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牧浩洋計劃

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資料,早在二零五三年底,也就是中國軍隊由守轉攻的時候,牧浩洋就第一次提出,應該提前為戰爭結束做準備,特別是得為戰後的全球‘性’重建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顯然,這也太高瞻遠矚了。

要知道,直到二零五四年底,中國軍隊才首次看到了取勝的希望,而在二零五三年底戰況依然處於膠著狀態。

隻是,牧浩洋的提議,並不顯得超前。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當時黃瀚林肯定也有類似的想法,也肯定與牧浩洋商討過戰後重建的問題。

隻是,在二零五三年,做這方麵的準備肯定太超前了。

要知道,當時中國軍隊還在為奪取戰略主動權而努力呢,國家產能全部放在軍事上,根本不可能為戰後重建做準備。

當然,做一些不需要耗費國家力量的事情,也並無不可。

二零五四年,牧浩洋就在戰爭部下設立了一個負責監管全國工業生產的部‘門’,並且每個月都要做一次產能調查。當時,該部‘門’主要是在為戰爭服務,即確保軍事生產能夠順利進行下去,杜絕出現產能‘浪’費的現象。隻是,該部‘門’沒有實際的調控權,隻能向國務院的相關部‘門’提供建議。

這個機構,就是後來的“戰後重建規劃處”。

雖然隻是一個處級行政單位,但是其權力卻非常大。原因很簡單,“牧浩洋計劃”的所有具體實施工作都由該處負責,而且不僅僅針對中國,還針對數十個國家,管理著多達上百萬億元的戰後重建撥款。更重要的是,該機構還負責規劃具體的重建項目,包括向其他國家提供重建資金。

到了二零五五年,牧浩洋已經對戰後的重建計劃有了較為明確的想法。

當時,他首先提出,除了根據各個盟國在戰爭期間所做的貢獻確定重建援助方案,還應該以建立戰後秩序為目的,即根據各個國家在戰後新格局中的地位,來規劃重建方案,並且以該標準為主。

事實上,這就是“牧浩洋計劃”的核心內容。

隻是,在二零五五年,能夠接受這種提議的人少之又少。

可以說,當時連黃瀚林都認為,牧浩洋的想法太超前了,而且他也不可能在同盟國首腦會議上提出這樣的重建方案。

當然,還有一些更加嚴重的問題。

比如,巨額的重建經費從何而來?

要知道,中國是債務國、不是債權國,也就不可能以免除債務的方式,幫助其他國家進行戰後重建。如果由中國承擔重建經費的話,隻會增加中國的債務負擔,從而使重建變得毫無意義。

所幸的是,這些問題隨後都得到了妥善解決。

事實上,正是戰後重建問題,最終決定了對美國的占領方式。

當時,牧浩洋提到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即這場大戰與一百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大的區別,因此由中國主導的戰後重建工作,也肯定與當初的“馬歇爾計劃”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顯然,在這個時候,牧浩洋已經對戰後重建有了極為清醒的認識。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三次世界大戰確實有很大區別。比如,中國做為最主要的戰勝國,不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而是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幾乎是用四十個盟國的資源打贏了這場戰爭。

事實上,這還不是最大的區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中的大部分成員國都遭受了戰火荼毒,蘇聯、法國、英國與中國等國幾乎都被戰火摧毀,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各國都遇到了重建的巨大難題,而且最顯著的就是經濟上的問題。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幫助所有國家進行戰後重建,恢複社會秩序。也正是“馬歇爾計劃”,幫助大部分受到戰爭毀壞的國家在短短幾年之內就恢複了元氣,渡過了最為艱難的戰後時期,甚至幫助德國、日本這樣的元凶迅速發展壯大。更加重要的是,“馬歇爾計劃”確保了美國在大戰之後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

那麽,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不同之處在哪呢?

首先,東方同盟國集團中,遭到戰火嚴重毀壞的國家並不多,即便是處在戰區裏的幾個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斯裏蘭卡等國,所受到的毀壞也不是很嚴重,而真正算得上遭到戰火荼毒的國家隻有三個,即伊朗、敘利亞與約旦,其他國家的損失都不是很大。

其次,東方同盟集團在整個大戰期間,經濟運行相對正常,戰爭所造成的影響,除了使中國債務負擔加重之外,基本上沒有對主要國家產生太大的影響,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秩序都比較正常。如此一來,在戰後需要解決的就不是重建問題,而是如何讓經濟秩序不至於因為戰爭結束而出現問題。

事實上,從經濟層麵上講,這是最大的問題。

要知道,在戰爭時期,維持經濟的就是巨額戰爭開支,而這筆開支,在本質上又是由中國承擔的,其他國家所做的,隻是為中國提供戰爭物資、同時收下中國的欠條。隨著戰爭結束,中國的軍事訂單肯定會急劇減少,而那些依靠向中國出售戰爭物資的企業,必然會遇到大麻煩。

顯然,中國要做的,不是鼓勵生產,而是如何消化掉在戰爭時期爆發出來的生產力。

第三,“馬歇爾計劃”在後來演變成為美國對抗蘇聯的工具,或者說美國通過該計劃建立起了一個圍剿蘇聯的國家集團,即後來的北約集團。可是在這次大戰結束之後,中國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哪怕是歐洲聯邦,也不足以挑戰中國的霸權地位,更不可能對中國的全球利益構成威脅。

要知道,在整個大戰期間,東方同盟集團就隻有一個核心國,沒有第二個。

由此導致的問題就是,中國即便推出戰後重建計劃,根本目的也不是為了通過重建來對付某個潛在的對手。

事實上,後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反對把戰後重建擴大到全球範圍,更反對由中國承擔重建義務。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這場戰爭已經在根本上確定了中國的霸權地位,因此中國沒有必要搞一個全球‘性’質的戰後重建行動來鞏固霸權地位,更沒有必要讓中國的納稅人為其他國家的重建工作買單。

這些區別,從根本上決定了,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計劃與“馬歇爾計劃”並不一樣。

當然,看上去,兩個重建計劃幾乎如出一轍。

可以說,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牧浩洋為什麽這麽熱衷於戰後重建,而且這份重建計劃明顯是在幫助戰敗國。

所幸的是,有一個人理解,而這個人就是黃瀚林。

到了二零五五年底,黃瀚林幾乎全盤接受了牧浩洋提出的戰後重建計劃,也深刻認識到了幫助戰敗國重建的重要‘性’。

也正是如此,在隨後的東方同盟首腦會議上,黃瀚林打出了一係列的王牌,奠定了戰後的國際秩序。

可以說,把黃瀚林在二零五六年六月底到七月初做的事情與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計劃聯係起來,就能發現,兩者存在內部聯係,甚至可以認為,正是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計劃,推動黃瀚林在最後一次東方同盟集團首腦會議上,對戰後的國際秩序提出了全麵設想,並且最終得到了大部分盟國的支持。

看得仔細一些,就能發現,黃瀚林在這次會議上的很多提議,實際上都與牧浩洋的重建計劃有關。比如,黃瀚林提出開發宇宙資源,建立國際空間站,並且以合作的方式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就是在消化巨大的生產力,讓那些在戰爭期間生產軍事物資的企業,在戰後仍然能夠獲得足夠多的訂單,獲得調整生產力的機會。又比如,黃瀚林提出用技術出口抵償債務,就是在為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做準備。還比如,在美國的占領問題上,黃瀚林最後做出的承諾就與美國重建有關。

由此可見,“牧浩洋計劃”的核心內容,不是使戰後經濟變得繁榮,而是要確保全球經濟在大戰結束之後,仍然能夠正常運行,避免因為戰時訂單消失而引發大蕭條。事實上,這也正是與“馬歇爾計劃”最不一樣的地方。

當然,落實下來的時候,很多地方就與“馬歇爾計劃”沒有什麽區別了。

比如,在安置退役軍人的時候,牧浩洋就鼓勵其參加戰後重建工作,並且想方設法的提供便利條件。

後來,中國出台了一項政策,即允許退役軍人加入駐地所在國的國籍,幫助駐地所在國進行戰後重建。這項政策,直接導致大約五百萬中國軍人在大戰結束後的三年內,加入了美國國籍,並且成為美國進行戰後重建的主要力量。當然,這也與美國的國情有關,即在戰爭結束的時候,美國的人口‘性’別比例已經嚴重失調,在將近八千萬美國男‘性’死於戰爭之後,‘女’‘性’占比達到了百分之五十八。結果就是,美國在戰後嚴重缺乏主要社會勞動力,急需獲得新移民。

不管怎麽說,牧浩洋推出的戰後重建計劃,絕對是文明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