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積極外交

麵對這個天賜良機,法國與德國表現得非常積極。

當時,法國總統就表示,隻要英國願意,法國會考慮與英國組建聯合艦隊,共同維護歐洲的利益。隨後德國總理也做了類似的表態,並且願意在歐洲艦隊的建設上做出更加重大的貢獻。

幾個月後,法德意三國政fǔ首腦在羅馬簽署了一份協議,對歐洲艦隊的建設工作做出了明確分工。

按照這份協議,德國將被允許建造排水量在十萬噸以上的大型戰艦。

說白了,就是超級航母。

事實上,以當時的情況,沒有德國參與,歐洲在超級航母上肯定很難取得成果,因為德國是歐洲的頭號工業強國。當然,這也不能否認法國與意大利的貢獻,畢竟法國是歐洲大陸國家中唯一裝備了常規航母的國家,而意大利也有著豐富的航母使用經驗,兩國的海軍都比德國海軍強大得多。

當年年底,法德意三國最大的六家造船廠就組成了“歐洲艦船聯盟”。

二零四九年初,法德意三國議會批準了分工建造超級航母的提案,隻是對協議的部分內容做了修改。按照新的協議,超級航母的設計工作將由歐洲艦船聯盟負責,各主要部件的建造工作由三國企業承擔,組裝工作則分別在法國、德國與意大利進行。為此,法德意三國議會還批準了擴大造艦規模的提案,法國將把大型船台增加到四座,德國與意大利各三座,在二零五二年之前,達到能夠同時建造十艘超級航母的水平。隨後,三國議會還各自批準了海軍基地的冷提案。

可以說,這是歐洲國家開始冷海軍規模的標誌件。

二零四九年底,歐洲艦船聯盟就向法德意提嬌了超級航母的設計方案,並且根據三國海軍的具體需求,在細節上有所區別。

一年之後,法國首先動工建造其海軍史上第一艘排水量超過十萬噸的超級戰艦。

從技術上講,法國航母如同法國汽車一樣,很有特色。單純從電子設備來看,法國航母肯定是世界第一,其中很多都比中美同期建造的航母先進得多。可是在其他方麵,法國航母就沒有這麽突出了。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法國、乃至其他歐洲國家都造不出小型聚變反應堆。

要知道,歐洲的第一座可控聚變核電站在二零四八年才動工建造,預計要到二零五一年才能並網發電,而其技術來自美國,在小型化方麵的難度非常大,歐洲國家在這方麵的技術儲備也嚴重不足。

受此影響,法國航母采用的依然是裂變反應堆。

因為動力係統不夠先進,所以法國航母的設計指標並不高,比如最高航速隻要求達到三十五節,也就沒有必要采用三體船型。結果就是,在總體設計上,法國航母依然停留在三零年代與二零年代的水準,與中國海軍的“昆侖山”級相當,隻比美國海軍的第一批“福特”級稍微好一些。

當然,不管怎麽說,這是個非常重大的進步。

要知道,在此之前,為法國海軍充門麵的是兩艘排水量六萬噸左右的常規航母,而更早建造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在二零三七年就退役了。

法國海軍起了個頭,意大利海軍隨即跟進。

因為作戰指標更低,特別是不需要遠洋作戰,主要在地中海活動,所以意大利海軍的超級航母采用的是常規動力,沒有選擇維護成本高昂的核動力,也因此把造價降低了百分之十五。在其他方麵,意大利航母與法國航母都很相似,除了續航力之外的主要作戰性能也旗鼓相當。

直到二零五二年,德國海軍才動工建造超級航母。

相對而言,德國航母最先進,因為這是歐洲第一艘采用了聚變反應堆的航母,也就具備了其他航母不具備的能力,比如安裝了以電磁速射炮為主的末段反導攔截係統,以及功率更大的彈射器。

可惜的是,德國航母的基本結構依然與法國航母相同,隻是通過提高推進係統的輸出功率把最大航速提高到了三十八節。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德國航母隻配備了兩座總功率為七百兆瓦的小型聚變反應堆。

由此可見,即便到了二零五二年,歐洲在可控聚變技術上依然落後於中國與美國。

要知道,在二零四五年,中國就能製造出功率為七百兆瓦的可控聚變反應堆了,而美國也在二零四八年製造出了類似的聚變反應堆。到二零五二年的時候,中國已經開始製造第二代聚變反應堆,並且把單堆功率提高到了一千五百兆瓦,美國則在二零五五年完成了第一座第二代聚變反應堆的研製工作。

當然,法德意冷海軍的主要意圖不是幫助英國。

隻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被很多人認為是在幫助英國,而且英國當局也有同樣的認識,覺得歐洲盟國更加可靠。

問題是,在二零四八年前後,法德意的領導人都知道,支持英國的最好方式不是冷艦隊,而是設法與中國改善關係,讓中國在向阿根廷出售軍火的時候有所保留,減輕英國受到的威脅。

為此,在二零四八年六月底,法國總統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

僅僅半個月後,德國總理也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

名義上,兩人訪華是為了與中國商討印度問題,即幫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與軍事合作沒有多大關係。隻是在訪華期間,兩人都向黃瀚林提到,中國在軍貿領域應該考慮歐洲國家的感受。

毫無疑問,兩人訪華都取得了圓滿成果。

回到巴黎後不久,法國總統就借歐盟首腦會議,向英國首相表示,中國已經承諾不會向阿根廷提供進攻性武器裝備,而且j-31a的嬌付進度也將嚴格按照合同進行,不會對英國構成嚴重威脅。

這樣一來,英國首相總算鬆了口氣。

要知道,隻要能夠拖到二零五二年,情況就會有很大的改觀,至少到時候皇家海軍能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第五代艦載戰鬥機。更重要的是,英國首先非常清楚美國的戰爭計劃,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在世界大戰的威脅下,中國肯定不會積極援助阿根廷,美國也會為了英國采取積極行動。

當然,英國首相也感謝了法國總統做出的努力。

做為回報,在法德意推進歐盟政治一體化的問題上,英國保持了沉默。

以當時的情況,英國不可能加入歐盟政治一體化進程,因為在經濟一體化上,英國就保持了特立獨行的立場,沒有接納歐元,而是繼續使用英鎊,所以在政治一體化上,英國首先就得廢除英鎊。顯然在短期內,英國議會不會批準這一提案,英國政fǔ也就不可能在政治一體化上做出貢獻。

法德意需要的,也隻是讓英國保持沉默。

不管怎麽說,英國是離岸國家,隻要英國不chā手幹預,歐洲大陸上發生的事情與其基本上沒有關係。

在這輪外嬌活動中,法德意拉攏的不僅僅是英國,還有中國。

當時,德國總理在訪華的時候,談得最多的也是軍火貿易,隻不過是中國與歐盟的軍火貿易。

嚴格說來,應該是技術層麵上的往來。

隻是,德國取得的成果並不大,因為歐盟依然沒有廢除對華軍火貿易禁令,而中國也就沒有理由向歐洲提供軍事技術。

到了二零四九年,廢除對華軍火貿易禁令,成為歐盟的頭號話題。

當時,表現得最積極的就是德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德國是這道禁令的最大受害國,嚴格說來是間接受害國。

因為無法與中國在軍事技術上進行合作,德國的軍事工業受到了嚴重影響,比如在三十年前還暢銷全球數十個國家的德國潛艇,到了二零四零年,就基本上無人問津了,取而代之的正是中國潛艇,所以在德國人看來,盡快與中國恢複正常關係,在軍事技術領域展開全麵合作,是重振德事工業的基礎。

問題是,並非所有歐盟成員國都讚成廢除對華軍火貿易禁令。

當時,德國牽頭搞這件事,除了希望盡快與華恢複正常關係之外,主要還是向美國施加壓力,促使美國在先進軍事技術出口問題上對德國鬆綁,比如向德國提供聚變反應堆的小型化技術。

最終,德國也如願以償。

至於解除對華軍火貿易禁令,那還是幾年之後的事情了。

從這些事情上看得出來,第二次印度洋戰爭對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歐盟主要成員國也陸續調整了基本政策,特別是外嬌策略,在外嬌戰場上表現得更加主動,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

當然,表現積極的不僅僅是歐洲國家。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之下,中國與美國的外嬌政策不但主動,還更有目的性,而且都針對對方的戰略薄弱環節展開。

當時,美國的基本外嬌策略有兩點,一是鞏固已有的勢力範圍,二是積極拉攏盟友。

在美國努力爭取的盟友中,俄羅斯絕對排在最前麵,因為俄羅斯是在印度之後,唯一有能力在大陸上對中國構成直接威脅的國家。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