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贏了祖柏,帶著得意的神情走了回來,大聲說道:“大將軍,看來這銃刃並沒有什麽實際用途。
“剛才的比試還是並不是在真正戰場上進行的,我們都沒有穿戴盔甲。
“如果是在真正的戰場上,麵對身穿重甲、手持大棒或狼牙棒的敵人,這銃刃就更顯得無力了。”
其他將領也開始紛紛討論,普遍認為這銃劍的實用性有限。
在近戰肉搏中,軍隊中已有專門的長槍兵和刀盾兵。
有了專業兵種,如果讓火銃兵也兼任長槍兵的角色,似乎有些不協調。
溫越也認為這刺刃在與重兵器對抗時確實處於劣勢。
而且如果對手穿戴了盔甲,刺刃的作用也會大打折扣。
趙率教也在旁思索,問道:“大將軍,這銃劍的製造過程想必非常複雜吧?”
溫越道:“軍工科報告稱,確實不易製造。”
製造刺刃對鋼材的質量要求極高,如果工藝不過關,就容易出現斷裂。
此外,刺刃的生產還需要高度的標準化和精確度。
製造一把適用於所有火銃的通用刺刃,甚至比單獨製造一根槍管還要困難。
如果套筒尺寸做得過大,會導致刺刀套進銃口時不穩固。
如果做得太小,則根本無法套入。
也隻有在青牙軍的軍工廠,才能夠生產出統一規格的刺刃。
王鉤突然插話說:“我認為這銃刃並非完全無用。”
他繼續說道:“老張,假設剛才祖兄弟的火銃裏裝有子彈,並突然朝你開火,你會如何?”
張大春一愣,隨即感到一陣寒意,驚呼道:“那我就完蛋了!”
這句話如同投石入水,激起了層層漣漪。
眾人突然意識到,這銃刃可能並非全無用武之地。
趙率教道:“我認為,軍隊中的火銃手完全可以配備銃刃。
“有時候,敵人進攻速度太快,火銃手們來不及拔刀或撤退,這時候銃刃就能派上用場了。”
大家都是點頭認同,在某些情況下,敵人迅速逼近,火銃手如果要丟棄火銃並抽出佩刀,需要額外的動作。
而如果火銃上裝有刺刃,就可以立即進行反擊,從而爭取到更多時間等待長槍兵的支援。
趙率教道:“經過這些年的改良,目前軍工科研製出來的自發火銃,其啞火率僅略高於傳統火繩銃。
“我認為,現在是時候推廣使用了,火銃手使用自發火銃,不再需要點燃火繩,操作上更加便捷,若是再加上銃刃,整體戰鬥力會有顯著提升。”
人群中議論紛紛,大家都在探討趙率教的言論。
最開始的自發火銃麵臨兩大難題。
首先是點火問題。
燧石撞擊產生的火花並不總能可靠地點燃引火藥,進而引發主火藥的燃燒。
其次是延遲問題。
從燧石產生火花,到點燃引火藥,再到主火藥燃燒,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延遲。
因此,當火銃兵們扣動扳機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鉛丸才會發射。
更令人困擾的是,這種延遲並非一成不變,有時極短,幾乎難以察覺。
有時則異常漫長,讓人誤以為火藥未被點燃,隨後卻突如其來地響起。
相較之下,雖然後一個問題較為棘手。
但前者的影響更為顯著。
值得欣喜的是,隨著多年的研發和實戰經驗的積累。
如今,軍隊中的自發火銃故障率已大幅降低,僅略高於傳統的火繩銃。
而與操作繁瑣、戰鬥時需攜帶燃燒火繩的火繩槍相比。
自發火銃無疑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和先進性。
青牙軍的將領們也逐漸從最初的疑慮,轉變為接受這種新型武器。
不過,張大春對趙率教的話,卻發出了質疑:“老趙,你的意思是我們的長槍兵將被淘汰嗎?那些軍士辛辛苦苦磨練的技能,這樣豈不成了徒勞?”
其他軍官也各有考量,青牙軍自成立之初便注重火銃兵與長槍兵的協同作戰訓練。
多年以來,這種兵種組合已成為大家的習慣。
如果要廢除各自營中的長槍兵,顯然無人願意接受,軍士們亦會因此感到不安。
麵對眾人的疑慮,趙率教澄清道:“並非如此,我的建議是讓火銃手配備自發火銃及銃刃,而長槍兵保持原有配置。”
聽聞此言,眾人開始低聲討論,認為這一方案切實可行。
隻要長槍兵不受影響,火銃兵采用自發火銃與銃刃無疑是明智之選。
觀察著眾人的反應,溫越嘴角露出微笑。
軍事科技果然是隨著時代的步伐而進步的。
當初麾下的將領們對自發火銃抱有疑慮,如今卻已欣然接納。
而現在,火銃上的刺刃在實戰性能上可能不及傳統長槍,但其無需額外編製,也不必擔心長槍手的部署問題,使用起來極為便捷。
假以時日,長槍兵的數量或許會逐漸減少,直至全軍皆裝備刺刃。
屆時,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即將到來。
就連起初持反對意見的張大春也開始認為。
為自己營中的火銃手配備自發火銃與銃刃,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目前軍中長杆自發火銃數量有限,銃刃也尚未大量生產。
加之許多甲乙級軍即將開赴北方,缺乏足夠時間適應新式武器。
因此現階段軍備維持現狀。
預計全麵普及,自發火銃與刺刃至少還需一至兩年的時間。
……
這一天,溫越得到一份公文。
通兵部與吏部的官員即將抵達關外。
主要是給予溫越之前圍剿流寇的加賞功勞。
此外,便是憂慮建虜火炮之事,還有各軍援兵之事,親自來與溫越商討。
與建虜之戰乃是大明全國之戰,光靠溫越一人是不行的,必須有客兵援助。
而建虜又狡猾至極,大戰一起,不僅會襲擾山海關,也會從蒙古繞境,襲擊喜峰口,大同,延慶,宣州等地。
因此,接下來的北邊戰鬥,該如何調動援兵,如何迎敵,都要有個詳細謀劃。
來的首要官員,是兵部侍郎張霖若。
這張霖若乃是兵部的實權人物,頗得崇禎帝的賞識。
除了以上兩個事情。
他另外還有來向溫越求購子藥之事。
建虜使用火炮火器的事情傳出,讓大明邊將都十分憂慮。
因此加強軍中火力需求的呼聲日益升高。
所有人都清楚,平虜伯麾下所使用的火藥威力非凡。
在當前的大明國內,誰敢逼迫溫越公開其獨特的火藥配方?
那些文官雖然叫喧,但也隻是叫喧,真正敢動手的,完全沒有。
因此,眾人轉而尋求向溫越購買威力強大彈藥作為替代方案。
持有此意願的,除了祖大壽、馬世龍等人外,兵部內部也有類似打算。
張霖若等官員的一項任務便是向溫越采購一批此類彈藥。
如果可行的話,還希望能購入一些優質的火銃。
收到這個消息之後,溫越立即召集眾人進行商討。
眾人認為,考慮到庫存中有大量的火銃及其配套的彈藥,可以考慮對外銷售一部分火銃。
隻要嚴格控製彈藥的供應,就能夠確保自身不受威脅。
眾人都明白,如果沒有彈藥的支持,火銃就失去了其作為武器的作用。
而賣給友軍,可以提高友軍戰鬥力,在戰場上也能發揮些作用。
……
六月底。
溫越決定給將要北上的青牙軍甲乙軍全體將士,放五日休假。
而在放假前的一日。
溫越要定下北上的將領人選。
在外出征戰的機會麵前,青牙軍各將領成員,都表現出了極高的積極性和競爭熱情。
張大春的激烈反應尤為引人注目,他在會議上大聲請求,希望能夠再次隨軍出征。
然而這樣的舉動卻引來了同袍們的集體白眼。
大家都記得,去年他已經跟隨大將軍參與了對流賊的征討,現在又渴望參與對建虜的戰役。
這無疑是在爭奪有限的立功機會。
盡管麵對眾人的一致鄙夷,張大春並未退縮。
反而列出了種種理由為自己的請求辯護。
他道,這建虜犀利,而他的營部乃是全軍最精銳之營,若是不出,就是可惜。
這一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話,不是意味著說其他營部的戰鬥力弱嗎?
盡管遭到指責,張大春依然笑嘻嘻的。
最終,溫越做出了決定,中軍營全體參戰,騎兵出戰。
右衛的白虎營和後衛的玄武營將隨他出征。
前鋒的朱雀營、左衛的青龍營以及勤國營則留在後方屯堡守備。
這個決定讓張大春頓時泄了氣。
同樣失望的還有沈其士,他原本期待著帶領勤國營在戰場上大展拳腳,卻未能如願。
相反,右營的祖季和後營的趙率教,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唯有前營朱雀營的祖柏麵帶微笑。
似乎早已預料到了這樣的分配結果。
他和張大春跟著大將軍這些年南征北戰,參加了不少戰事,領了不少功勞。
而趙率教有如此武略之人,卻一直被留在後方鎮守。
現如今家門口的大戰,該是讓他參與一二了。
宣布出戰人選後,溫越又看向張大春、祖柏、沈其士三位將領。
然後不容置疑道:“張兄弟、祖兄弟、沈兄弟,你們留守後方屯堡的責任同樣重大。
“按照參謀司的計劃,若是我們在前方戰起,你們將視機會,率領部隊出征塞外,與前線的大軍協同作戰。
“你們能否使蒙古後方陷入混亂,從而影響到前線戰局,這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絕不能掉以輕心!”
祖柏神情嚴肅,鄭重抱拳道:“大將軍請放心!”
張大春知道出征塞外也是一次難得的曆練機會,也立即興奮起來。
至於沈其士,他清楚自己率領的勤國營,在對付正規的滿洲建虜時,可能會感到畏懼。
但在麵對蒙古人時,那沒什麽可怕的。
而且通過這次塞外的實戰磨煉,勤國營將能夠逐步壯大。
兩人跟著祖柏,隨後齊聲應答:“謹遵大將軍之令!”
最後,溫越又進行了一番鼓舞人心的激勵。
所有將領離開時,都麵帶笑容。
接下幾日,除了少數負責警戒的軍士外。
其餘人都可以返回家中,與家人團聚。
……
“踏踏踏……”
隨著一陣陣清脆的馬蹄聲,兩匹駿馬疾馳在通往泛三堡的鄉間道路上。
揚起了一路的塵土,吸引了沿途行人的豔羨目光。
騎在馬上的是程遲和句五邑,兩位在軍隊整編後,憑借卓越的軍功晉升為甲級軍的精銳軍士。
目前,他們都隸屬於後營玄武前軍。
擔任千總雷病顯麾下的散兵,也就是新確定的神射手。
在後營的四個千總中,前軍和左軍均由甲級軍組成。
因此程遲和句五邑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坐騎,就連他們的盔甲樣式,也與乙級軍的有所區別。
此刻,他們身穿的是深紅色的長身罩甲,采用對襟設計,並用銅扣固定。
格外的英姿颯爽。
罩甲的領口、肩部、對襟以及下擺邊緣,都裝飾有黑色的絨邊。
這是青牙軍後營玄武營的特色。
溫越確立營製並完成定製。
不久前,所有人的衣甲都進行了重塑。
恰好趕上了這次放假回家的機會,讓所有軍士都能穿上嶄新的衣甲返鄉。
對於這套新式衣甲,各營的將士們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它不僅外觀威武且穿著輕便,更重要的是防護性能同樣出色。
尤其是在胸腹等關鍵部位,其防護效果並不遜色於之前長槍兵所穿戴的整套鐵甲。
而在那些無需額外防護的區域,就減少了甲片。
這樣就減輕了整體裝備的重量,軍士們在戰鬥中,可以更加敏捷自如。
這次他們回鄉,是騎著馬匹的。
比上次乘坐馬車時回鄉,要從容得多。
程遲二人此前已經練習過馬術,因此在馬匹分配下來後,便能夠自如地駕馭。
避免了有了坐騎,卻不知如何駕駛的尷尬局麵。
六月底,山海關內外各個屯堡的田地收割工作已經接近尾聲。
得了幕府發布的公文,溫越治下各個地方都已經知曉大軍即將出征的消息。
因此,所有屯堡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支援前線的戰鬥。
情報句下屬的幾十個戲班子,更是深入各個屯堡,進行演戲宣傳,提振民心。
當程遲和句五邑抵達泛三堡的時候。
屯堡前已經聚集了眾多的人群。
幾乎所有的堡民都來到了這裏。
一看到他們二人,立刻響起了鑼鼓聲和鞭炮聲,熱鬧非凡。
泛三堡的防守官等,帶領著眾多堡民們趕忙上前,迎接這兩位甲級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