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保持沉默
(039二十五日白天的戰鬥結束後,埃以決戰的戰場已經形成。
到了當天晚上,出現了第一個停戰機會。美軍四支航母戰鬥群到達地中海之後,中國海軍的兩支航母戰鬥群也進入了亞丁灣。也就是說,中美在中東地區附近各部署了四支與六支航母戰鬥群。
以當時的情況,隻要中美出麵幹預,而且態度足夠強硬,戰爭就會結束。.br/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這個時候停戰,中美都能保住麵子,畢竟埃及陸軍已經在西奈半島上發起反擊,重創了以色列國防軍,而以軍仍然在西奈半島上作戰,並沒有遭遇決定性的失敗。如果在這個時候停戰,以色列肯定得主動撤離西奈半島,而埃及也會承諾恢複到戰前狀態,即從西奈半島撤軍。至於北麵的敘利亞,因為沒有攻入戈蘭高地,根本不會對停戰產生影響。
問題是,中國與美國都沒有發出停戰信號。
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埃及、還是以色列,都有進一步擴大戰果的機會,而且在雙方看來都離勝利不太遙遠。
對以色列來說,如果能夠殲滅突入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就能占領西奈半島,然後在極為有利的情況下與埃及簽署停戰協議。即便不能永久性的控製西奈半島,也可以用來作為談判籌碼,迫使埃及在政治、外交與軍事上做出妥協,獲得更為穩固的周邊環境,也獲得更加長遠的和平。
對埃及來說,如果能夠在西奈半島上擊敗以色列國防軍,不但能夠收複失地,還能進一步威脅到以色列本土,協助敘利亞收複戈蘭高地。即便敘利亞軍隊非常不濟,沒能打下戈蘭高地,埃及軍隊也可以攻入以色列,以土地換土地的方式,迫使以色列交出戈蘭高地,甚至能讓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達到這個目的,不但能拉攏敘利亞,組建“埃敘軸心”,還能讓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
可以說,雙方都有冒險的理由。
隻是,起到關鍵作用的並非納傑夫的個人野心,也不是埃及的民族意誌,而是由牧浩洋提交給黎平寇的一份情勢分析報告。事實上,這份報告由戚凱威提交,在牧浩洋與魏成龍審議後轉交給了黎平寇。
在這份報告中,戚凱威明確提到,有足夠的把握在西奈半島上擊敗以色列國防軍。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戚凱威絕對沒有誇大其詞。
雖然埃及軍隊存在很多問題,但是二十三日與二十四日的表現,已經證明由牧浩洋協助搞的軍事改革已經收到成效,埃及陸軍的作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埃及空軍也走出了前幾天的陰影,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埃及陸軍的兩個主力集團軍已經進入西奈半島,算上預備役部隊,總共投入了近三十萬官兵,而以色列的作戰部隊隻有二十萬左右,而且隻有一個王牌旅與七個常備旅,其他都是預備役旅。從戰場形勢來看,埃及陸軍仍然掌握著內線作戰優勢,後勤保障的難度比以軍低得多,可持續作戰能力超過了以軍,因此有更大的韌勁。
綜合這些因素,隻要不在指揮上犯錯誤,擊敗以軍的難度並不大。
有戚凱威坐鎮,指揮上的問題基本上可以忽略。至少在前兩天的戰鬥中,戚凱威的命令都得到了落實。
隻是,這份報告存在一個嚴重缺陷,即戚凱威沒有提到擊敗以軍後的問題。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西奈半島上取勝之後,埃及軍隊該何去何從?
按照魏成龍的分析,戚凱威沒有提到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避免讓黎平寇在做出政治決策的時候受到影響。
要知道,就算埃及軍隊能夠在西奈半島上擊敗以軍,也不見得能夠攻入以色列。
原因很簡單,隨著戰線向東退役,埃及軍隊的後勤保障將越來越困難,而以軍將逐步轉為內線作戰。此消彼漲之下,埃及軍隊的優勢將蕩然無存。如果考慮到兩軍素質,特別是以軍在逆境下表現出來的作戰能力,埃及軍隊根本不可能在國境線對麵擊敗以軍,甚至有可能遭受慘敗。
結果會如何,恐怕就沒有能夠想到了。
別的不說,如果遭到了重大挫敗,埃及軍隊的士氣一落千仗,別說攻入以色列,能守住戰線就很不錯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軍隊在旗開得勝之後,被以軍抓住反擊機會,結果一潰千裏,眨眼間就丟掉了勝利果實,最終還被以色列突破了蘇伊士運河防線。如果不是阿拉伯國家全體行動,拿起石油做武器,逼迫西方國家停止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恐怕埃軍連開羅都守不住。
曆史重演的話,埃及軍隊的結局不會好到哪裏去。
如此一來,在情勢報告中,戚凱威自然得忽略這個問題。
牧浩洋沒有忽略這個問題,但是也沒有在轉交的報告中專門提出來,因為他也知道,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讓黎平寇受到影響。
正是如此,戚凱威提交的情勢報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戚凱威沒有提到的東西,對美國總統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當時,五角大樓也向白宮提交了一份戰爭情勢分析報告,其中明確提到,即便埃及陸軍能在西奈半島上取勝,全殲以軍主力部隊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以軍仍然牢牢控製著通往國內的交通線,而且埃及陸軍缺乏長途本息能力,所以在最不利的情況下,以色列國防軍也能撤回本土,然後依托本土打一場戰略防禦戰,挫敗埃及軍隊的進攻銳氣,再利用埃及軍隊後勤補給不濟的機會發動反擊。
按照美軍給出的預測結果,以色列有很大的把握擊敗埃及。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在以色列彈盡糧絕之前,美國必須伸出援手,為以色列提供彈藥物資。
可以說,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雖然在戰爭爆發前,以色列已經提高了國內彈藥廠的產能,還通過各種渠道從美國與歐洲國家購買了一批彈藥,特別是坦克彈藥,但是在戰爭爆發時,以軍的彈藥儲備仍然遠遠滿足不了一場大規模戰爭。
打到九月二十五日上午,以軍庫存的彈藥已經用掉了三分之二!
如果不是巴拉姆以閃電般的速度擊潰了敘利亞軍隊,確保戈蘭高地無恙,恐怕以軍已經用光了庫存。
當時,為了支援西奈半島上的作戰部隊,以軍已經把戈蘭高地駐軍的彈藥儲備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可以說,如果敘利亞陸軍能夠振作起來,及時發動進攻,戈蘭高地上的以軍很有可能將無彈可用。
即便敘利亞軍隊無所作為,以西奈半島上的作戰強度,以軍也將在三到五天內耗光全部彈藥。
當時,以軍最缺乏的就是坦克彈藥,特別是動能穿甲彈。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到二十五日上午,以色列庫存的動能穿甲彈已經減少到三萬四千枚。如果平均分配下去的話,每輛坦克隻能分到十二枚,而正常情況下,一輛坦克的穿甲彈基數是二十八枚。在一場坦克會戰中,一輛坦克至少需要一個基數的穿甲彈,而一場戰役至少需要為一輛坦克準備兩個基數的穿甲彈。即便前線部隊都儲備了一個基數的穿甲彈,庫存也無法滿足一場戰役的需求。
沒有穿甲彈,以軍坦克就隻是毫無威脅的鐵皮罐頭。
事實上,戰爭爆發後,以色列大使就向美國提出了請求,希望美國能夠緊急提供一批坦克彈藥。在二十二日、二十四日與二十五日上午,以色列總理三次給美國總統打電話,提到了援助的事情。
美國國防部在這個時候提出援助問題,表明已經刻不容緩了。
問題是,如果美國援助以色列,中國就會援助埃及與敘利亞,美國向以色列提供坦克彈藥,中國就會向埃及與敘利亞提供坦克。要是兩個大國都介入的話,美國提供的援助就沒有那麽重要了。
當時,CIA已經發出警報,中國陸軍已經派遣一個主力集團軍,以聯合軍事演習的名義進駐巴基斯坦,而該集團軍裝備了近千輛24式主戰坦克與一千多輛裝甲戰車,如果中國決定緊急援助埃及與敘利亞的話,這些裝備能在五天之內,通過海運抵達埃及,或者是在一周之內通過空運送到敘利亞。
與之相比,美國的處境沒有任何優勢。
當時,美國在歐洲隻有一個師的兵力,隻有不到四百輛坦克與六百多輛裝甲戰車。
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國家已經表明了立場,如果歐洲介入這場戰爭,將對歐洲進行石油禁運,因此歐洲國家不見得會與美國合作。隻要禁止美軍利用其軍事基地,美國就很難調動部署在歐洲的主戰裝備。
從國內運送的話,至少也要一周之後才能抵達以色列。
此外,美國還得顧忌阿拉伯國家的反應,畢竟美國直接介入,將給埃及與敘利亞足夠多的理由去說服其他阿拉伯國家。
受這些因素影響,在二十五日上午,美國總統沒有批準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
隻是,美國總統也沒有出麵呼籲停戰,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以軍能夠在西奈半島上擊敗埃及軍隊,美國就不用急於出手。即便情況更加糟糕,以軍遭到重創,也可以等到埃及軍隊攻入以色列境內之後,再出手援助。
結果就是,在這個原本可以結束戰爭的時刻,中美都保持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