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塞翁失馬

太平二年,十二月中,鎮北將軍楊鳳、並州牧李儒、幽州刺史鍾繇、度遼將軍公孫瓚趕到彈汗山,與鮮卑附義王槐頭、王相闕居一起參加會議。

會議地址就在神殿,那座麵帶神秘微笑的神像下麵。

同時參加會議的還有被稱為草原活佛的佛教大師支謙。

支謙進門的時候,正背著手在神像前踱步的劉辯連忙上前,合掌為禮。

“大師安好。”

支謙連忙還禮。“方外之人,拜見人間佛。”

“大師客氣了,辯不敢當。”

支謙也不多說,轉身又向楊鳳欠身施禮:“見過護法伽藍。”

楊鳳不敢怠慢,連忙還禮。他悟命破境,已經與呂布、關羽等人一樣跨入神級猛將的行列,再加上不久前的西征,他順理成章的被支謙納入了護法伽藍神的範圍。在俗世,他是劉辯產的臣子,在佛門的世界裏,他是劉辯這個人間佛的護法伽藍。

這一切都是劉辯賜給他的,他對劉辯的感激自不待言。

公孫瓚看了,有些眼熱。他和楊鳳差不多時候悟命,但是悟命之後,他就沒什麽進展了,楊鳳卻在一年不到的時候內再次破境,並且立下了赫赫戰功,成了草原上人尊敬的護法伽藍神,可以享受人間香火,實在讓人嫉妒。

劉辯將公孫瓚的神色看在眼裏,卻什麽也沒說。楊鳳是厚積薄發。在悟命之前就修行了很多年,隻是憑自身的力量沒能捅破那張窗戶紙,一旦悟命。以前下的苦功就看到了效果。公孫瓚則不同,這是一個坐不住的猴子,雖然強迫他在神殿悟命,邁過了那道門檻,但是一回到軍營,他大概沒心思坐下來冥想的。

修行這種事,絕大多數時候還是要靠自己。他自己靜不下來,別人也沒辦法。

槐頭和闕居交換了一個眼神。無可奈何。劉辯手段高明,一手屠刀,一手佛法,將草原控製得服服貼貼。現在他們就算有什麽想法,也不敢有任何輕舉妄動。別說楊鳳、公孫瓚等人虎視眈眈,草原上的牧民也未必肯聽他們的。依附了漢人之後,不用再打仗了,互相之間的爭鬥也沒有了,他們可以過上平靜的生活。而胡市的開放也補充了戰利品不足帶來的損失,不致使牧民的生活水準下降。

當然了,劉辯也不是什麽真正的人間佛,他將草原變成了他的養馬地。壟斷了戰馬資源。上等戰馬由朝廷安排專職人員統一收購,每個部落隻能保有一定數量的戰馬,超出部分必須全部出售。否則形同謀反,楊鳳等人很快就會殺上門。各部落的精銳也被集中起來,由朝廷派遣將領統一訓練,統一指揮,各部落能夠控製的兵源非常有限,隻能防盜。不足以發動戰事。

這樣做的基礎就是佛法。佛法把劉辯變成了他們的人間佛,把劉辯的恩慧變成了人間佛的恩賜。把劉辯的怒火變成了人間佛的憤怒,不僅是物質和生理上的控製,更是心理上的控製。

他們當初沒有料到佛法會帶來這麽嚴重的後果,現在醒悟了,卻已經無力掙紮,隻能任憑劉辯擺布。

“草原上太平了,山東未平,朕不能厚此薄彼,所以要暫時離開草原,回到中原去。”劉辯不緊不慢的開了口。“中原穩定了,對草原也是好事。畢竟在物資上,草原上還要仰仗中原。中原就像內髒,草原就像皮肉,內氣充盈,皮肉才能強健。你們說是不是?”

槐頭和闕居連忙躬身行禮。“陛下所言甚是。”

“草原上艱苦,卻也是修行的好地方。中原富庶,卻也是亂花迷人眼之處。朕喜歡留在彈汗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孟子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又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肌膚,空乏其身,方能增益其所不能。草原雖苦,卻是最能磨練人的地方,能在這裏安之若素,持心自守,將來必成大器。”

楊鳳等人聽了,不禁大喜。劉辯這句話可不是空話,他是在向他們許諾,守好草原,將來必有大用,這些年的苦不會白吃的。他特地在神像麵前說這些話,可見莊重。

“臣等謹遵聖訓。”

“伯珪,欲取冀州,幽州是重要的一環。你可曾做好準備?”

公孫瓚抱拳施禮:“陛下放心,易水之戰後,臣痛定思痛,在鍾君的協助下,已經補充了損失,隨時可以再戰,一雪前恥。”

劉辯笑笑。易水之戰,公孫瓚被袁紹困住,險些折在陣中,對他的刺激不小。要不是因為這次失敗,鍾繇進入幽州,恐怕還會受到這位白馬將軍的排擠。凡事有利必有弊,這就是一個明證。比起劉虞,鍾繇顯然更有手段。

“勝負乃兵家常事,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你是不是真的痛定思痛,嘴上說是沒有用的,還要用這際行動來證明。幽州的戰事,以元常為主,你為輔,可有問題?”

公孫瓚雖然有些遺憾,卻無話可說,誰讓他之前打了敗仗呢。

“唯陛下所言。”

劉辯轉臉看著鍾繇。“元常,伯珪是匹烈馬,用好了,是國家棟梁,用得不好,也是一方禍害。朕希望你能和他平安共處,同舟共濟,將來東方的事務,還要多仰仗二位。”

鍾繇不動聲色的行禮領命,心裏卻是洶湧澎湃。他不做九卿,來幽州做刺史,又主動上書請劉辯親自主持平叛的戰事,就是想建功立業。他很清楚,劉辯雖然不好戰,但是他重戰功,對儒門又頗有微詞,再想像以前一樣憑經術封侯,可能性不大了。隻有戰功才能真正振興鍾家。

公孫瓚也非常高興。劉辯誇他是烈馬,既是對他的警告,更是對他的賞識。更重要的是劉辯說到東方事務,看來平定袁氏的叛亂並不是結束,將來還有更多的仗要打。有仗可打,公孫瓚心情立刻好多了。

“棲之,平定冀州,當然少不了並州的大軍。不過,對付袁紹這種跳梁小醜,就不動用草原上的鐵騎了。這樣的利刃,朕另有大用。你多留心西域的事,別讓和連等人有任何可趁之機。”

楊鳳早有心理準備,當下大聲應喏。

劉辯一一安排了各人的任務,最後設宴賜酒,君臣盡歡而散。

兩天後,劉辯率領一千龍騎,踏上了歸程。

……

十二月底,劉辯回到了洛陽。

早就接到消息的陳留王從長安趕來,親自渡過黃河,趕到孟津北岸迎接劉辯。

再一次看到劉協,劉辯的心情很複雜。

他自己對皇位沒什麽興趣,就算不能回到他那個時代去,他也覺得做一個活神仙比做皇帝舒服,在衣食無憂,又沒有人能夠威脅他的情況下,爾虞我詐的宮廷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如果劉協合格,他非常願意把皇位讓給劉協。

可是劉協顯然不怎麽合格。

平心而論,十一歲的劉協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如果是普通人家,他也許會很驕傲,可問題是劉家不是普通人家,他要交給劉協的也不是一分簡單的家業,而是天下。

他可以不留戀皇位,一心想回到他的進代去,但是他卻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曆史又回到原來的軌跡上去。來自兩千年之後,他知道這段曆史充滿了波折,充滿了屈辱。如今有機會改變而不改變,他將後悔一生,就算回去也不能安心。他想扭轉這個軌跡,要讓劉協成為這個繼往開來的明君,可是劉協卻做不到。

劉協很聰明,可是僅僅聰明是不夠的。漢桓帝劉誌不聰明嗎,漢靈帝劉宏不聰明嗎,他們都是以童稚之年登基,麵對著強大的外戚勢力,孤立無援,最後卻能奪回權柄,足以見得他們的聰明。可是聰明又能如何,桓靈已經成了昏庸的代名詞。

他希望劉協不僅聰明,而且強大,不僅有精明的手段,更有高人一等的見識。隻有如此,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中興之君,才能開創一個新時代。在這一點上,劉協其實比他更有條件,因為劉協原本就是這個時代的人,學問也比他好得多,和朝臣之間的關係也更融洽。相比之下,他空有一身強橫的實力,在政治上卻非常薄弱,和儒門之間的衝突也大於合作。

很可惜,劉協沒能達到他的希望。

劉協的學問讓他精通帝王心術,卻沒能提高他的眼界。照這個形勢下去,他也許可以成為一個精明的帝王,卻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明君,更不可能改變曆史軌跡。

所以,他隻能親自操刀。

“阿協,一年不見,你高了,也瘦了。”

劉協低下頭,慚愧的說道:“臣弟無能,未能完成皇兄的托付,就連剖鯀吳刀都沒保住。”

“想過為什麽保不住嗎?”

劉協愣了一下,心頭有些不安。他搶先請罪,不過是一個姿態,劉辯卻順勢抓住不放,是準備在朝臣麵前問罪嗎?這也未必太心急了些。

“臣弟……境界低微,不堪大任。”

“境界低微,那該怎麽辦呢?”

“臣弟願向皇兄學習,潛心修行,爭取早日破境,奪回剖鯀吳刀,將功贖罪。”

劉辯點了點頭。“如果能這麽想,那剖鯀吳刀的丟失就不是一件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古人誠不我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