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經略台海 第五十三章 整頓軍務(2)
不消說,如今張家兄弟,可以說是軍隊裏的“主流派”,而範武雄錢能熙這樣的,自然就是“非主流派“,而這次募兵,可以說就是一次重新洗牌的好機會。
宋朝的兵製本質上是繼承了李隆基的那一套,將以前的府兵製改成了募兵製,也就是說把軍人職業化,可是事實上效果如何呢?初唐之時華夏之軍無敵天下,而後來自安史之亂起,華夏軍隊卻不斷萎靡,最終造成了兩次胡人統一中原,給中華文化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傷。甚至,蕭統早就想廢除募兵製,因為這支軍隊本身存在著的致命缺陷。
雖然字麵來看,職業軍人似乎在作戰技能上要比府兵製下的半職業軍人要強,可是,軍人的戰鬥力,不止是戰鬥能力,還有戰鬥的信念和意誌,這是在冷兵器時代尤為重要的一點。因為當一個軍人隻是一個軍人時,那他恐怕就不知道為什麽而戰了。因為一個軍人如果和社會和民眾脫節,那他對國家對社會的認同度也會下降,其戰鬥力也就會出現問題。
想到這裏,蕭統不由想起唐朝初年,李世民一聲令下,無數的百姓放下鋤頭拿起刀槍,卻依然能橫掃千軍如卷席,而再看見宋軍,即使在趙匡胤時代,戰鬥力卻也隻能欺負一下南唐那樣的文弱之兵,心裏就堵得慌。畢竟,古代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軍人是兩種軍人,一種是“武裝起來的牧民”,另一種就是“武裝起來的農民”。“武裝起的來牧民”這我就不用多說了,而“武裝起來的農民”為什麽強呢?想想看就能想到幾點,農民比較單純,指揮起來也容易;農民長年從事體力勞動,擁有出色的體力,當時冷兵器時代打仗打得是什麽?根本還是體力,技巧隻是在體力基礎之上的;而最重要的就是農民在前方打仗,身後是自已的土地、自已的家庭,如果自已戰敗,身後的土地和家庭就會被敵人蹂躪。他們不僅是在為國家打仗,也是在為自已打仗,他們能不賣力打仗嗎?
可是在募兵製下,軍人打仗是為了什麽?缺少對國家社會的認同,與民眾距離很遠,容易被軍事統帥收買,這就是宋朝政府為什麽要神經過敏的防著軍隊的原因。什麽將不知兵,什麽以文禦武那都不重要了。因為那些原因都隻是皮毛,真正的筋骨問題是,這支軍隊本身存在著的致命缺陷。在募兵製下軍人缺少對國家社會的認同,與民眾距離很遠,容易被軍事統帥收買,這就是宋朝政府為什麽要神經過敏的防著軍隊的原因。
雖然,宋朝通過一係列措施防止果說在厓山之時,還有生存的威脅讓他們不得不拚死力戰的話,那麽在這裏,在台灣這個已經漸漸安定下來的地方,職業軍人究竟能有多大的戰鬥力呢?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要緊的問題。
其實如果可能,蕭統甚至想直接就把募兵製完全廢除,原因很簡單,募兵製就是在冷兵器時代有難以克服的弱點,因為通常所說的什麽將不知兵、以文禦武都隻是這個問題的表現形勢而已。所謂的將不知兵曆朝都有,為什麽隻到了宋朝才爆發出問題?因為征兵製下的士兵有自已作戰目的,無論誰是自已的長官,他們的作戰目的都很明確,即保護身後自已的家園和田地。但募兵製的士兵是純粹的士兵,他們與社會幾乎沒有交集,他們作戰的目的,隻有追求財富和受到長官的賞識,以求升官。所以,當哪一天他們突然發現自已效忠的長官,一下子變成一個根本不認識的人,一切又要從頭再來了,你說他們還會有戰鬥的動力嗎?沒有了,因為升官發財就是他們作戰的目的,但這通常是在一個固定的長官下才容易實現的,因此宋朝的更戎法其實也是在絕了他們的官路和財路。這樣的軍隊,老實說打不贏也是應該的!
可是目前地盤太小,又是在孤島之上,實在沒有條件,這才作罷,還是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吧。
本來宋軍的募兵,其實早就有一套完備了軍隊的不穩定,但這隻是治標,卻不能治本。隻要宋朝在兵製上不能有大的革新,那麽宋朝軍人的戰鬥意誌從何而來呢?如的製度,而且說起來,其實這和皇帝本就沒什麽關係,一般招募對象多為災荒饑民,並實行災年招募饑民為兵的養兵製度。此外,還鼓勵營伍子弟接替父兄當兵,或以罪犯充軍,兵源缺乏時,也抓民為軍。一經應募,終身為伍。而且招兵的時候多是各路就地選人,因此皇帝為了防止兵為將有也做了許多製度上的巧妙設計和考量。
可是如今的情況卻又有不同,首先,宋朝如今就隻剩下台灣這麽一塊還算有點規模的土地,不消說,募兵都得從這裏找,而各個將軍目前雖然也有了防區,可是畢竟如今是戰時而沒有固定的駐地,因此在這樣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分配兵員這事情居然陰差陽錯的由私下自行解決,被擺到了台麵上。
那麽,既然這事情已經到了朝堂上,至少在名義上,自然就得由皇帝來裁決了。
可是本該高興的蕭統,卻發現下麵的氣氛一直有些不對,原本從自己真正過來以後,基本上下麵的氛圍可以說很和諧,可是如今,下麵說話的,不論文臣武將,字裏字外就一直透著不對,先是有人說武將權力過大,應該重新規劃軍製,接著又有人說什麽最好皇帝親自統軍,免得藩鎮做大雲雲。
自然,說這些話的是部分文臣和範武雄錢能熙他們。而張世英自然不能坐視,於是乎爭吵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