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進攻心切

問題就出在原本應該由第三十九集團軍擔綱的南方集團軍群這邊。

從三個集團軍群的組成結構上就看得出來,魏成龍盡量讓一個甲類集團軍與兩個同番號的乙類集團軍在同一個方向上作戰,以此加強各集團軍的協作能力,並且確保甲類集團軍在集團軍群中的地位。可是在南方集團軍群中,充當主力的是第四十二集團軍,協助的則是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一三九集團軍,而不是第一四二集團軍與第二四二集團軍,因此在協作上肯定存在問題。

這還不是可以忽略的小問題。

要知道,在集團軍群中,最高指揮官就是甲類集團軍司令,而南方集團軍群有兩個甲類集團軍,因此有兩名最高指揮官。雖然魏成龍已經做了安排,即由第四十二集團軍司令全權指揮,但是直接協助的集團軍是第一三九集團軍,而該集團軍司令是第三十九集團軍的前任參謀長。

由此導致的問題就是,第三十九集團軍司令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

在作戰上,這個問題很快就暴露了出來。

後來,有人認為魏成龍把第三十九集團軍撤下來是非常不明智的安排,因為這會導致前線作戰混亂。

隻是,以當時的情況,這恐怕是魏成龍能夠做出的最好的安排了。

原因很簡單: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任務最重。

如果有充足的時間,魏成龍會把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一四二集團軍與第二四二集團軍全部派上去。即便再給他幾天時間,比如在一月底才發動進攻,他也能讓中央集團軍群與南方集團軍群對調。

可惜的是,魏成龍沒有這麽多的時間。

如果讓第三十九集團軍在前線打主力,魏成龍肯定得擔心,這支狀態不佳的集團軍無法承擔起最為沉重的作戰任務。

事實上,隨後的戰鬥就證明了他的判斷。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魏成龍隻能讓第四十二集團軍上去頂替第三十九集團軍。

那麽,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為什麽會最重呢?

原因就是:在該方向上,南方集團軍群需要應付來自三個方向上的敵人,得同時在三條戰線上作戰。

這一點,在魏成龍的部署上也反應了出來,即第二梯隊的五個集團軍中,有三個部署在阿斯特拉罕方向上,而另外兩個方向上隻有一個集團軍充當總預備隊,預備兵力僅為南方集團軍的三分之一。

事實上,這個部署,最終改變了這場會戰的結果。

當然,在會戰初期,還輪不到總預備隊上陣。

戰役打響之後,中央集團軍群的主要任務是強攻伏爾加格勒,把俄軍的伏爾加方麵軍限製在主要戰場上,並且設法迫使撤退到伏爾加河西岸的美軍向伏爾加格勒運動,在這裏跟中央集團軍群打消耗戰。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任務是在薩拉托夫方向上展開,防止俄軍攻擊中國軍隊的右翼戰線,並且麵對隨時有可能南下的烏裏揚諾夫斯克方麵軍與烏拉爾方麵軍,在戰線北方建立起一道防線。真正的主攻方向在南麵,即從已經控製了的阿斯特拉罕向西發起進攻。

按照魏成龍的部署,南方集團軍群將首先沿著公路,向埃利斯塔進軍,然後向斯塔夫羅波爾推進,爭取在二月上旬攻占克拉斯諾達爾,到達黑海北岸,控製黑海地區最大的港口新羅西斯克。完成這個任務後,第四十二集團軍將揮師北上,攻打羅斯托夫,對守衛伏爾加格勒的美俄聯軍進行戰略包抄,爭取在二月底攻占米列羅沃,然後從西往東進軍,完成對伏爾加格勒的包圍行動。在此期間,第一三九集團軍將留在克拉斯諾達爾與新羅西斯克,在支持第四十二集團軍的同時,麵向南麵展開,第三十九集團軍則將在適當的時候,從阿斯特拉罕與斯塔夫羅波爾南先,攻占高加索山脈以北地區,特別是馬哈奇卡拉、格羅茲尼、礦水城與涅溫諾梅斯克等交通樞紐城市,切斷南高加索地區美俄聯軍的退路,完成對高加索地區的戰略包圍行動。

其實,這不是魏成龍的計劃,而是戚凱威的計劃。

在最初的戰爭計劃中,戚凱威就明確提到,在渡過伏爾加河之後,將首先對付高加索地區的美俄聯軍,解除伊朗受到的戰略威脅,最終迫使美俄聯軍從伊朗撤軍,然後再揮師攻打莫斯科。

顯然,魏成龍隻是在執行戚凱威製訂好的作戰計劃。

問題是,在決定提前攻打伏爾加格勒的時候,戚凱威已經放棄了這個計劃,隻是要求堵住高加索地區的美俄聯軍,而沒有要求殲滅這股敵人,他的意圖是把主力放在北麵,為進軍莫斯科做準備。

可見,中國陸軍的兩位高級將領都在進攻戰略上存在分歧。

至於基層部隊,就更加不說了。

更要命的是,第三十九集團軍的司令官玉廷罡少將是戚凱威任命的,而且在擔任集團軍司令之前是戚凱威手下的作戰參謀。

不可否認,玉廷罡是一員戰將,而且很有頭腦,可他卻對戚凱威忠心耿耿。

玉廷罡與戚凱威的關係,使魏成龍在製訂進攻方案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即沒有明確規定第三十九集團軍南下的確切時間,隻用了“適當的時候”代指,而這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一月二十日清晨,氣溫回升後,地麵進攻正式開始。

北麵,戰鬥打得非常順利,在第六十五集團軍的率領下,三個集團軍在當天就控製住了戰線,並且開始構築橫向長度超過五百公裏、縱深達到一百五十公裏的防區,做好了應對俄軍戰略反撲的準備。

必須承認,第六十五集團軍非常善於在較大的戰場範圍內作戰。

別忘了,在調派過來之前,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一六五集團軍在遠東作戰,而且是在最偏遠的地區活動。

隨後,北方集團軍群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戰場中央,第三十八集團軍率領的中央集團軍群打得非常勇猛,僅用了兩天時間就打到了伏爾加格勒,控製了列寧斯克與伏爾加斯基,把美俄聯軍趕到了伏爾加河西岸,提前三天完成了既定的作戰計劃。

這個時候,中央集團軍群應該停下來,等到一月二十六日再發動進攻。

要知道,如此大規模的會戰,每一個集團軍群都隻是會戰的一部分,都應該嚴格按照作戰計劃行動。不按計劃行動,不管是延遲、還是提前,都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改變戰場局勢。

到一月二十二日,南方集團軍群隻推進了不到兩百公裏,還沒有到達埃利斯塔。

按照計劃,中央集團軍群應該在南方集團軍群攻占了埃利斯塔之後,再向伏爾加河西岸進軍,以此對美俄聯軍造成兩線壓力,讓美俄聯軍無法同時在兩條主要戰線上作戰,從而獲得殲滅美俄聯軍的機會。

事實上,在這個時候,作戰計劃分成了兩個部分。

一是美俄聯軍死守伏爾加河,南方集團軍群將加快推進速度,爭取盡快攻占至關重要的斯塔夫羅波爾,在這裏殲滅美俄聯軍的主力部隊,再向克拉斯諾達爾進軍,而中央集團軍群要到這個時候才應該以攻占伏爾加格勒為主要目的,並且在機會成熟之後,圍殲伏爾加格勒守軍。

二是美俄聯軍向南馳援,南方集團軍群則將放慢進攻速度,中央集團軍群則應該在這個時候至少派遣一個集團軍從阿赫圖賓斯苛渡過伏爾加河,攻擊美俄聯軍左翼,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在埃利斯塔北麵打一場圍殲戰,然後單獨圍攻伏爾加格勒。到此,南方集團軍群再向斯塔夫羅波爾推進。

由此可見,不管出現哪種情況,隻要兩個集團軍群按計劃行動,結果都不會差。

問題是,中央集團軍群提前三天發動了攻打伏爾加格勒的作戰行動,使得整個戰局都發生了變化。

當時,指揮美俄聯軍作戰的不是諾日羅夫,而是布魯希洛夫。

受哈薩克斯坦會戰慘敗影響,諾日羅夫回到莫斯科,去修複他與俄羅斯總統之間的信任裂痕。雖然他的努力產生了作用,俄羅斯總統依然認為他才是俄羅斯的救星,但是在遠離前線的莫斯科,諾日羅夫發揮不了影響力。

布魯希洛夫沒有返回莫斯科,而是留在沃羅列日。

一月十九日,布魯希洛夫還去過伏爾加格勒,隻是在當天傍晚就離開了。

當時,布魯希洛夫就意識到,中國軍隊很有可能立即發動進攻,而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國軍隊要到二月份才會再次發起進攻。

可惜的是,布魯希洛夫沒有進行提前部署。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他不是美俄聯軍總司令,無法直接調動部隊。

戰鬥打響後,諾日羅夫還在莫斯科,布魯希洛夫成為前線最高指揮官,也就獲得了調動部隊作戰的權力。

一月二十二日,布魯希洛夫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讓駐守埃利斯塔的俄軍穩步向斯塔夫羅波爾撤退,並且調集部署在高加索地區的美俄聯軍加強斯塔夫羅波爾的防禦,準備在這裏擋住中國軍隊。

雖然沒有理由相信,布魯希洛夫在這個時候知道中國軍隊的進攻計劃,但是他的部署非常具有前瞻性,也有著重大戰略價值。

這個時候,戰場形勢就已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