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馬具

時間在這時候過的分外漫長,剛剛鍛造妥當的馬鐙不經過冷卻是無法入手的,等待的時間裏,李賢隻能遠遠觀望,腦中不停地將實物與記憶中的畫麵進行比對。本小說手機移動端首發地址:.訪問:. 。

老實說,真正的馬鐙李賢也不曾見過,他隻是在網絡上見過圖片,究竟能否堪用這還需要一番試驗。

等待的時候,李賢突然又想到了一個問題,馬鐙是需要搭配馬鞍使用的,而他整日裏騎馬,總是覺得**的馬鞍很不舒服,與印象中描述的馬鞍很是不同,這豈不是說,馬鞍也有改進的餘地?

“來人呐,速速給我取一副馬鞍過來!”

李賢一聲令下,很快就有匠工取來一副剛剛做成的馬鞍。

這副馬鞍的鞍長十公分,寬約九公分,前鞍橋高七公分,後鞍橋高四公分,鞍下兩側有近似方形的皮具,是用來搭配在馬背上的。

前高後矮,高橋馬鞍?

李賢記不清楚大名鼎鼎的高橋馬鞍是在什麽時候出現的,也沒見過所謂的高橋馬鞍是副什麽模樣,可他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具裝”重甲騎兵所向披靡,那時候,高橋馬鞍就已經大為流行了。

東漢在三國魏晉之前,按理說,這時候真正的高橋馬鞍還沒有出現。

不過知道是一回事兒,可指導改進又是一回事兒,李賢琢磨了半晌,愣是沒發現可以改動的地方。

腦中關於馬鞍的知識寥寥無幾,李賢搜腸刮肚都沒能找到有用的東西,就在他一籌莫展,準備放棄改良的時候,忽而他想到了一個關鍵詞“舒適!”

穿越之前,李賢的大學專業課程裏有一‘門’叫做“人體工程學”科目,這科目存在的意義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為了讓產品更好地服務人群,讓人們在使用產品的時候感覺更舒服。本小說手機移動端首發地址:

這馬鞍說穿了就是提供給騎卒使用的物事,舒適與否,騎卒最有話語權。

李賢也是騎過馬的人,他騎馬的時候總是覺得前麵的鞍橋過矮,速度過快的時候,巨大的慣‘性’會不由自主地把人往前推動,若是騎術不‘精’的兵卒很容易被拋下戰馬,而後方的鞍橋又過於直立,後背靠近摩擦的時候總是有種硬硬的感覺。

根據上述的感覺,李賢提出了兩點改進,第一增加前鞍橋的高度,使其高而直立,改變後鞍橋的弧度,讓它保持一定的角度向下傾斜。

外行指導內行向來是行家大忌,在匠工行業尤其如此。

能夠進入東萊軍中的匠工或多或少都有些拿手的本領,在加入匠工營之前,他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家鄉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

如果別人對這些匠工指手劃腳,一定會被無視,可李賢就不一樣了。

匠工營上下對搞出長弓、搞出‘雞’公車的李賢頗為敬佩,他們知道,自家都尉在軍械研究上向來有一套,因而,聽聞李賢指點之後,匠工們俱是興高采烈地動起手來。

幾人分工協作,沒用多久,在馬鐙冷卻之前,一副改造完畢的馬鞍便出現了,李賢笑道:“來人呐,牽馬來”。

“喏!”

軍卒牽來了軍馬,在李賢的示意下,馬鞍披到了馬背上,而冷卻完畢的馬鐙也裝載上了。

“嗯,我上去試試!”

李賢不顧他人勸阻,執意要上馬試騎。

匠工、護衛無奈,隻得連連叮囑:“都尉多加小心”。

李賢笑著踏蹬上馬,有了馬鐙的借力,上馬的時候足足節省了一多半的氣力,催馬小跑,在高低起伏間,李賢覺得身體的穩定‘性’、舒適‘性’相較於之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真是不試不知道,一試真奇妙,這馬鞍、馬鐙果真有效。

大喜之下,李賢眉飛‘色’舞:“成了,速速照著馬鞍、馬鐙的模樣給我作出一千副出來”。

匠工營的總管梁益遲疑起來:“那其他軍械怎麽辦?”

“一概延期,先給我把這些馬具鼓搗出來再說”

梁益再不廢話,他應道:“喏!”

成功搞出了兩件物事,一時之間,李賢覺得靈感如泉,在眾人驚異的目光中,他一拍腦‘門’,道:“啊呀呀,我險些把這事情給忘了”。

梁益不解,“什麽事情?”

“我把圖紙畫出來,你照著模樣做出來就是了,尺寸嘛,就按照馬掌的尺寸來”

梁益強忍住心頭的好奇,他看到,李賢在布帛上畫出了彎月形狀的東西,這是什麽?有什麽用處?

李賢自然不會敝帚自珍,他解釋起來:“這玩意兒叫做馬蹄鐵,是用來釘在馬掌上的鐵片,你們應該知道,在硬石路上,馬蹄的磨損極快,但是,有了這馬蹄鐵就不同了,軍馬如履平地!”

梁益身邊的老匠工俱是眼前一亮,這勞什子馬蹄鐵雖然還沒有做出來,可僅僅是憑借李賢的敘述眾人就可以感受到它存在的意義。

有了這馬蹄鐵,軍馬的使用壽命起碼可以增加兩倍!

要知道一匹軍馬可是有價無市的,尤其對於北海國這等不產馬的地方來說,一匹駑馬都可能賣出極高的價錢,倘若是軍馬,價錢更會高出幾倍。

李賢雖然不差錢,但是他缺乏時間,從曹軍手中繳獲的這些軍馬都是馴服妥當的成品,溫順無比,隻要騎卒不把它們惹‘毛’了,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意外。

可若是買些新馬,如何馴馬都是一個難題。

因而,若是能夠延長軍馬的使用壽命,這對所有的騎卒來說都是一個天大的‘誘’‘惑’。

有了李賢繪製的圖紙,匠工隻要照葫蘆畫瓢就可以了。

說動手就動手,梁益帶著匠工風風火火地幹了起來,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試驗一下馬蹄鐵的效果,真要是製成了,那裝備了全新馬具的東萊騎卒絕對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覷的力量。

恰在這時,趙雲正在營中琢磨短矛的樣式。

軍卒在馬上,要求短矛越輕便越好,每名騎卒在作戰的時候可以背負十多支箭矢,可如果換成短矛七八支就已經是極限了。

背矛士使用的短矛為了追求‘射’程、追求殺傷力,胡庸特意要求匠工增加了短矛的重量……

步卒是步卒,騎軍是騎軍,適合背矛士的短矛不一定適合騎卒。

趙雲思慮一番之後,決定親自到匠工營,將自己的要求說給軍匠知曉,看看能否進一步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