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海航突擊
二十九日上午,Mig-31第一次飛臨衝繩之後,騰耀輝就發現了異常,即進駐嘉手納空軍基地的F-2全部安置在機庫內,原本應該得到重點照顧的製空戰鬥機反而露天停放,一些戰鬥機還轉移到鄰近的野戰機場。
為此,騰耀輝還專門詢問了情報參謀,即二部提供的情報是否可靠。
因為在此之前沒有出動戰術偵察機,所以騰耀輝隻從二部獲得情報,日本空中自衛隊向衝繩派遣了四個中隊的F-2,加上之前已經部署在衝繩的一個中隊,相當於把全部F-2都派往了嘉手納空軍基地。
二部的回答很肯定,之前分散部署在日本本土的F-2全部飛走了。
顯然,這些戰鬥機隻有可能前往嘉手納空軍基地。
隻是,日本加強了對嘉手納空軍基地的安全保衛工作,潛伏在衝繩的諜報人員別說進入空軍基地,甚至無法靠近空軍基地,也就無法確定這些戰鬥機是否已經到了,還是日本空中自衛隊耍的陰謀詭計。
在情況不太明了的情況下,騰耀輝隻能往壞的方麵想。
事實上,以當時的局勢來看,日本空中自衛隊能造成的最大威脅,就是集中力量對東海艦隊發動空中打擊。
除此之外,其他威脅都可忽略。
到了下午,騰耀輝更加相信之前的判斷了。
這次,起到關鍵作用的不是戰術偵察機提供的情報,而是在艦隊上方活動的預警機發現的情況。
大概在下午四點左右,一架美軍的EC-135出現在宮古列島上空。
顯然,這架飛機不是來看熱鬧的。
如果美軍打算看熱鬧,也應該出動E-3C或者E-2D,而不是動用隻具備被動探測能力的戰略電子偵察機。
顯然,美軍在暗中協助日本,為日本空中自衛隊搜集戰術情報。
這還沒完,緊接著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戰術偵察機就趕了過來。
毫無疑問,日本的戰術偵察機正是利用了美軍戰略電子偵察機提供的信息,不然不可能知道東海艦隊在哪裏活動。
攔截行動沒什麽難度,隻是那架RF-4G在被擊落前,戰艦上的無線電監聽設備截獲了偵察機發出的通信信號。
這下,騰耀輝斷定日本空中自衛隊將發起空中打擊,而且很快就會到來。
艦隊防空作戰不用他操心,自有楊禹方等人負責。他要做的,隻是盡快判斷出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戰術意圖,在交戰前爭取取得有利態勢。
當時,騰耀輝做出了兩個重大決定。
其中之一,就是采取積極主動的行動,擾亂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準備工作,使敵人無法充分利用主動攻擊的優勢。
首先出動的,正是海軍航空兵。
按照騰耀輝的部署,海軍航空兵將在獲得確切情報、即日本空中自衛隊即將展開攻擊之前發動一次襲擊,突襲日本的預警機。
從戰術決策上看,騰耀輝沒有錯。
日本空中自衛隊要想攻擊東海艦隊,除了需要足夠多的F-2,還得奪取局部製空權,因此預警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搶先打掉日本的預警機,即便不能阻止日本空中自衛隊發起進攻,能大大降低威脅。
說得直接一點,沒有預警機的支持,護航戰鬥機很難奪取製空權。
隻要製空權還在中國空軍手裏,就能及時攔截來犯的攻擊機群。
因為空軍得全力準備即將到來的防空作戰,所以騰耀輝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海航,同時也希望海航能在戰鬥中立下大功。
不管怎麽說,騰耀輝是海軍中將,自然會把關鍵任務安排給海軍航空兵。
這次,海軍航空兵動用的仍然是J-11C與J-10C,沒有向空軍求援。因為J-20的性能還不夠全麵,而且數量非常有限,所以就算空軍參與行動,多半也會出動J-11與J-10,不會動用J-20。
隻是,海航沒有立即執行命令。
除了情報還不可靠之外,騰耀輝是臨時安排作戰行動,所以需要時間製訂作戰計劃、完成戰前準備。
關鍵就是準備工作。
突擊在衝繩島附近徘徊的預警機,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J-11C與J-10C不是Mig-31,不可能用高度與速度來壓製對手。因為日本預警機一直在地麵防空係統的掩護區域內活動,所以在突擊的時候,還得考慮日本的防空導彈,使得作戰行動變得更加困難。
解決辦法不是沒有,而且很直接,即在突擊中使用電磁武器。
雖然二部已經獲得情報,美國向日本出售了六十套電磁對抗係統,但是這些對抗係統都是用在戰鬥機上的,沒有提供給預警機。
這份情報非常可靠,至少日本的E-767沒有電磁對抗能力。
原因很簡單,E-767以波音公司的767客機為平台,與美軍的E-3C不完全相同,無法使用美軍為E-3C開發的電磁對抗係統。雖然以美國的實力,開發一種能夠用在E-767上的電磁對抗係統不是難事,但是急切之間肯定搞不出來。
也許,日本的E-2D已經具備了電磁對抗能力,但是E-767肯定沒有。
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指揮與情報係統,關鍵是E-767,而不是E-2D。
在惡劣電磁環境下,E-2D根本算不上是理想的預警機,最多隻能為作戰飛機提供非常有限的戰場信息,而無法引導作戰飛機作戰。
原因很簡單,E-2D太小了。
僅靠自身的指揮與引導係統,E-2D最多能夠指揮四架戰鬥機,而E-767能同時指揮二十四架戰鬥機作戰。如果要把E-2D提供的戰場信息利用起來,要麽得到E-767協助,要麽通過地麵指揮中心。問題是,在惡劣電磁環境下,通信本來就是問題,指揮信息中轉兩次之後,恐怕就沒有那麽靈便了。
隻是,使用電磁武器,也需要合適的戰術。
因為E-767在衝繩附近活動,所以不能使用攜帶電磁彈頭的彈道導彈,隻能由戰鬥機發射攜帶了電磁彈頭的空對空導彈。
這樣一來,戰鬥機首先得突破日本空中自衛隊的外圍防空網。
對J-11C與J-10C來說,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敵人還有幾十架F-22A,而且還有數量更多的F-15J。
在靠近衝繩的空域作戰,情報信息優勢顯然在日本空中自衛隊手裏。
KJ-2000再靠前,也得留在東海艦隊區域防空導彈的掩護範圍之內,與衝繩的距離肯定在四百公裏以上。
在這個距離上,KJ-2000根本探測不到F-22A,甚至隻能勉強發現F-15J。
讓戰鬥機孤軍深入,顯然與送死無異。
萬幸的是,中國軍隊並不缺乏在逆境下作戰的經驗,而且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積累了大量的電磁戰經驗。
無法用常規戰術突破,就隻能硬來。
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用電磁武器開路,在戰鬥機的突擊線路上開辟出一條足夠寬的電磁通道。
不管怎麽說,海航的J-11C與J-10C都有電磁對抗能力。
雖然在遭到電磁打擊之後,戰鬥機上的雷達、通信係統等電子設備都無法正常工作,但是不至於墜毀,而且能夠參與格鬥空戰。在同樣的情況下,日本的防空戰鬥機就算能夠升空作戰,也最多進行格鬥空戰。
打到格鬥空戰階段,決定勝負的就不再是製信息權,而是誰投入的戰鬥機更多。
正常情況下,防空戰鬥機肯定不比進攻的戰鬥機多。
在一般情況下,掩護KJ-2000的J-20隻有四架,最多時也不過八架,而日本空中自衛隊用來掩護E-767的F-22A差不多也就這麽多。
用J-11C對抗F-22A,隻要有二比一的兵力優勢,問題就不是很大。
在局部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對海航來說不是什麽大問題。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海航投入了六十架戰鬥機,其中二十四架J-11C,三十六架J-10C。
按照中國空軍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總結的電磁戰戰術,每架戰鬥機隻攜帶四枚用於格鬥的PL-11C,J-10C還得再機腹中心掛架上攜帶一具大型副油箱,確保有足夠的燃油返航,剩下的掛點全部攜帶安裝了電磁戰鬥部的空對空導彈,或者說是安裝了慣性製導係統的大型火箭彈。
如此一來,J-11C能攜帶十二枚電磁火箭彈,J-10C用複合掛架也能攜帶八枚。
機群以中隊為單位進行突擊的話,十二架J-11C足以開辟出一條寬四十公裏、深五百六十公裏的電磁壓製走廊。即便是J-10C中隊,也能開辟出寬四十公裏、深四百公裏的電磁壓製走廊。
這個深度,足以確保機群完成突擊行動。
當然,這不等於解決了所有問題。
在使用電磁武器之後,中國空軍的預警機也會受到幹擾,特別是在電磁彈頭引爆的方向上,很難探測到日本飛機。
為了給突擊機群提供引導信息,至少得讓突擊的戰鬥機靠近日本預警機,海航還動用了兩架由Y-8改進而來的戰略電子偵察機,專門搜集E-767發出的電磁信號。雖然戰略電子偵察機提供的信息不夠準確,但是足以為戰鬥機指明方向,讓戰鬥機飛行員知道日本預警機正在向哪個方向上規避。
晚上八點不到,海航完成了突擊準備工作。
此時,日本空中自衛隊也正在準備對東海艦隊進行第三次戰術偵察,以便為夜間發起突擊的機群提供準確的戰術情報。
因為偵察機是單獨出動,所以日本空中自衛隊棋先一招。
也就在RF-4G被空軍的J-20擊落時,執行突擊任務的海航機群已經到達艦隊上空,隨即向目標發起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