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字玄德,東漢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史稱“先主”。

一、半生轉戰,寄人籬下

劉備是漢獻帝皇室遠宗。《三國演義》第二十回寫劉備身世,大肆渲染:劉備見獻帝,獻帝排家譜,劉備輩分為獻帝之叔,故世人稱他為“劉皇叔”。獻帝還令宗正卿宣讀劉備的家譜,其祖上世代為侯,依代數乃漢景帝十八代孫。這一細節是小說家的加工產品,渲染劉備冠以“皇叔”,用以抬高他的正統地位。根據《三國誌·先主傳》所記,劉備確為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祖父劉雄、父親劉弘兩代,一度在州郡做地方小官。劉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縣(今河南範縣)令。劉雄以上世次不明。所以,劉備最初起兵,沒有憑借,號召力不強,隻是依附軍閥征戰。

劉備早年喪父,家貧,和母親販履織席維持生計。他家的東南角上有一株大桑樹,高五丈多,從遠處一望,茂盛的樹枝往下垂傾,有如車上的篷蓋。過往行人都對這株大樹感到驚奇,有人就說,此家必出貴人。

劉備幼時,和族中小兒常在樹下遊戲。有一天,劉備對夥伴們說:“總有一天,我定會乘坐有著真正篷蓋的天子車。”他的叔父劉子敬知道後十分驚異,訓斥他說:“休要亂說,這是要滿門殺頭的。”但從此劉備卻受到族人的器重。他十五歲那年,與同宗劉德然外出求學,拜涿縣名儒、前九江太守盧植為師,並且得到劉德然父親劉元起的資助。劉元起說:“我族中出了劉備這孩子,不是一般人哪!”劉備舉止也與眾不同,他在學堂並不用功讀書,喜歡弄狗騎馬,聽音樂,講穿戴。他身長七尺五寸,雙手過膝,回首能見自己耳朵,魁梧雄壯,一表人才。平時少言寡語,恭謙待人,喜怒不形於色,成竹在胸。又專好交結豪俠,與同學遼西太守之婿公孫瓚十分要好,年輕人都爭相依附他。劉備的這些表現,不合儒家規範,所以沒有得到盧植的品評推薦。學成歸來,依舊默默無聞待在鄉裏。

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給劉備帶來了機運。朝廷派兵鎮壓起義,各州郡長官也紛紛招兵買馬,劉備趁勢亦在鄉間活躍起來。中山人張世平、蘇雙是販馬的巨商,常往來於涿郡,見劉備不是等閑之人,又慕他豪俠名聲,於是慷慨解囊相助。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人關羽、同郡張飛也來投奔,劉備遂拉起一支鄉勇,投效在涿郡校尉鄒靖麾下征討黃巾。由於立了戰功,劉備被任命為安喜縣(今河北定州)尉。從此,劉備登上了逐鹿中原的政治舞台。

東漢末期講究門第世資,公元190年關東軍討董卓,演成了群雄割據,但亦僅僅是那些名門望族有權勢者,才可占據一方。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勢力最大,袁紹占冀州,袁術據淮南,其他割據者如劉表據荊州,陶謙據徐州,公孫瓚奪幽州,曹操占兗州。劉備雖先後當過安喜縣尉、下密縣(今山東昌邑)丞、高唐縣(今山東禹城西南)尉,但終因名微眾寡,在中原不能立足,隻得去投奔昔日同窗好友公孫瓚,被任命為平原縣(今山東平原西南)令。袁紹攻公孫瓚,曹操攻陶謙;袁紹與曹操聯合,公孫瓚就與陶謙聯合。陶謙向公孫瓚告急,公孫瓚派手下大將田楷和劉備去救。公元194年,陶謙病死,把徐州讓給了劉備。劉備第一次躋身於大軍閥的行列,據有一州之地。

劉備得徐州之時,呂布襲取了曹操的兗州,曹操退到豫州。袁、曹兩家聯合,袁紹北向攻公孫瓚;曹操南向攻劉表,東向攻呂布。劉備與公孫瓚聯合,中間隔了一個袁紹,西南兩麵又有呂布、袁術二敵。劉備雖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但他出身寒微,得不到士族智士的輔佐,身邊沒有荀彧、郭嘉那樣的謀臣,不知如何守住徐州,結果遭到呂布、袁術的夾擊,公元196年丟失了徐州,妻室被呂布擄去。劉備走投無路,不得不依附曹操。曹操舉薦他為豫州牧,史稱“劉豫州”。雖然這是一個虛銜,卻給劉備帶來了聲望。曹操厚待劉備,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又表他為左將軍。曹操想用高官厚祿籠絡住劉備,暗中卻把他監視起來。劉備深知曹操的用心,整天裝作不問世事,閉門謝客,在花園種菜。有一天,曹操請劉備飲酒,借機談論英雄,以觀劉備誌向。當時,劉備參與帝舅董承等人密謀,奉獻帝衣帶詔誅操。所以,當劉備聽到曹操稱讚他是天下英雄時,誤以為計謀泄露,一驚之下,手中筷子不覺失落桌上,恰在這時空中響起一陣驚雷,劉備趁勢說:“聖人講‘驚雷狂風令人變色’確有道理,一震之威,竟至如此。”劉備的機智居然瞞過了曹操。

公元198年,袁紹平定了公孫瓚,與曹操的矛盾激化起來,聲言南下決戰。劉備趁機向曹操進言,讓他帶兵到徐州去阻截袁術北上,以便擺脫曹操。劉備一到徐州就殺了刺史車胄,把衣帶詔公之於世,打起了反曹的旗幟。曹操對此立即做出反應,於公元200年正月,殺了董承等人,親率大軍東征劉備。劉備原以為,當時曹操與袁紹正相持於官渡,不會分兵東向,結果出乎意料,倉皇應戰,全軍覆沒,妻室又成了曹操的俘虜,親將關羽亦被迫降操。

劉備隻身逃往河北投袁紹,利用袁、曹官渡相拒的機會,提出到汝南開辟第二戰線,從背後打擊曹操。劉備至汝南,關羽、張飛也相繼回歸帳下,又聚集起一支隊伍,但不久就被曹仁打敗。又與汝南龔都等人聯合,得人馬數千,聞曹操親來征討,遂投奔荊州牧劉表。劉表給了他一些士兵,讓他屯駐新野,看守荊州北大門,防備曹操南下。

公元207年,曹操統一北方,眼看就要南下荊州。這時,劉備仍然寄人籬下,在新野一住數年,無所事事,偶見髀肉複生,慨然流涕。回顧自己二十餘年南征北戰,至今一事無成,不禁發出“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的悲歎。

二、聯吳抗曹,鼎足三分

劉備在北方接連失敗,徐州兩次得而複失,主要原因是實力不足,無法與曹操直接抗衡。曹氏父子,並據州郡,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軍事上、政治上都占有優勢。再從個人的“機權幹略”來看,劉備也遜於曹操。但劉備行事每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此,劉備深得民心,被看作正統和正義的化身。他屯駐新野,荊州豪傑歸附他的日益增多。劉備也從失敗中吸取了教訓,四處尋訪賢才以為輔佐。他禮賢下士,謙恭待人,得到荊襄人士和北方流亡士族的支持,尤其是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才使事業有了轉機。

諸葛亮隱居隆中,靜觀世變。劉備百折不撓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諸葛亮,君臣二人一見如故。劉備“欲伸大義於天下”,向諸葛亮問計,諸葛亮將他深思熟慮的意見和盤托出,可概括為十六個字:奪取荊、益,內修政理,外聯孫吳,北抗曹操。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立即親率三十萬大軍南下奪取荊州。這時劉表已死,次子劉琮為荊州牧,他被曹操的聲勢嚇破了膽,不戰而降。諸葛亮勸劉備立即占領荊州,除掉劉琮這個不孝之子。但是,劉備不忍,他說:“劉荊州臨死之時,托孤於我,現在背信棄義而成就自己的事業,死後還有什麽臉麵去見他呢!”劉備從樊城向江陵撤退,路過襄陽城頭,隻對劉琮作了一番教訓,然後到劉表墓上叩拜告祭,追念生前情誼,不禁哭泣。三軍為之感動,劉琮左右之人及荊州人士紛紛隨劉備而行。來到當陽,人眾已十餘萬,輜重亦有數千輛,每日隻能行走十多裏。有人向劉備建議,應該急速去保江陵,今雖擁有人眾,但甲士少,一旦曹操兵到,如何抗拒?劉備回答說:“成大事一定要以人為根本,現在人已歸附於我,我怎能忍心拋棄他們呢?”東晉史家習鑿齒,對此發表評論說:“劉備愈是在艱難險阻關頭,愈是想到人民,他終於成就大業,不是應該的嗎!”

劉備帶領人眾向江陵撤退,因那裏駐有荊州水軍,並且儲存了很多軍需物資。曹操也怕江陵落入劉備手中,親率五千精銳騎兵追趕,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趕到當陽長阪,追上了劉備。劉備在混戰中丟妻失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脫。他不得不改變原來向江陵撤退的計劃,轉向漢水退卻。路遇關羽水軍,遂渡漢水,又逢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率部一萬餘人前來接應,遂同至夏口(今湖北武漢)。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劉備派遣諸葛亮結好東吳。諸葛亮奉使江東,說服孫權,訂立聯盟。孫權命周瑜、程普率數萬水軍與劉備會合,和曹軍戰於赤壁。周瑜采用火攻,大破曹軍。劉備和東吳軍隊水陸並進,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帶領殘軍退回北方。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取得勝利。

赤壁戰後,劉備舉薦劉琦為荊州刺史。又攻打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郡,即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太守原係劉表治下,也就順理成章地歸順了劉琦。不久,劉琦病死,劉備自己當了荊州牧,又向孫權借了荊州的南郡,壯大了實力,基本形成鼎足三分之勢。

三、入據益州,建立蜀漢

劉備在荊州,北有曹操,東有孫權,無法發展勢力,西取益州,就勢在必行了。

當時,占據益州的是劉璋。公元211年,劉璋聽說曹操要派鍾繇進攻張魯,害怕曹操得漢中而取蜀土。蜀郡人張鬆企圖依靠外力推翻劉璋,於是乘機向劉璋獻策,請劉備入蜀討伐張魯。劉璋采納了張鬆的建議,派遣法正到荊州迎請劉備。對劉備來說,這正是天賜良機,便立即和龐統等率軍出發,留下諸葛亮、關羽駐守荊州。

劉備由水道,沿長江、嘉陵江,到達涪縣(今四川綿陽),劉璋也從成都趕到涪城迎接。會見時關係甚為融洽,歡宴百餘日後,劉璋撥給劉備很多軍需用品,就請他進攻張魯,自己返回了成都。劉備本意是要伺機奪取益州,當然不會離蜀而到漢中,所以軍到葭萌(今四川廣元),就停止前進,廣施恩德,籠絡人心。第二年,曹操進攻孫權,權向劉備求救。劉備即以此為借口,揚言要返回荊州。恰逢這時劉璋發覺張鬆私通劉備奪取荊州的陰謀,馬上收斬張鬆。劉備見事機敗露,就回師攻下涪城、綿竹(今四川德陽),包圍雒城(今四川廣漢)。與此同時諸葛亮、張飛、趙雲也率軍溯長江而上,攻下白帝、江州(今重慶市)、江陽(今四川瀘州),抵達成都。劉備攻破雒城與諸葛亮共圍成都,數十天後,劉璋出城投降。於是,劉備自領益州牧,安撫百姓,封賞群臣。他尤其注意吸收劉璋舊部和益州人士參加蜀漢政權,如董和、黃權、李嚴、劉巴等都委以重任,這樣劉備在益州就站穩了腳跟。就在劉備集中精力治蜀之時,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孫權索取荊州;二是曹操攻取漢中。

公元215年,也就是劉備得益州的第二年,孫權向劉備索取荊州。劉備答複說:要取得涼州才能奉還。劉備的托詞激怒了孫權。孫權就派遣呂蒙襲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立即引兵五萬下公安(今湖北公安),想重新奪回三郡。但這時曹操已攻取了漢中,劉備擔心曹操趁機進攻益州,隻得與孫權和解,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歸劉備。這樣,脆弱的孫劉聯盟總算勉強維持下來,但裂痕已無法彌補。對東吳來說,荊州位於上遊,威脅其安全,勢在必奪,“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三國誌·魯肅傳》),乃是既定方針;對西蜀來說,荊州是北定中原的捷徑,勢在必守。此次劉備倉促出兵,憑借武力而未能保全荊州江南三郡,運用外交又未能彌補裂痕。這為後來關羽失荊州埋下了禍根。

漢中是巴蜀門戶,劉備本該在取得益州之後,命一偏師,乘勝北進,一舉而下。但他卻舍此而與孫權爭南三郡。爭而不得,反被曹操占了漢中。劉備不得不亡羊補牢,引軍返回江州。他命黃權領兵迎張魯,可是張魯已經投降曹操,曹操派夏侯淵、張郃駐紮漢中,時常侵犯巴郡邊界。劉備令張飛進兵宕渠(今四川渠縣),大破張郃,暫時解除了曹兵對益州的威脅。

公元218年,劉備采納法正建議,進兵取漢中。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而斬夏侯淵,大敗曹軍。曹操聞訊,親自從長安率軍前來征戰,劉備據險禦敵,並不交鋒。曹操攻不能克,傷亡很多,同年夏天,撤軍北還。秋天,劉備進位漢中王。至此,劉備全部占有巴、蜀、漢中之地,加上荊州三郡,可說是“跨有荊益”。劉備一生理想實現了一半,而且是重要的一半。“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備此時的情況還優於當年的漢王劉邦。劉邦隻有一條路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備卻可兩路出擊,荊州北向,秦川東指。隻待天下有變,興複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業便有可能實現。就在這大好形勢下,時局突變,荊州失守,關羽陣亡。劉備開始從頂峰向下跌落,隆中路線,半道夭折了。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亦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漢,史稱“蜀漢”。

四、夷陵敗北,白帝托孤

劉備稱帝以後,念念不忘的就是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公元221年,秋七月,他不顧趙雲等人的勸諫,率師東征。孫權遣使請和,劉備盛怒不許。兵出巫峽,自秭歸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連營七百裏,劉備率主力駐紮在夷陵之亭。次年六月,東吳大都督陸遜用火攻大破蜀軍,劉備倉皇敗退至白帝。夷陵之戰,蜀軍損失慘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國誌·陸遜傳》)。同年十二月,孫權因魏出兵攻吳,而劉備又住在白帝不回成都,擔心兩麵受敵,遣使請和。劉備也因蜀國元氣大傷,處境不利而同意和好,於是派宗瑋回聘。中斷三年之久的吳蜀聯盟,終因各自的需要而得以恢複。

夷陵戰敗,劉備心力交瘁,在白帝臥病不起。這時,蜀漢內部的矛盾也激化起來。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染病,起兵反叛,進攻臨邛。雖然前後隻有三個月就被平息下去,卻反映出劉備的統治並不穩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出兵伐吳,乃是一重大失誤。

公元223年,劉備病勢沉重。二月,諸葛亮從成都趕到永安(今重慶奉節縣);三月,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四月,病逝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靈柩運至成都,葬於惠陵,諡號曰昭烈皇帝。

縱觀劉備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從公元184年鎮壓黃巾起義到207年三顧茅廬得諸葛亮輔佐,為第一階段:轉戰南北,逐鹿中原,雖屢遭失敗,但不屈不撓。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到221年四月稱帝,為第二階段:執行隆中路線,事業發展,成就天下三分鼎足之形。從公元221年伐吳到223年四月病逝白帝,為第三階段:夷陵敗北,晚景悲涼,成為三國時代最令人歎息的悲劇英雄。(徐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