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九章 鄴城之危
當遼東戰事還處於拉鋸階段的時候,劉和便開始針對氣勢洶洶的河東袁紹布局。當時袁紹正以卷席之勢接連攻下了上郡和河東兩地,引得各路勢力紛紛側目,就連關中的李傕和郭汜都震動不已,紛紛派人來跟袁紹聯絡。
劉和的布局,一開始顯得有些鬆散和雜亂無章,似乎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什麽章法和要領,但等到袁紹三路兵馬圍攻河內的時候,威力卻逐漸顯現出來。現在回頭再看,才會發現這樣的布局更加高明,因為無法被人察覺,所以更顯高深莫測。
先說冀州方麵太史慈、鮮於輔和青州田楷一起發動的突然攻擊。
冀州原本有四郡、五郡國,黃巾混亂結束之後,朝廷大範圍地裁撤郡國,原來的這些郡國便改置為郡,因此冀州便有九個郡。冀州向北渡過易水便是幽州,向西翻越太行山脈則是並州,向南渡過黃河是兗州,向東南方向則與青州的平原郡接壤,向西南翻過黑山則與司隸地區的河內郡接壤,向東則是茫茫渤海。
酸棗會盟之前,冀州歸於韓馥治理。酸棗會盟之後,袁紹被董卓安置在渤海郡,沒過多久袁紹便與公孫瓚暗中勾連,一起對付勢力根基不穩的韓馥,眼看韓馥就要將冀州讓給袁紹的時候,劉和橫插一杠子,阻止了這件事情。之後,冀州便被幾路勢力分而治之。再後來,劉和收拾了公孫瓚,將公孫瓚控製的冀州三郡奪了過來,冀州便成了南北分治的局麵。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劉和實際控製著冀州北麵的中山、河間、渤海、常山四郡,以及巨鹿郡和趙郡的北部。安平郡的大部分,而袁紹則控製著魏郡、清河郡,趙郡的大部分,巨鹿郡的南部。以及安平郡的小部分。
在這期間。不少人屢次建議劉和出兵南下,將袁紹所占的冀州之地全部奪過來。但劉和總是以時機不成熟為由而不采納。實際上,以劉和當時的實力,如果全力攻打袁紹,提前拿下整個冀州也不是很難。但劉和卻是將主要的兵力投放在了幽州的西北和遼東方向。
劉和之所以不急於將袁紹從冀州趕出去,主要基於兩個方麵的考慮。
一是劉和覺得北方的胡人才是大漢的真正威脅,至於內部的各路軍閥,就算暫時割據,但各家在治理自己的地盤時基本上還是會把普通百姓當人看,而不是當成兩腳羊一樣對待。也就是說,劉和是站在漢民族與外族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這個高度來思考和布局。所以他可以容忍袁紹占據著冀州南部這個局麵。
二是劉和不願意過早地與曹操這個猛人直接對上。冀州向南過了黃河就是兗州,劉和如果將袁紹從冀州趕走,曆史上的官渡之戰可能就要提前發生,隻不過原本的主角會從袁紹換成劉和。
劉和在軍事上的優勢有兩個方麵。一是數量眾多、機動力強的騎兵,二是利用堅固防禦工事進行防守反擊。但這兩樣優勢在麵對兗州曹操時,就要大打折扣。
首先,北方的騎兵一旦南渡黃河之後,因為兗州地區山地和水網的限製,騎兵機動力強的優勢就很難發揮出來。其次,如果劉和早早地拿下冀州,就會刺激曹操提前準備,在靠近黃河的沿岸修築大量的防禦工事,這樣劉和在以後對上曹操的時候,就要麵臨一場又一場的攻堅戰。最後,劉和如果過早地將袁紹趕出冀州,就要大規模地征召士兵防守地盤,而一旦擴軍就會影響到劉和在幽州推行的經濟增長計劃。
因為上述種種原因,劉和一直忍耐著袁紹在冀州搞東搞西,頂多是在青州田楷危急的時候,讓鮮於輔從側麵進行牽製,卻未曾真正與袁紹的部隊交手。
但是,不交手,不等於不想交手,更不等於不敢交手。太史慈和鮮於輔兩人悶在冀州好幾年,眼看著趙雲、張郃、徐榮、鮮於銀和徐晃在北方東征西討,頻頻建功,雖然嘴上沒有怨言,可心裏也著急的很。
原本袁紹是以冀州防守為重點,光是鄴城附近就布置了六萬重兵,如果再加上清河和趙郡的兵力,差不多有十萬之多。振威營和振武營加起來隻有四萬兵馬,所以太史慈和鮮於輔一直隱忍不發,隻在暗中默默關注著冀州南部袁軍的一舉一動。袁紹在冀州屢次努力,想要擴張地盤,都被劉和製止,無奈之下隻得將突破口放在並州。
等到袁紹率領冀州一半兵力進入並州之後,留守的兵力便隻剩下五萬人,一直等待機會的太史慈和鮮於輔不約而同地向劉和請示,想要飲馬黃河。
劉和覺得整頓冀州的時機基本成熟,於是給太史慈下令,讓他先跟黑山張燕聯係,然後尋找合適的機會將留守鄴城的淳於瓊解決掉。
太史慈接到劉和的命令之後,很快就與張燕取得聯係,在成功說服張燕出兵並州之後,太史慈便著手對付冀州留守的袁軍。太史慈先給駐守渤海的鮮於輔去信,建議鮮於輔將兵馬暗中調動至安平境內,接著又給青州平原郡的田楷去信,讓田楷故意在靠近清河郡的地方與袁軍製造摩擦。
鮮於輔接到太史慈的書信之後,知道這是攻打袁軍的信號,於是將部隊分成三路,悄悄沿著絳水逆流而上,抵達了安平棘津城,然後埋伏在這裏,等候太史慈進一步的動作。
田楷與太史慈雖然互不隸屬,但當初振威營和振武營在他被袁紹“修理”的時候曾經出手相助,加之這次太史慈請田楷對付的便是老對頭,所以田楷欣然接受了太史慈的請求,派出五千兵馬從平原進入清河境內,接連攻占了幾座縣城。
留鎮魏郡的淳於瓊,是袁紹麾下資格最老的一個都督,他的地位不僅高於顏良、文醜、麹義、高覽這些武將,也比田豐、許攸、逢紀和郭圖這些謀士要高。當初袁紹還在洛陽時,淳於瓊便是袁紹的鐵哥們,與袁紹、曹操等人一起被漢靈帝擢升為“園八校尉”西。袁紹前往並州時,將冀州的大小事務托付給淳於瓊和郭圖、逢紀等人,其中淳於瓊主要負責軍事,郭圖和逢紀則主要負責政事,同時兼顧給淳於瓊出謀劃策。
在袁紹看來,自己留在冀州的班底和兵力應該可以應付各種突發事情,但他卻沒有想到逢紀和郭圖兩人其實貌合神離,而淳於瓊對於逢紀和郭圖兩人的指手畫腳也是很不感冒。
當田楷進攻清河的消息傳到鄴城時,逢紀建議淳於瓊暫時不要出兵增援清河,等進攻河內的部隊收回來時,再去理會田楷,郭圖卻是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認為對於田楷這種挑釁的舉動,必須要盡快從重地打擊,不可姑息養奸。淳於瓊被兩個軍師吵得頭昏腦漲,便做下了一個兩不得罪的決定。他給駐守巨鹿和安平的部屬下令,讓這兩路部隊向著清河靠近巨鹿和魏郡的界橋一帶集結,靜觀田楷接下來的動作。
巨鹿和安平的袁軍移動到界橋附近後,太史慈立即率領振威營突入大陸澤以南,截斷了這一路袁軍後撤的道路。淳於瓊察覺了太史慈的意圖之後,急忙從鄴城出兵,想要替界橋附近的袁軍解圍,結果趕往界橋增援的部隊在半路上遭受到鮮於輔率領的振武營襲擊,全軍覆滅。
鮮於輔吃掉這部增援的袁軍之後,與太史慈和田楷兩路兵馬一起合圍,將界橋附近的近萬袁軍死死圍住。
到了此時,鄴城隻剩下一萬兵力留守,而太史慈和鮮於輔出動的兵馬卻超過了三萬,如果加上田楷進入清河的部隊,圍困界橋的總兵力達到了四萬。淳於瓊不敢再從鄴城派出兵力救援界橋,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被圍困在界橋附近的一萬部隊,因為糧草斷絕,最終向太史慈和鮮於輔集體投降。
太史慈和鮮於輔收拾了界橋這股袁軍之後,並不著急攻打鄴城,而是細嚼慢咽地將鄴城北麵所有被袁軍占據的城池全都吃進肚裏,這才意猶未盡地朝著鄴城而來。
淳於瓊做好了依托鄴城進行死守的準備,雖然太史慈和鮮於輔出動了三萬兵力,但他還是有信心守住鄴城,直到進攻河內的高覽部回援。
然而,令淳於瓊失望的是,太史慈和鮮於輔根本就沒有打算硬攻鄴城,他們隻是將部隊駐紮在鄴城的外圍,分明是想跟鄴城內的袁軍來一場持久的圍城之戰,直到城內守軍把所有糧食吃光,才會發動最後的一擊。
麵對如此冷靜耐心的對手,淳於瓊徹底無法淡定了,就連逢紀和郭圖都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化解鄴城的危機。淳於瓊無奈之下,隻能向進攻河內的高覽發去回援的命令,同時還向河東的袁紹發去求救和認錯的書信。
太史慈和鮮於輔早已商量好了,他們的目標不是圍攻鄴城,而是進攻河內的高覽部,所以就算發現了淳於瓊從鄴城往外派人送信,也沒有捉拿,而是故意放這些報訊的人順利離開了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