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艦隊出動

新赫布裏底群島上的空軍基地什麽時候能夠投入使用,不是由美軍決定的,而是由中國軍隊決定的。

六月十日,牧浩洋把艦隊撤了回來。

接下來,打擊新赫布裏底群島的任務交給了所羅門群島上的陸戰隊與航空兵,不再由艦隊負責。

按照海軍與空軍達成的協議,除了反潛巡邏機之外,海軍的所有岸基作戰飛機都由空軍統一調配。此舉不是為了削弱海軍航空兵的作戰能力,而是為了減輕作戰壓力,讓海軍航空兵能夠專注執行特定的作戰任務。

當時,空軍在所羅門群島的十多個機場上部署了大約八百架戰鬥機。

如果有必要,還可以調用部署在馬裏亞納群島上的轟炸機。

航空兵隻是打擊新赫布裏底群島的作戰力量之一,參與作戰的,還有陸戰隊的兩個特種炮兵營。

當時,為了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陸戰隊專門組建了兩個特種炮兵營。這兩個營裝備的是由海軍提供的大口徑線圈電磁炮,使用的也是海軍的標準彈藥,在使用新式增程彈的時候最大射程達到了一千六百公裏。打擊新赫布裏底群島,用不著新式增程彈,連老式增程彈都派不上用場,因為所羅門群島東端的恩德島離新赫布裏底群島最南端的坦納島不到八百公裏,普通炮彈就足夠了。

為了把這兩個炮兵營送上恩德島,陸戰隊花了不少的力氣。

主要就是,恩德島並非陸戰隊控製的主要島嶼,沒有修建臨時碼頭與野戰機場,隻能用大型氣墊登陸艇把裝備送上去。至於運送彈藥等物資,主要靠大型登陸艇,然後用兩棲戰車送往炮兵陣地。

事實上,讓艦炮上岸,也隻是權宜之計。

主要就是,陸戰隊的大口徑電磁炮的射程在四百公裏以內,而且發射的炮彈隻有幾十公斤,威力偏小,對付一般的掩體都很吃力。海軍艦炮的射程在八百公裏以上,大口徑炮彈的質量高達一百多公斤,在使用半穿甲彈的時候,能夠摧毀幾乎所有淺埋地下工事,打擊效果更加明顯。

隻是,使用艦炮也很麻煩。

運送彈藥麻煩不說,這些龐然大物還隻能固定部署,一門炮需要幾十人伺侯,還時常出故障。

隻是,在有更好的選擇之前,陸戰隊也隻能將就著用了。

在航空兵與炮兵的壓製下,美軍要想修複新赫布裏底群島上的空軍基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樣一來,弗倫奇就得做出選擇了。

可以說,在摧毀所羅門群島上的中國航空兵與炮兵之前,美軍要麽讓艦隊進入珊瑚海決戰,要麽放棄在珊瑚海決戰的念頭。

隻是,打擊所羅門群島,不一定要使用艦載航空兵。

六月十一日,美軍開始反擊,主力是部署在澳大利亞的航空兵,特別是戰略航空兵。

可惜的是,中國軍隊早就有所準備,部署在所羅門群島的八百架戰鬥機,正是為了應付美軍的反擊。

接下來幾天,雙方在珊瑚海上空打得異常激烈。

可以說,艦隊決戰還沒開始,雙方的岸基航空兵就首先打了起來,而且都擺出了你死我活的架勢。

這一情況,完全在牧浩洋的預料之中。

按照他的部署,空軍向馬裏亞納群島與東南亞派遣了上千架戰鬥機,隨時都能為所羅門群島增派戰鬥機。

說白了,珊瑚海的空戰,就是一場消耗戰。

在這裏,經得起消耗的是中國軍隊,而不是美國軍隊。

別的不說,j-33b在轉場掛載的情況下,能夠直接從菲律賓飛到所羅門群島,在空戰掛載狀態下,也能從印度尼西亞東部或者馬裏亞納群島直飛所羅門群島,而美軍向澳大利亞派遣戰鬥機,中途至少要降落兩次,或者在降落一次的情況下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全程飛行時間在十個小時以上。

除了補充戰鬥機,飛行員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主戰場是珊瑚海,而當時中國海軍依然掌握著珊瑚海的製海權,能夠動用小型艦艇與潛艇搜救跳傘的飛行員,在空戰間隙還能出動海上巡邏機。美軍最多隻能在空戰間隙出動巡邏機搜救跳傘的飛行員,根本不可能派艦艇深入珊瑚海。結果就是,跳傘的美軍飛行員中,有三分之二當了戰俘,被美軍救回去的不到五分之一,而中國軍隊的跳傘飛行員中,大多數都能被救回。

當時,為了搜救跳傘飛行員,海軍還專門在珊瑚海裏部署了六艘潛艇。

要知道,用潛航速度高達四十五節的“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執行搜救任務,效率與安全性比其他艦艇都要高得多。

可以說,隻要珊瑚海的空戰持續下去,美軍遲早會認輸。

到時候,弗倫奇仍然得在打與不打之間做出選擇。

對此,弗倫奇也有極為清醒的認識。

六月十二日,改編為第三艦隊的美軍艦隊駛出了聖文森特灣,在進入遠海之後,轉為向東航行。

此時,美軍第三艦隊實際上編為四支艦隊。

以“美利堅”號、“林肯”號、“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是第31艦隊,以“埃塞克斯”號、“尼米茲”號與“斯普魯恩斯”號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是第32艦隊,以“哈爾西”號、“傑弗遜”號與“格蘭特”號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是第33艦隊,而前第三艦隊則為第34艦隊。

弗倫奇沒有把所有航母都編在一起,而是分成了三支艦隊。

這麽做,算得上是美軍在吸取了經驗教訓後做出的變化。

之前的幾場海戰都證明,把航母集中在一起使用,雖然能夠提高作戰效率,但是有一個限度。如果艦隊的規模超過了指揮係統的控製能力,就隻會降低艦隊的作戰效率,還會使艦隊更易遭到打擊。

事實上,中國海軍早就這麽做了。

當時,第一艦隊就分成了三支艦隊,隻是沒有完全拆分,仍然由龔繼飛統一指揮,隻是各自編隊航行。

在這方麵,弗倫奇做得比較徹底。

當時,他隻直接指揮第31艦隊,尼克鬆中將指揮第32艦隊,來自第五艦隊的本傑明少將指揮第33艦隊,原第三艦隊的羅森準將指揮第34艦隊。四支艦隊中,除了第34艦隊單獨活動,另外三支艦隊都在一起活動,最大間隔距離不超過兩百公裏,最小間隔距離不小於一百公裏。

在弗倫奇看來,這個編隊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艦隊的打擊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夠以此避免整支艦隊同時遭到敵人打擊,確保在不利的情況下,仍然有部分艦隊能夠保存下來。

當然,不能因此說弗倫奇沒有信心擊敗中國艦隊。

要知道,在海戰中保存實力,不僅僅為了把戰艦帶回去,還是為了在遭受敵人打擊之後進行反擊。

問題是,珊瑚海上的戰局,確實讓弗倫奇缺乏信心。

按照他的要求,在六月十日之前,就應該讓新赫布裏底群島上的空軍基地投入使用。現在已經是六月十二日了,不但空軍基地沒有投入使用,甚至不知道還要等多久,更不清楚到時候有沒有戰鬥機可派。

要知道,在六月十一日,美軍損失了三十三架轟炸機與一百六十七架戰鬥機。

雖然中國軍隊的損失也不小,即便扣除戰報中的水分,也不會少於一百架,但是中國軍隊當天就補充了損失的戰鬥機,而部署在澳大利亞的美國空軍沒有得到補充,也不知道能否得到補充。

照這個速度消耗下去,要不了十天,美軍就將拚光所有岸基戰鬥機。

到時候,就算修複了新赫布裏底群島上的空軍基地,也沒有任何意義。

艦隊離港之前,弗倫奇就給五角大樓發了一封電報,希望馬歇爾上將盡快為澳大利亞增派戰鬥機。

可惜的是,弗倫奇得到的答複非常含糊,即暫時沒有戰鬥機可派。

這怪不了馬歇爾,負責調派戰鬥機的是空軍參謀長阿諾德上將,而當時美國空軍在所有戰場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各條戰線都在要求增派戰鬥機,而西南太平洋本來就不是空軍的主戰場。

嚴格說來,是在進入二零五四年之後,空軍才降低了西南太平洋戰場的等級。

當時,馬歇爾讓弗倫奇自己想辦法。

問題是,弗倫奇有什麽辦法好想?

要知道,美國海軍根本沒有岸基戰鬥機,艦載航空兵全部在弗倫奇手上,陸戰隊航空兵的規模又非常有限,而且絕大部分作戰部隊都在澳大利亞。也就是說,當時能夠向澳大利亞增派戰鬥機的,隻有美國空軍。

無法獲得更多的戰鬥機,弗倫奇就隻能在別的方麵做文章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他率領艦隊出發的原因。

如果岸基航空兵無法奪取珊瑚海的製空權,那就隻能出動艦隊,通過消滅中國海軍艦隊來奪取製空權與製海權。

隻是,這場仗到底該怎麽打,弗倫奇心裏卻沒底。

顯然,直接前往珊瑚海基本上是送死。就算岸基航空兵能夠提供掩護、甚至能夠驅逐中國戰鬥機,在沒有新赫布裏底群島掩護的情況下,艦隊依然要受到來自多個方向的威脅,也就極有可能遭到中國艦隊偷襲。

弗倫奇不得不承認,他製訂的作戰計劃派不上用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