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終章
戰後,歐洲人在痛批皮諾、甚至罵他是賣國賊的時候,卻給予了黃瀚林極高的評價。
也許,這與黃瀚林統帥中國打贏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有關。也許,這與他處理戰後世界秩序的手段有關。
在歐洲,很多人把黃瀚林跟“鐵血宰相”俾斯麥相提並論,認為黃瀚林是唯一能與俾斯麥齊名的超級謀略家。
如果從影響上講,黃瀚林所做的事情,絕對超過了俾斯麥。
當時,黃瀚林沒有直接提到地中海的勢力劃分問題,而是提到了一個相關問題:阿拉伯國家聯盟。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雖然在大戰期間,阿拉伯國家是中國的盟友,敘利亞、埃及、約旦、伊拉克、沙特等國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在本質上是利益同盟。
這種同盟關係,很難在戰後維持下去。
要知道,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結盟,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借助中國,來抵消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霸權,最終實現阿拉伯世界大統一。別忘了,納傑夫早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十多年就提出了類似的想法。
大戰結束了,還有什麽辦法能夠阻止阿拉伯世界大統一?
中國直接出麵幹預,顯然說不過去,而且會步美國的後塵。更嚴重的是,以『色』列已經成為曆史,如果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翻臉,在中東地區就沒有立足點了,也就無法借助第三方來牽製阿拉伯國家。說得直接一點,到時候,中國隻有直接出麵,甚至要因此在中東引發幾場戰爭。
毫無疑問,黃瀚林再自信,也應該知道,民眾絕對不會讓他在大戰結束後發動戰爭。
結果就是,黃瀚林想到了歐洲聯邦,而且知道一個統一了阿拉伯世界的國家,不但對中國構成了威脅,也對歐洲聯邦構成了威脅。
要知道,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能容忍在周邊存在另外一個大國。
如此一來,當黃瀚林提出了阿拉伯問題,就與皮諾有了共同語言,而且很快就引起了皮諾的共鳴。
隻是,皮諾不會輕易上當,更不會心甘情願的充當黃瀚林的打手。
問題是,在對待阿拉伯世界的態度上,皮諾的轉圜餘地比黃瀚林小得多,因為北非國家都屬於阿拉伯世界,而離中國最近的阿拉伯國家在印度洋西北,因此阿拉伯世界大統一對歐洲聯邦造成的影響大得多。
最突出的就是,歐洲聯邦不可能稱霸地中海。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即巴爾幹半島上的阿爾巴尼亞與阿拉伯國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阿拉伯統一運動發展起來,那麽歐洲就會受到影響,而歐洲聯邦也就不可能統一歐洲大陸了。
當然,黃瀚林沒有這麽『露』骨的提到地中海的勢力歸屬問題,而是提出了一個讓皮諾不可能拒絕的條件,即中國首先通過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孟加拉國與伊朗等伊斯蘭國家,發起泛伊斯蘭運動,以此削弱埃及與敘利亞的泛阿拉伯運動的影響力。作為對等條件,歐洲聯邦必須拉攏北非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削弱泛阿拉伯運動。
很明顯,這次當排頭兵的是中國。
要知道,泛伊斯蘭運動是泛阿拉伯運動的死對頭,而且埃及與敘利亞一直在想辦法削弱伊朗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
在皮諾看來,既然中國肯帶頭遏製阿拉伯世界,歐洲聯邦做點貢獻也無不可。
隻要咬了鉤,皮諾就得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當時,黃瀚林暗示皮諾,如果歐洲聯邦與中國合作,中國就會在必要的時候,采取任何行動來阻止出現一個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國家,而中國隻希望歐洲聯邦在必要的時候,提供一些道義上的支持,並且承認中國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以便讓中國能夠在處理阿拉伯問題時不用瞻前顧後。
這下,皮諾放鬆了警惕心理。
當然,黃瀚林的暗示,也讓皮諾意識到,中國正在構築針對歐洲聯邦的包圍圈,其核心目的不是壓製阿拉伯統一運動,而是把歐洲聯邦限製在歐洲大陸上,使其沒有機會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
要知道,中東是世界的十字路口,誰控製了中東,誰就控製了世界。
中國妄圖霸占中東,肯定損害了歐洲聯邦的利益。
那麽,有什麽辦法能夠阻止中國獨霸中東呢?
到此,皮諾主動提到了地中海的勢力劃分問題,希望黃瀚林能夠承認地中海是歐洲聯邦的勢力範圍。
當然,這也隻是希望。
別忘了,中國艦隊早就開進了地中海,還進入了北大西洋,而且中國當局已經在跟馬耳他談判,準備租借一座港口,加上仍然在中國手裏的直布羅陀要塞,由中國軍隊控製的蘇伊士運河,可以說,中國才是地中海的霸主。
如果中國不肯退出地中海,那麽歐洲聯邦也隻能幹著急。
黃瀚林沒有立即答應皮諾的提議,而是提出了一個疑問,即歐洲聯邦有沒有能力控製地中海?
毫無疑問,這個疑問與阿拉伯世界產生了關係。
談到最後,黃瀚林明確表示,中國沒有進軍地中海,也沒有控製地中海的企圖,因為這裏離中國本土太遠了,也遠離中國的核心利益區,至於在馬耳他獲取軍港,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至於地中海是誰的勢力範圍,中國不可能為了一個盟國去得罪十幾個盟國,更不會替歐洲聯邦出頭。
說白了,就是搞不定阿拉伯世界,中國就不會承認地中海是歐洲聯邦的勢力範圍。
到這一步,皮諾已經沒有選擇,隻能拋出橄欖枝,主動提去跟中國聯手粉碎阿拉伯統一運動。
既然是皮諾主動提出來,黃瀚林就不會喧賓奪主。
當時,黃瀚林隻表示,中國隻關注中東利益,即中國不會容許其他國家在中東有足夠大的影響力。
事實上,這是在暗示皮諾,中國不會讓阿拉伯世界統一到一個政fu之下。
皮諾不是笨蛋,立即就明白了過來,也緊跟著表示,隻要中國不反對,歐洲聯邦會考慮吸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與利比亞,並且承認中國在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利益,隻是建議讓黎巴嫩成為永久中立國,因為在中東地區,黎巴嫩是在以『色』列滅亡之後唯一的非阿拉伯國家。
談到這個時候,黃瀚林已經達到了目的,隻是他沒有立即表態。
當時,黃瀚林提出了兩個新的問題,即必須在地中海沿岸地區,設立一道緩衝區,避免中國與歐洲聯邦發生直接衝突。結果就是,利比亞與土耳其被端上談判桌,最終成為了中國與歐洲聯邦的利益均分國。
為了把這顆定時炸彈埋得更深一些,黃瀚林還提到,中國不會支持歐洲聯邦吞並北非國家,隻承認歐洲聯邦在地中海南岸的利益,因為北非國家是中國的盟國,中國不會出賣盟國的利益。
顯然,黃瀚林的意思表達得不夠明確。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黃瀚林肯定是故意含糊其詞,讓皮諾產生誤解。
雖然皮諾在戰後就下台了,但是繼任者確實誤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即認為中國會默認歐洲聯邦吞並北非三國。說得簡單一些,隻要歐洲聯邦的吞並行動不越過俄羅斯、土耳其與利比亞,就不會觸及到中國的底線。
到這個時候,黃瀚林已經完全達到了目的。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黃瀚林處置歐洲聯邦的方式,那就是:『欲』擒故縱。
不可否認的是,黃瀚林隻是完成了戰略布局,而一個巴掌拍不響,歐洲聯邦何去何從則不是黃瀚林能夠掌握的,畢竟歐洲聯邦的政權掌握在歐洲人的手裏,黃瀚林的影響力再大也不可能讓歐洲聯邦聽從他的指揮。
可以說,隻要歐洲聯邦妥善處置戰後事務,黃瀚林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
比如,不急於完成統一,而是把選擇權留給各個歐洲國家的人民,讓其他歐洲國家自覺自願的並入歐洲聯邦。比如,不對東歐的領土抱任何野心,讓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東歐國家保持獨立。比如,不對地中海存任何幻想,充分利用中國在中東的戰略布局,對北非國家產生影響等等。
隻要做到這些,歐洲聯邦絕對能發展壯大。
可惜的是,不管是皮諾、還是那些通過貶低他當上歐洲聯邦總理的政治家,都沒有能夠避免這些誤區。
最關鍵的就是,歐洲聯邦和平發展壯大所需的時間太多了。
非常可惜的是,在戰後,歐洲聯邦的時間並不充裕,因為拖得越久,歐洲聯邦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就越低。
甚至可以說,如果歐洲聯邦不能盡快發展壯大,甚至會被戰敗的美國超越。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歐洲聯邦隻能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也就不可避免的為自己埋下了覆滅的禍根。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瀚林的高明之處,就是一把抓住了歐洲聯邦的要害,讓歐洲聯邦不可避免的沿著他設計好的道路走下去,最終因為迅速膨脹,像超過了極限的氣球一樣,在盛極之後迅速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