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地麵第一戰

恐怕沒人相信,上個世紀六零年代生產的一百多部老式電台,能夠在這場高度現代化的戰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電台,誌願軍司令部就無法及時向前線作戰部隊下達命令,也就無法讓所有參與進攻的部隊同時投入戰鬥,從而對聯軍的地麵防線造成最大的壓力。

隻是,老式裝備不是萬能的。

這些老式電台的性能非常差,甚至無法進行語音通信,隻能發送電碼。因此在作戰使用中,誌願軍司令部隻能下達非常簡短的作戰命令。為了順利完成作戰行動,就需要非常完善的作戰計劃。

戚凱威的心血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回報。

戰鬥打響前,所有一線作戰部隊都領到了作戰計劃,不是一份計劃,而是包括了所有備用計劃在內的總體計劃。指揮作戰的時候,誌願軍司令部隻需要下達命令代碼,前線部隊就能找到對應的作戰方案。

當然,這些作戰方案並非麵麵俱到。

因為在策劃作戰行動的時候,參謀不可能猜出會遇到什麽情況,而戰場態勢是由敵我雙方共同決定的,所以在製訂作戰計劃的時候,戚凱威隻提出了戰術目標,沒有約束前線指揮官的手腳。

此外,這套指揮體係中,還有非常重要的反饋機製。

按照戚凱威的要求,作戰部隊必須在規定的每個時間結點上匯報戰鬥情況。受電台通信能力限製,作戰部隊隻需要匯報最基本的情況,比如有沒有完成任務,或者已經執行到了計劃的哪一步。

通過這些反饋信息,誌願軍司令部就能及時掌握戰場態勢。

隻是,誰也不能否認,在戰局非常混亂的情況下,地麵進攻的速度肯定快不起來,無法在八個小時內取得重大突破。

這也正是黃峙博最擔心的問題,或者說是他決定讓空降部隊參戰的主要原因。

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必須盡快到達聯軍後方,然後利用聯軍對戰場態勢感知不明的機會迫使聯軍主動撤退。

在前線進攻部隊發回第一份戰報前,黃峙博給秘密進駐遼寧的第十五空降軍下達了作戰命令。

陸風烈沒有食言,及時派來了一百四十架大型運輸機與兩百架輕型運輸機。

半個小時之後,第一批二十架“伊爾76MD”就載著第43空降師的第一批突擊部隊升空了。

隨後的十五分鍾之內,一百二十架Y8陸續到達五座大型空軍基地。

為了防止被聯軍識破誌願軍的作戰意圖,這些運輸機全都部署在離朝鮮半島一千公裏以外的空軍基地,隻是在戰鬥打響前半個小時才陸續升空,到遼東半島上空待命,在接到命令後轉向飛往空降部隊駐紮的機場。

因為離空降場僅有數百公裏,所以Y8降落後不用補充燃油,裝上空降兵就能起飛。

最後出動的是全部運載空降部隊官兵的Y7機群。

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運效率,同時降低大型空軍基地的負擔,所有Y7都部署在野外機場上。

如果說輕型運輸機的運載量與航程是最大的問題,那麽野戰起飛能力則是最大的優點。

因為這些野戰機場不但無法供大型運輸機起降,還無法為戰鬥機服務,所以聯軍不大可能監視這些機場。

不到一個小時,三百二十架運輸機全部起飛了。

一切順利的話,運輸機群將在四十五分鍾之後陸續到達空降場上空。

為了掩護運輸機群,誌願軍的電磁戰進入第四階段,由火箭彈構成的“電磁幕牆”開始向南麵延伸。隨後,部署在江界附近的導彈部隊投入戰鬥,向位於聯軍戰線後方的數個戰略重點地區發射了數十枚彈道導彈。

這波攻擊,立即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發現誌願軍擴大電磁打擊範圍之後,聯軍立即調整作戰部署,不但讓E3C與E8C緊急後撤,還撤走了在東朝鮮灣上空巡邏的E2D,隨後終止了全部空中打擊行動,僅在三八線附近保留了兩個F22A中隊。

雖然到這個時候,聯軍的指揮係統仍然處於混亂之中,根本無法有效指揮作戰部隊,也無法探知前線發生的事情,但是聯軍指揮官非常清楚,誌願軍的大規模電磁戰很難持續,要不了多久就會煙消雲散。

可以說,當時沒有一名聯軍指揮官意識到,誌願軍的地麵部隊已經出動。

再過一個小時,雙方的第一場正規地麵戰就將打響。

當時,連呆在戰線上的聯軍基層軍官都沒有察覺到逼近的危險,反而認為,在強烈的電磁打擊下,誌願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發動地麵進攻,因為與戰鬥機一樣,地麵主戰裝備也嚴重依賴電子設備。

這個認識並沒錯,但是也不等於完全正確。

關鍵不在地麵進攻,而是空降作戰能否順利完成。

黃峙博非常耐心的等待了四十五分鍾,才讓戚凱威按照計劃,向參與地麵進攻的作戰部隊下達了第二道命令。

這道命令不是發給前線部隊的,而是發給後方的遠程炮兵。

按照戚凱威的作戰部署,除了六個炮兵營的十八個炮兵連繼續用電磁打擊對聯軍防線保持高壓狀態之外,其他炮兵連全部換上了裝備普通彈頭的遠程火箭彈,開始轟擊聯軍的正麵防線,為地麵進攻做火力準備。

等到第一批攜帶了高爆彈頭、子母彈頭與燃燒彈頭的火箭彈落到聯軍陣地上,聯軍基層軍官才猛然意識到,地麵戰爭開始了。

可惜的是,聯軍基層指揮官已經無法向上級匯報戰況。

雖然一些聯軍軍官馬上意識到,誌願軍充分利用了電磁戰創造的有利條件,在聯軍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打響了地麵戰爭,立即派出通信兵,向上級匯報戰況,但是等到戰場信息逐層轉達到聯軍司令部的時候,已經是幾個小時之後了。

當時,最先發現異常的不是聯軍的預警平台,而是翱翔在太空的偵察衛星。

誌願軍的炮火準備開始半個小時後,一顆美軍的光學偵察衛星掠過朝鮮半島,拍下了數百張高分辨率照片。數分鍾後,CIA的情報分析員做出了初步判斷,誌願軍正在轟擊聯軍的正麵防線。

雖然最初連錢德勒都不敢相信,誌願軍發動了地麵進攻,但是等到偵察衛星把第二批照片發回來,情報分析員清楚無誤的辨認出上麵的主戰坦克,錢德勒不敢遲疑,立即聯係了阿倫上將。

此時,已經是一個半小時之後了。

炮火準備開始後,主力就是遠程火箭炮。

不是前線進攻部隊沒有火炮,而是這些配屬給營與旅的自行榴彈炮都在伴隨裝甲部隊快速推進。

它們的任務不是為部隊提供前期火力準備,而是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可以說,這是中隊應用炮兵的獨特戰術。

在沒有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地麵部隊在推進中更加依賴炮火支援,而且是及時準確的炮火支援,因此把大口徑自行榴彈炮配備給進攻部隊,讓其伴隨裝甲部隊推進,能夠非常及時的替裝甲部隊解決掉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比如難以用坦克炮摧毀的堅固堡壘,或者是山坡後麵的防禦工事。

在南京軍區,黃峙博就多次在實戰演習中用這套戰術教訓過對手。

隻是,這次的情況卻有點意外。

戚凱威安排前期炮火準備的主要目的不是打垮聯軍的防線,在指揮不暢的時候,也沒有必要過於重視聯軍的前沿防禦部隊。按照他的想法,炮火準備能夠最大限度的吸引聯軍的注意力,讓聯軍忽視來自空中的威脅,從而讓空降部隊順利著陸,在最缺乏戰鬥力的時候,即著陸之後的數個小時內,不用擔心遭到聯軍反撲。

問題是,當時聯軍司令部並不知道誌願軍已經開始了炮火準備!

萬幸的是,戚凱威沒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炮火準備上。

向南延伸的“電磁幕牆”發揮了關鍵作用,遭到電磁打擊之後,部署在空降場附近的聯軍地麵部隊也全部癱瘓。

為了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所有運輸機在進入朝鮮上空後,把飛行高度降到了二百五十米以下,一些膽大的飛行員甚至把高度降到兩百米以下,讓同機的空降兵官兵都不得不捏把汗,因為最低傘降高度是兩百米。低於這個高度的話,如果主傘出了問題,傘兵就沒有足夠的時間打開備用傘。

還好,運輸機的飛行員都清楚傘降作戰條令,在傘降開始前,把高度拉了起來。

等到第一批運輸機到達時,聯軍同樣不知道誌願軍發動了空降作戰。

九月十六日,北京時間十六點三十七分,二十架“伊爾76MD”運輸機在朝鮮鹹州與定坪之間投下了第43空降師的第一批四十輛空降戰車,以及三個機械化傘兵連的三百多名官兵,拉開了空降作戰的序幕。

十分鍾後,最先著陸的傘兵部隊在定坪北郊遭遇了一支韓軍的巡邏部隊

雖然戰鬥隻持續了不到五分鍾,倉促應戰的韓軍一個都沒逃走,傘兵在空降戰車的掩護下僅有兩人陣亡、七人負傷,但是這是誌願軍地麵部隊入朝後,與聯軍地麵部隊打的第一場正規戰。

由此,第二次朝鮮戰爭進入了血腥的地麵戰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