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181
《錦和史記-列戰傳》載:
白風二百八十三年,樊軍以易天耀為首50萬大軍伐錦,錦軍禦劍南亦攜37萬大軍回赤州支援。
禦劍南與易天耀均為少年英才,沙場老手,雙方都明白對方兵法嫻熟,足智多謀,不敢貿然出兵。
所以雙方戰前都各自做了周密部署,嚴陣以待。
雙方在幾次規模不大的交鋒中,錦軍都以其出色的計謀化險為夷。
錦軍因為糧草被毀,供應困難,因而利於速戰;而樊軍以逸待勞,利於堅守,想等錦軍軍心崩潰之時一舉拿下。
於是,盡管多方商討,軍大將軍一方決策要誘敵出山,速戰速決。此計被稱之為——調虎離山計。
禦將軍深知,己方的根本弱點所在就是糧草供應不足,而易天耀也是看準了這點,並以此大做文章,想著等錦軍斷糧,從而困死錦軍或逼錦軍撤退,然後趁機取勝。
紫公子天人之智,以此將計就計,也在糧草這一問題上大做文章、設誘餌,欲引得了易天耀這隻“虎“離山。
因糧於敵之計,善矣。而敵之糧不可常恃,則因糧不若運糧之善也。木牛流馬之挽輸,善矣。而我之糧又未可常繼,則運糧又不若屯田之善也。屯田而轉餉不勞,錦之兵便,而錦之民亦便矣。三分其田,而軍屯其一,民屯其二,兵不妨民,民不苦兵。不獨錦之民便,而樊之民亦便矣。後之有事於遠征者,武侯屯田渭濱之法,其何可以不講乎?
此計有如在向樊軍宣示:爾方不急,己方也不急,倘若我方不急,看你還急不急!
其擺出一副持久戰的架勢。
果然樊軍軍心開始亂了,副將劉角沉不住氣,對易天耀進諫道:“現錦軍有持久戰之打算,而我軍雖暫無軍需缺乏之難,但如此下去,我軍比會陷入此困境,此如何是了?何不與錦軍大戰一場,趁錦軍今軍需有乏,我軍足以。”
易天耀心思細密,不為所動,隻是下令,“不可輕動。”
樊軍李副將聞之,大驚道:“吾所以堅守不出,為彼糧草不能接濟,欲待其自斃耳。今用此法,必為久遠之計,不思退矣。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