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探索思考

有人說,會寫作文是一種天賦,沒有天賦的人無論如何都很難寫出一篇佳作來。其實,這話有點絕對了,因為真正有寫作天賦的人鳳毛麟角,更多的時候,還需要後天的鑽研和學習。那麽,該如何習得這項技能呢?請跟隨梁實秋先生的文字,依著“作文的三個階段”向上攀登吧!

閱讀批注

我們初學為文,一看題目,便覺一片空虛,搔首踟躕,不知如何落筆。1無論是以“人生於世……”來開始,或以“時代的巨輪……”來開始,都感覺得文思枯澀難以為繼,即或搜索枯腸,敷衍成篇,自己也覺得內容貧乏索然寡味。胡適之先生告訴過我們:“有什麽話,說什麽話;話怎麽說,就怎麽說。”2我們心中不免暗忖:本來無話可說,要我說些什麽?有人認為這是腹笥太儉之過,療治之方是多讀書。“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固然可以充實學問增廣見聞,主要的還是有賴於思想的啟發,否則縱然腹笥便便,搜章摘句,也不過是餖飣之學,不見得就能作到“文如春華,思若湧泉”的地步。想象不充,聯想不快,分析不精,辭藻不富,這是造成文思不暢的主要原因。3

1 以點帶麵,引人入勝

作者用“初學為文”而又“不知如何落筆”的感受開啟全文,巧妙地切合了很多寫作者的心路曆程,引人深思,代入感極強。

2 引用論證

直接引用胡適之先生的名言,從側麵啟發讀者作文是一個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過程。

3 段末總結

為什麽有些人即使讀過萬卷書,作文時還無話可說呢?原因在於文思不暢。若想“文如春華,思若泉湧”,要學著豐富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積累華麗而優美的辭藻。這些達成之後,就算踏上了作文的第一個階段。段末總結,在原因分析中暗含著方法指導,令人受益匪淺。

渡過枯澀的階段,便又是一種境界。提起筆來,有個我在,“縱橫自有淩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對於什麽都有意見,而且觸類旁通,波瀾壯闊,有時一事未竟而枝節橫生,有時逸出題外而莫知所屆,有時旁征博引而輕重倒置,有時作翻案文章,有時竟至“罵題”,洋洋灑灑,拉拉雜雜,往好聽裏說是班固所謂的“下筆不能自休”。也許有人喜歡這種“長江大河**”式的文章,覺得裏麵有一股豪放恣肆的氣魄。不過就作文的藝術而論,似乎尚大有改進的餘地。4

4 段末總結

渡過枯澀的階段後,有些人“下筆不能自休”。這是作文需要克服的第二個問題,一旦改進,就算踏上了作文的第二個階段。

作文知道割愛,才是進入第三個階段的征象。須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視。不成熟的思想,不穩妥的意見,不切題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寫,不恰當的詞字,統統要大刀闊斧的加以削刪。芟除枝蔓之後,才能顯著整潔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態,簡單而有力量。所謂“絢爛之極趨於平淡”,就是這種境界。5

5 段末總結

接著第二階段的境界,到了第三階段寫作者要學會忍痛割愛,刪繁就簡,去除一切不必要、不妥當的材料或字詞,達到“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的最高境界。至此,作者順利完成了“作文的三個階段”的議論。

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6文章要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並無關係。長短要求其適度,性質需要長篇大論者不宜過於簡略;性質需要簡單明了者不宜過於累贅,如是而已。所以文章之過長過短,不以字數計,應以其內容之需要為準。常聽見人說,近代人的生活忙碌,時間特別寶貴,對於文學作品都喜歡短篇小說、獨幕劇之類,也許有人是這樣的。不過我們都知道,長篇小說還是有更多的人看的;多幕劇也有更大的觀眾。人很少忙得不能欣賞長篇作品。倒是冗長無謂的文字,哪怕隻是一兩頁,懨懨無生氣,也令人難以卒讀。

6 排比段落,邏輯清晰

在論述完“作文的三個階段”後,作者用三個排比的段落(見後兩段首句),來論證文章好壞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給初學者增添了寫作的信心。邏輯清晰,結構井然。

文章的好壞與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撚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我們欣賞的是成品,不是過程。袁虎倚馬草露布,“手不輟筆,俄得七紙”,固然資為美談,究非常人軌範。7文不加點的人,也許是早有腹稿。我們為文還是應該刻意求工,千錘百煉,雖不必“擲地作金石聲”,總要盡力洗除一切膚泛猥雜的毛病。

7 舉例論證

此處,作者用袁虎“倚馬可待”的典故來論證:由於寫作者個性不同、對題目的認識有別等原因,寫作的過程也有快慢之分。而作品的好壞與速度並無關係。

文章的好壞與年齡無關。薑愈老愈辣,但“辣手作文章”的人並不一定即是耆耉。頭腦的成熟,藝術的造詣,與年齡時常不成正比。不過就一個人的發展過程而言,總要經過上麵所說的三個階段。8

8 呼應文題,總結全文

文章結尾處,作者再次提起“三個階段”,不僅呼應了文章標題,還突出了中心,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

閱讀賞析

梁實秋先生作為中國現當代著名文學家,除行文寫作方麵頗有造詣外,就連傳授作文的方法與經驗也是輕車熟路,駕輕就熟。

在這篇《作文的三個階段》一文中,梁先生很有針對性地論述了一個人寫作發展的三個必經階段,即克服“文思不暢——下筆不能自休——不忍割愛”。這三個階段是層層遞進的,不能隨意打亂或忽視某一階段。梁先生用自己真摯的筆觸為寫作者指明了方向。

其中,第三階段“絢爛之極趨於平淡”是最高深也是最難的。舍棄自覺滿意卻不切題的事例,刪減彰顯才華卻不妥當的美句……這些對寫作者來說真的是“忍痛割愛”。但正如掛在鄭板橋先生書齋裏的一副對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意為用最簡練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標新立異,創造與眾不同的新格調。雖然這副對聯是鄭板橋先生藝術創作的心得,但誰又能說,這不是文學創作者們的心得和目標呢?

閱讀延伸

1.在議論文中,常見以排比句或排比段來論證論點的形式,其作用有哪些呢?

2.用自己的話概括“作文的三個階段”,對比現在的自己處於哪個階段,並繼續努力。

3.《雅舍雜文》是梁實秋先生雜文作品的精華,如果你感興趣,不妨找來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