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軍強國
二零三零的春節,絕對是值得普天同慶的好日子。
一月一日,被西方新聞媒體稱為“海軍強國標誌”的“昆侖山”號大型核動力攻擊航母正式交付海軍,在舟山軍港舉行了隆重的服役儀式,新落成的海軍司令部也在這一天正式啟用。
與“長江”級相比,“昆侖山”號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噸位上,“昆侖山”號的標準排水量為七萬八千噸,滿載排水量為八萬九千噸,僅次於美國海軍的“尼米茲”級與“福特”級。因為大量采用新技術,所以“昆侖山”號的綜合作戰能力超過了“尼米茲”級。與“長江”級相比,排水量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作戰能力也隨之提高。
動力係統方麵,“昆侖山”號采用兩座堆芯壽命為三十五年的HFK-5型核反應堆。除了堆芯壽命大幅度提高,與艦體設計壽命相當,在服役期間不需要更換堆芯之外,輸出功率也比HF型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五,達到一百二十兆瓦台蒸汽輪機的總功率為三十萬馬力。因為采用了最新研製的“核電聯合電力供應係統”,所以在驅動航母以三十節速度航行時,還能提供四十兆瓦的電能。此外,航母上還有八台備用柴油,總輸出功率為十六兆瓦。
依靠強大的動力係統,“昆侖山”號的設計最大航速為三十三節。
海軍驗收測試時,在排水量為八萬二千噸時,達到了三十四點五節,預計輕載航速能達到三十五節。
強大的動力係統,帶來的第二個好處就是充足的電力供應。
雖然在最後定型的時候,海軍降低了標準,沒有要求采用四台電磁彈射器,隻在斜角甲板上布置一台彈射器,數量減少到三台,飛機升降機因此減少到三台,並且把艦島後移二十五米,右側的兩台升降機都位於艦島前方,但是憑借強大的電力供應,三台彈射器能在滿功率的情況下,每分鍾彈射四架飛機,最大出動率是“尼米茲”級的一點五倍,跟“福特”級旗鼓相當。與“長江”級相比,則提高了一倍。
此外,“昆侖山”號是第一艘裝備電磁速射炮的戰艦。
與“長江”級一樣,“昆侖山”號沒有配備遠程防空係統,隻有三套各備彈二十一枚的近程防空導彈與五座型電磁速射炮。
做為航母的主要末段攔截手段,的最大射速高達每分鍾一萬八千發,而且可以根據來襲目標自動調整射速,還能調整輸出功率,也就是炮彈的初速,最大限度的提高速射炮的攔截效率。
性能如何,自然不用質疑。
在驗收測試中,的攔截效率是傳統速射炮的十倍,平均消耗三十枚炮彈,就能擊落一枚反艦導彈。在二零二九年十月,也就裝艦之前,為了徹底搞清楚電磁速射炮的潛能,海軍在青海湖靶場進行了一次秘密測試,同時發射三十枚反艦導彈,以形成飽和攻擊效果,結果一套在三十秒內,擊落了二十八枚反艦導彈,另外兩枚也被擊傷,沒能命中靶船。
從性能上講,絕對先進。
當然,價格也非常昂貴。
隻是為了給予航母最大的安全保障,海軍痛下血本,把原定的裝艦數量由三套提高到五套。僅此一項,海軍就花掉了十六億元。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戰艦都能裝備磁速射炮。
原因很簡單,對電能的要求非常高,全射速時的最大耗電功率為八兆瓦,而且隻能持續三十秒。這就意味著,隻有核動力戰艦才能配備,常規動力戰艦的電力供應係統根本達不到標準。即便是“昆侖山”號,在五套部投入作戰時,也必須啟動備用柴油,並且把航速控製在三十節以內,不然得關閉部分電子係統,才有四十兆瓦的電能富餘。
在“昆侖山”號上,還有其他的耗電大戶。
單從耗電量上講,戰艦的大腦,也就是綜合控製計算機絕對排名第一。這台運算速度為每秒二十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在資源占用率為百分之百時,電功率為十二兆瓦,此外還需要三兆瓦的冷卻功率。即便在待機狀態,電功率也有三兆瓦,相當於戰艦上所有官兵的日常生活用電量。
除了計算機,眾多的雷達等電子設備也是耗電大戶。
雖然海軍沒有給“昆侖山”號配備遠程防空導彈,但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防空雷達,包括一座雙模式相控陣雷達、一座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一座兩坐標警戒雷達、一套航空管製與引導雷達。此外,戰艦上還有一座對海搜索雷達、一套主被動艦殼聲納、一套魚雷對抗幹擾係統。其他的電子設備更是數不勝數,比如艦隊數據鏈、航空數據鏈、衛星數據鏈與戰略通信係統。
這些電子設備全部啟動的話,電功率高達十八兆瓦。
當然,即便在最激烈的戰鬥中,也不可能啟動所有電子設備,隻會針對戰場上的威脅使用部分電子設備。
安裝如此眾多的電子設備,肯定有道理。
比如在防空作戰中,雖然“昆侖山”號不能發射遠程防空導彈,卻可以利用相控陣雷達引導其他戰艦發射的防空導彈,提高艦隊的整體防空能力。在與一艘“北京”級巡洋艦配合作戰時,“昆侖山”號能把綜合區域防空能力提高一倍以上,讓巡洋艦的防空能力不再受火控通道數量限製。
在反潛作戰方麵,“昆侖山”號上的反潛係統也有用途。
比如在對付逼近的潛艇時,“昆侖山”號可以直接指揮附近的反潛直升機,或者是反潛戰艦,不需要出動航母上的反潛直升機,從而能在潛艇威脅較高的海域,正常執行航空作戰任務。
配備如此多的電子設備,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充當艦隊旗艦。
雖然海軍中的任何一艘大型戰艦都有旗艦功能,連大型驅逐艦也能指揮艦隊作戰,但是騰耀輝對超級航母獨有情鍾,堅持要給航母配製旗艦指揮係統,以方便艦隊司令指揮航空作戰。
這麽做,也不是沒有道理。
相對而言,航母的空間最大,增加幾十名艦隊司令部的官兵,對航母的整體作戰能力沒有太大影響。其他戰艦上就沒有這麽充裕的空間了,巡洋艦還稍微好一點,而對於排水量隻有幾千噸、艦員不到三百人的驅逐艦來說,增加幾十名艦隊司令部官兵,肯定會擠占其他官兵的生活空間。
當然,航母之所以被稱為“航母”,關鍵在艦載航空兵身上。
“昆侖山”號服役時,艦載航空兵的主力是J-25、J-15B、ZY-1與Z-20,與“長江”級沒有多大區別,隻是配製略有不同。J-25大隊增加到兩個,總共四十架;J-15B大隊仍然是兩個,總共四十架;ZY隊有五架,Z-20中隊有六架,算上四架備用戰鬥機,載機總量為九十五架。
隻不過,這不是“昆侖山”號的最終配備。
J-25的改進型已經上天,預計在二零三二年就能服役。海軍沒有打算單獨采購,是決定對所有J-25進行升級改進。取代J-15B的新一代重型艦載戰鬥機也在研製之中,與空軍的第五代重型戰鬥機同步發展,預計在二零三五年完成驗收,在二零三七年之前量產,然後與J-25組成高低搭配。ZY-1的改進工作也在進行,預計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服役。取代Z-20的傾斜旋轉翼飛機的研製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預計在二零三三年試飛,在二零三七年之前成為主力反潛飛機。
也就是說,到二零三七年,艦載航空兵將發生本質性變化。
至於作戰能力,自然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事實上,正是艦載航空兵的飛速發展,催生了“昆侖山”號,因為不管是備受外界關注的第五代艦載重型戰鬥機、還是披著神秘棉紗的ZY-1改進性,以及被稱為“中國魚鷹”的傾斜旋轉翼飛機,尺寸數據都超過了“長江”級機庫的最大標準,甚至超過了飛行甲板的最大標準,必須建造更大的航母。
比如,第五代重型艦載戰鬥機的設計指標中,滿載彈射起飛長度為一百零三米,而“長江”級航母的電磁彈射器隻有九十七米,比最低要求少了六米,讓戰鬥機無法以最大起飛重量升空。
在其他方麵,“昆侖山”號的優勢也非常明顯。
滿載時,“昆侖山”號能攜帶七千八百噸航空燃油、八百噸柴油、四千噸彈藥與一千二百噸生活物資,持續部署能力為九十天,低強度作戰能力為十四天,高強度作戰能力也有七天,比“長江”級提高了一倍有餘。如果得到快速戰鬥支援艦支持,海外持續部署能力在六個月以上。考慮到核動力航母的無限續航能力,以及美軍核動力航母創造的紀錄,在海外部署一年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正是如此,“昆侖山”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攻擊型航母。
與之相比,“長江”級頂多算得上是區域型航母,隻能在靠近基地的海域活動。至於遠征印度洋這樣的作戰行動,有過一次,不見得能有第二次。
由此,把“昆侖山”號服役,看成中國海軍的標誌**件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