葛亮主持丞相府事後,讓鄧芝督鎮江州(今重慶市),擔任守衛蜀國東疆之重任。
延熙六年(243),鄧芝升為車騎將軍,並且接受劉禪賜予的符節。延熙十一年(248),巴東涪陵地區大姓徐巨叛亂,鄧芝率軍征討,一舉獲勝。鄧芝采取措施,把當地的富豪大姓五千多家遷入蜀地,直接受蜀漢中央政權的控製,並且在當地選拔驍勇的將領管理軍隊。從此,涪陵地區沒有再發生大姓反叛事件,百姓也過上平安的日子。
延熙十四年(251),鄧芝辭世,享年七十四歲。(戴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