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壁壘

“天蠍b”給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座可以供養數千億人的家園。

在宇宙大航海時代的第二個五十年裏,殖民“天蠍b”的行動已經全麵開始,對“天蠍a”的改造工作也已開始。按照計劃,在下一個五十年內,人類將在這兩顆類地行星上殖民兩百億人。

大規模的殖民行動,給人類帶來了數不盡的好處,也產生了新的麻煩。

好處就是,“天蠍b”有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其衛星上的金屬礦藏,是建造探險飛船的原料,因此可以直接在“天蠍b”建造探險飛船,繼續探索周圍空間,不用再從太陽係出動探險飛船了。

如果繼續向前,這意味著探險距離縮短了四十二光年。

當然,在宇宙尺度上,這是一個非常短的距離。隻是,對人類來說,至少在掌握超光速飛行技術之前,這依然是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

最重要的意義,還不是縮短了探險距離。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天蠍b”上的大規模殖民與開發行動,等於提高了太陽係的安全係數。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探險飛船從“天蠍b”出發,在探險行動中與高級文明遭遇,受到攻擊的也是“天蠍b”,而不是人類的發源地。不可否認,這等於把殖民“天蠍b”的所有人都置於危險之中,但是比起讓太陽係裏的數萬億人受到威脅,損失幾百億、乃至幾千億人就算不了什麽了。

顯然,政治家隻會考慮概率問題,而不會考慮幾百億、或者幾千億是個什麽概念。

也正是如此,人類對“天蠍b”的殖民活動,就是把這顆類地行星按照“第二家園”的標準進行建設,並且準備將其發展成為人類向第五象限(在宇宙大航海時代,人類以太陽係為中心,把宇宙劃分成了八個象限,而“天蠍b”就位於第五象限內,而且是該象限內離太陽係最近的殖民地)進行探索、探險、殖民開發、乃至是宇宙戰爭的前沿基地,使其成為太陽係的屏障。

本著這個目的,在接下來的一百年,也就是宇宙大航海時代的第二個百年裏,人類在這顆行星上花掉的資源,遠遠超過了花在太陽係裏的資源。甚至可以說,當時半數以上的人類在為殖民“天蠍b”服務。

到了人類宇宙曆的第三個百年,也就是在“天蠍b”上的殖民活動開始一百年後,這顆行星的改造工作已經完成了。雖然當時“天蠍b”的常住居民隻有大約兩百億,連地球人口的零頭都不到,但是“天蠍b”已經成為完善的前沿基地,大批探險飛船從這裏出發,飛往浩瀚無際的宇宙。

根據記載,在“天蠍b”成為探險活動前沿基地的第一個五十年裏,從這裏出發的探險飛船就超過了一萬艘。

這些探險飛船,全部為私人所有,探險家大多是第一批殖民者的後裔。

在當時,“天蠍b”的殖民者,絕對是人類文明中,最具有探險精神的一部分,也是膽量最大的一部分。

有些探險家,甚至駕駛著不到一萬噸的小型飛船飛往深空。

這是個什麽概念?

在宇宙這個尺度上,一艘萬噸級飛船,大概相當於人類大航海時代的一艘排水量隻有十噸的小帆板。探險家駕駛萬噸級飛船深入宇宙空間,就像當年的航海家駕駛著十噸的小帆板深入大西洋。

事實上,很多探險家都死在了探索的道路上。

根據記載,能夠在浩瀚的宇宙空間裏找到類地行星、並且有足夠的資源返回的探險家不足千分之一。絕大部分探險家都迷失在了宇宙空間裏,有一些就算找到了類地行星,也因為飛船過小,剩下的資源不足以返回。

當然,任何一次重大發現的收獲都是極為豐富的。

為了鼓勵探險,宇宙人類政府已經推翻了之前的“售星合同”,那些曾經購買了行星的富豪隻得到了命名權,而行星上的所有資源都屬於最先到達的探險者,宇宙人類政府則按照和約與探險者分享利益。

說白了,如果誰找到了一顆類似於“天蠍b”的類地行星,就能在一夜之間,成為數萬億人中的首富。哪怕隻是找到一顆類似與“天蠍a”的類地行星,也能在一夜之間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豪。

對財富的追求,正是探險的動力源。

也正是這種追求,驅使著一代又一代的探險家駕駛著簡陋的探險飛船,飛向浩瀚宇宙中的未知領域。

在這些探險家中,就有一些人類曆史上英雄人物的後裔。

比如,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指揮中國艦隊作戰的佟少雲的後裔中,就湧現了數十位宇宙探險家。

這些探險家在實現個人理想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擴充著人類文明的生存空間。

隻是,隨著宇宙探險的範圍越來越大,兩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浮上了水麵。

第一個問題就是,探險飛船的速度太慢了,最多隻能達到光速,而且每次都要在遠離星係的地方才能以光速飛行。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在探險活動中,一艘飛船從一個星係飛往另外一個星係,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顯然,由此產生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有倫理道德上的問題。

雖然依靠重力場技術推進的宇宙飛船不存在時間停滯問題,但是在漫長的航行中,探險家長期處於假死的冰凍狀態,生物鍾比正常情況下減慢了一萬倍,即探險家的一天,在普通人相當於三十年。

由此,引發了一個極為嚴重的社會倫理問題。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當某些探險家在數百年後返回故鄉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比自己年紀還要大的曾孫、甚至是第五代後裔。

結果,產生了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即很多探險家從不返回家鄉。

大多數時候,探險家是走到哪,就在哪裏定居,有的探險家,甚至終生都生活在探險飛船上,不斷的從一個星係飛往另外一個星係,而其自然壽命,也因為不斷的冰凍,被極大幅度的延長了。

在人類宇宙曆一百多萬年之後,還有一些探險家在銀河係的邊緣活動。

當時,甚至有一些人類的後裔找到了這些探險家,並且發現探險家所掌握的技術已經遠遠落後了。

事實上,這也是一個問題。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探險家費勁周折的發現了某一顆有開發價值的行星時,被他們拋棄過的無數以前沒有價值的行星,都變得有價值了,因為人類在科技上取得的進步,拓展了生存空間的範圍。

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那些被探險家拋棄了的行星已經有主人了,可是後來者卻無法與主人取得聯係。

當時,宇宙人類政府采取的是先開發、後協商的辦法。

所幸的是,這隻是法律上的問題,因為產權發生的法律糾紛並不多。

隻是,由此引發的其他問題,就沒有這麽簡單了。

比如,很多探險家在探險過程中結婚生子,他們的後代從來沒有去過太陽係,甚至從來沒有去過人類在其他星係的殖民地,對人類文明的了解非常少,也就不大願意服從人類政府的命令。

在宇宙空間中,這些人的身份極為特殊。

後來,這些探險家的後代,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很多麻煩。甚至可以說,人類文明的好幾次內戰,都與探險家的後代有關。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爆發式的宇宙大開發,已經為人類的內部決裂埋下了禍根。

當然,歸根結底,技術仍然是最大障礙。

受此影響,絕大部分人意識到,人類的宇宙開發終究會因為技術落後而停滯,人類最終也將因此滅亡。

要知道,如果不能繼續拓展生存空間,人類遲早會耗光星係內的資源。

而且,這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比如,在宇宙曆的第五個百年時,地球上的資源已經所剩無幾了,海洋裏的氫元素降低了百分之五十。當時,為了阻止人類的發源地毀滅,宇宙人類政府出台了強製令,把地球劃為人類的共同保護區,而這也是宇宙人類的第一個保護區,隨後開始強製生活在地球上的絕大部分人前往外星係的殖民地,隻有不到十億人允許在地球上定居,而且這十億人的主要工作是維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為了使地球恢複原貌,宇宙人類政府甚至出動飛船,俘獲了數百顆冰彗星,然後讓這些彗星在地球附近解體,讓彗星裏的冰塊墜入大氣層,補充地球因為過渡開發而損失的水分。

由此可見,技術進步才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所謂的生存空間,不過是在技術受到限製下才出現的條件。

那麽,技術能夠取得重大突破嗎?

不可否認,在宇宙大航海時代,人類的技術一直在進步,而且速度非常快,特別是與宇航有關的技術,都得到了飛速發展。可是在最基礎的技術上,人類遇到的障礙就不是那麽容易突破的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當時遇到了一個幾乎無法逾越的技術壁壘。

這就是,在重力場理論與量子理論的基礎之上,人類所掌握的任何技術,都不足以突破光速!

難道,光速是唯一的宇宙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