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節 血腥晌午
就在吳三桂派副將楊甫與遊擊郭雲龍攜帶著剛剛寫好的書信,火速趕往遼東,希望能夠迎頭遇上正在浩浩蕩蕩一路南下的清軍進行談判的當天,也就是四月十二日上午,燕京城內的李自成也最終下定了決心,決定親自領軍東征。他計劃趕在多爾袞到來之前以速戰速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消滅吳三桂的關寧軍,然而再緊守關隘,嚴陣以待,與南犯的清軍進行一場決戰。
李自成的命令下達之後,駐紮在燕京城中的大順軍,開始分批開拔,向通州城外集結。需要攜帶的糧草輜重,也陸續從燕京出發。一時間,車輪滾滾,馬蹄粼粼。大批大批的大順軍全副裝備,聲勢浩大地從東直門而出,一路攪得沿途雞犬不寧,百姓紛紛躲避,加之今年春旱,一路黃土飛揚。
之所以讓李自成下定了東征山海關的決心,是因為昨夜又一次貼遍京城九門的無名揭帖,上麵又同樣是宣揚吳三桂已經在山海關厲兵秣馬,不日之間就將殺來京師,趕走流寇,迎太子登基,興複大明朝廷的內容,弄得滿城百姓官紳無不議論紛紛,暗地裏巴望著平西伯能夠趕快收複燕京。這樣一來對於大順朝在燕京的統治,絕對是大大不利,危機暗伏的,李自成決然不能允許這樣的情況越發嚴重下去。
雖然這些告示已經被巡城的軍士們忙不迭地清除掉,同時又殺了幾個傳播謠言者,但是這些告示所造成的影響是難以估測的。由這件事起,李自成終於開始明白,攻破燕京和奪取崇禎的江山容易,但真正得到天下人心,並不容易。他攻破燕京之後,有許多明朝較有聲望的文臣自盡,不願投降,就是個明證。他知道近日來燕京和畿輔各地謠言紛紛,人心浮動,都說吳三桂不日要在山海衛起兵西來,將他趕出燕京,擁立崇禎的太子登基,恢複大明。他也知道,燕京和畿輔士民們雖然表麵上不敢反抗,暗中卻等待著吳三桂西來,稱吳三桂是明朝的大大忠臣。
因此李自成在武英殿中,斷然下了出兵的決定,並且極其嚴厲地命令任何臣子都不得再加諫阻,否則以通敵同罪!因此,即便是反對東征最力的宋獻策和李岩,也不能不顧自己的項上人頭,隻得默默地不再吭聲,隻聽到闖王在大殿上恨恨地罵道:
“這吳三桂不但屢屢抗拒歸順我朝,還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在京城散布謠言,蠱惑人心,著實狂悖至極!我豈能坐視不理?不管吳三桂是否已經同東虜勾結,一定得先打敗他,不使他舉起來那個蠱惑人心的大旗!”
階下群臣俱皆默然,因為他們知道,等吳三桂起兵之日,所舉的大旗必然是“討賊複明”,這四個字,無疑是闖王最為忌諱和憎恨的。
宋獻策眼見已經無法阻止闖王的東征決定,於是隻得胸中苦歎一聲,退而求其次,出班來提醒著闖王,對於滿清軍隊不可掉以輕心,
“主上,那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對關內早懷覬覦之心,近來吳三桂頗有欲與他勾結聯合之意,說不定已經互派使者暗暗互通消息了。由此看來,東虜南犯已經可以成為定局,隻是我們尚且不知,他們究竟從長城的哪一處隘口入塞。”
李自成見宋獻策並不是出來繼續諫阻他的東征之計劃,而是細心提醒,於是也隻得問道:“宋愛卿可有防禦之策?”
宋獻策神情凝重地回答道:“自東協至西協,長城一線將近千裏,我大順朝全無駐軍設防,請主上恕臣愚鈍,倉促間想不出防禦之策。”
聽聞之後,李自成的心中不免震驚,開始隱隱感到可怕,但想到不出兵必將動搖軍心,隻好仍然按照原定計劃出兵。他開口道:
“東征的事,隻能勝,不能敗,我也反複想過。倘若受到挫折,不但幽燕一帶及河北各地震動,不易固守,中原與山東各地也將受到牽動,的確絲毫不可麻痹大意。”接著話音一轉,“然而吳三桂借他的一封家書,向我大順示威挑釁,倘若我再不前往討伐,必然釀成大渦。如今已傳令三軍出征,軍令如山。倘若臨時變計,必會動搖軍心,惹吳三桂對我輕視。他反而有恃無恐,在山海衛鼓舞士氣,很快打出來興複明朝的旗號。這道理是明擺著的,你不明白?”
聽到李自成的語氣如此嚴厲,顯然是沒有半點回旋的餘地,於是宋獻策一時之間也不敢再試圖勸諫,哪怕是側麵的。
李自成看到群臣們對於他出征的決定,雖然大部分讚同,然而卻也有幾個人嘴上不敢再反對,然而心裏定然不服,於是隻得語氣緩了緩,“當初我軍兵臨燕京城下時,曾經認為隻要破了燕京,舉行登基大典,即可傳檄江南,無須惡戰即可四海歸順。沒想到吳三桂竟敢據山海衛彈丸孤城,負隅頑抗;又沒想到滿洲人竟然也要舉兵南犯,趁火打劫。如今我大軍出發東征,實在是迫不得已之計,不過聽過幾位愛卿的意見,我也覺得,的確也要多做幾分打算,不能瞻前不顧後。”
說到這裏,他著重望了望幾位重臣,然後問道:“倘若此次東征,我軍出師不利,不能在短時間內剿滅關寧軍,奪取山海關,到時候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才最為得力?”
眼見連闖王自己都說出了這樣不免有“長敵誌氣,滅己威風”之嫌的話來,可見對於這次東征,不妙的感覺應該已經籠罩在大多數人的心頭了。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現今隻得提前想好如何事後補救之策了。於是李岩站了出來,拱手建議道:“臣有一個提議,禦駕東征之時,將四個大有關係的人物帶在身邊。”
“哪四個人物?”李自成問。
“前明太子與永、定二王,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望主上出征時將他們帶在身邊,妥加保護,善為優待。”
“為何一定要帶著他們四個東征?”在李自成的想法裏,他們多少是些累贅和麻煩,還要派專人看守,行軍途中也不知道是否會趁機逃脫。
李岩回答道:“曆來改朝換代之際,新興之主往往將前朝皇族之人,不分長幼,斬盡殺絕,不留後患。百姓不知實情,以為我朝對明朝也是如此,吳三桂也必以此為煽亂之借口。帶著崇禎的這三個兒子,特予優待,使百姓得知實情,而吳三桂也失去煽亂借口。”
宋獻策對於李岩的計策深以為然,於是也開口附和並且補充道:
“帶著崇禎的太子、二王和吳襄,對吳三桂示以主上並非欲戰,隨時希望化幹戈為玉帛。倘若戰事於我不利,則必須暫時退避,速回燕京。如果戰場上於我不利,當避則避。遇到這樣時候,在太子與二王身上,可以做許多文章。”
李自成盡管認為從吳三桂的態度反應上看,他似乎已經將羈押在燕京的一家老小的性命置之不顧了,甚至寫信痛斥父親降敵,有愧忠義之名,可見即便直接拿吳襄的性命來要挾,估計也作用不大。然而李、宋二臣的建議,讓李自成突然想起,吳襄也並非徹底失去作用,畢竟當著兩軍陣前數萬人的麵讓他們父子遙遙相見,倘若吳三桂仍然固執不理的話,就等於在眾人麵前顯示了他的冷酷無情,不孝不仁,著實是個令人鄙視憎惡的“梟獍”,必然會大失人心。
於是李自成點了點頭,道:“嗯,此議可行,明日出征,就帶上這四個人吧。”接著問道:“你們還有什麽建議?”
李岩道:“主上,倘若到了山海關下,不能立即速戰速決、一戰而定的話,切勿繼續戀戰,還請火速回軍,準備應對西來的東虜進犯,方為穩妥之策!”
李自成心中一哂,心想這李岩的確擔憂過頭,且不說吳三桂那五萬人馬如何能夠拖住他的十二萬大軍,令戰局膠著下去;就說那滿清韃子,怎能如李岩估計的那麽厲害,行軍如此神速?根據他自己的估算,滿清大軍出西協,抵達山海關時,最早也要二十六日之後了。如果按照預算大順軍十七、八日到達,那麽這中間將近十天的時間,那吳三桂雖然有險可據,然而卻缺少火器大炮等守城軍需,如何能夠抵擋他從京師帶去的數十門紅夷大炮的晝夜轟擊?恐怕等東虜到來之日,山海關城頭早已經換成大順軍的旗幟了。
於是李自成表麵答應會多加考慮,然而心中卻根本沒拿這個建議當回事,而是開始著手安排出征所用的人事安排來了。劉宗敏為先鋒帶隊先行,李過、宋獻策與他同在中軍,留下牛金星、李牟等人留守京師,同時繼續籌備他的登基大典。
由於李岩反對東征最為激烈,著實引起了李自成心中的不滿和厭惡。然而如今正值用人之際,並非坐穩天下、安享榮華之時,還不能現在就貶斥殺戮功臣,所以李自成隻得暫時容忍。然而帶這樣思想的人一道去東征,必然會不免對士氣的影響,同時李自成又深恐他會畏首畏尾,不肯拚力作戰,因此借口京防要緊,將李岩留在了燕京,同時隻給他留了兩萬軍隊守城。
“主上,這兩萬人馬守衛京師九門,著實是捉襟見肘啊!”李岩聽到這個安排,不禁心頭一悚,“萬一東虜出西協之後沒有直接去山海關,而是繞我軍背後,趁我軍與吳三桂交戰正酣無暇分身之際徑直前來……”
話剛說到一半,就被李自成不耐煩地打斷了,“你不必如此多慮,那東虜最快入塞之時,也要二十日以後,就算快馬加鞭,不吝體力趕來燕京,也需得二十六、七日以後了,到那時我早已拿下山海關,剿滅關寧軍而回師了,哪裏會讓你用區區兩萬人抵擋東虜大軍?”
“可是萬一情況有變,該如何是好?還望主上慎重考慮,加派人馬!”
李岩心中憂急,甚至來不及考慮到他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違逆了闖王的意思,為闖王所深忌,已經悄悄地埋下了日後倒黴的種子。但他是耿直之人,雖然並非不知轉圜變通,卻因時不可待而不得不再次質疑。
李自成已經皺起了眉頭,不悅之色溢於言表,他擺了擺手:“好了,你不要再說了。如果你仍然覺得難以放心的話,那就叫守衛保定府的劉芳亮火速抽調三萬兵馬,星夜來援,這下總該沒問題了吧!”
看到闖王已經說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李岩就算有太大的擔子也不敢再次不識相地進諫了,隻得暗歎一聲,頹然地回到班內。
第二天晌午,先頭大軍已經從通州開拔,京城裏的中軍也即將出發。隨行的宋獻策在臨走之前,與留守京師的李岩話別,心頭沉重不已,兩人均是對東征不報希望,隻能祈望大軍不要失利得太慘,陷入進退維穀,甚至遭遇滅頂之災的可怕地步。
正在相對磋歎之時,宋獻策突然想起了一件當務之急的大事,頓時心道一聲“不好!”,然後他對李岩惶急地問道:“主上有沒有采納我昨日的建議,下令釋放部分素有清廉之名的前明大臣,停止拷掠追贓;同時打開部分糧倉,施舍賑濟貧苦百姓?”
李岩負責京師防衛,因此對此很是清楚。聽到宋獻策如此發問,他也不禁苦笑著搖頭:“主上已經把你我昨日的建議統統都當成了耳邊風,如今他早已聽習慣了順耳阿諛之言,哪裏還願意被忠言逆耳?直到現在,也沒有任何相關的命令下達,可見又是因為軍機繁忙,而告吹了吧!”
宋獻策低下頭來,沉吟了片刻,然後語氣堅定地說道:“不行,我一定要趕在闖王出征之前請求他下了這兩道旨意,京師是否能夠穩定,不受吳三桂造謠的愚騙煽動,就全靠這兩條至關重要的補救之措了。先告辭了!”
接著令手下牽馬過來,翻身坐上,揮鞭策馬向皇城趕去,他一路上禁不住心急火燎,隻希望能夠趕得及。
晌午的陽光被過往大軍所席卷起的沙塵遮蔽,而混沌昏黃,恍如黃昏夕陽。此時,西華門外一陣喧嚷,逐漸吸引來成群的百姓圍觀,而且不斷增多,人們奔走相告:“快去東直門看殺人,明朝的那些個勳戚大官們今天統統都要綁縛到那裏殺頭!”
京城裏的百姓似乎天生就有這個習慣,遇到殺人行刑這類見血的事情,無不踴躍參觀,湊湊熱鬧,個個積極興奮。尤其今天殺的不但是以前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一班大人們,並且數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見的,於是這個參觀場麵也算是盛況空前。
人們個個爭先恐後,伸長了脖子,看著一個個昔日官威顯赫,不可一世的官員們被押上刑台,數了數,居然有六十八個之多!李自成一紙詔令扔下,就將已經歸順並交出家產的原明朝大學士陳演、定國公徐允貞、博平侯郭朋振、新建伯王光通、平江伯陳治、清平伯吳遵同、永寧伯張錫等六十多位明朝高級官吏全部綁上了刑場,其中不乏素有公正清廉,賢能正直之名的清官能吏。
這一場魚龍混雜,不分青紅皂白的血腥殺戮,就在大軍陸續開拔經過的東直門外,隨著一聲號炮,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