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章 內訌悲劇

詭譎異常的所謂華北自治。

民國二十五年秋冬,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日軍華北駐屯軍大舉出動,調集了超過一個師團的兵力在天津北平之間舉行連續八天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向控製華北的東北軍施壓。

平津震動,一日三驚。

全國輿論嘩然。

控製京畿的東北軍部隊差點懵了,馬上又惶恐不安,舉止失措,差點發生擦槍走火。首發軍火帝國138

華北駐屯軍一直以來都隻有大致是混成旅的規模,什麽時候能夠增強到以師團規模出動進行演習,東北軍總部居然一點消息都不知道,誰知道現在駐紮在天津的華北駐屯軍到底有幾個師團兵力了?

作為回應,東北軍被迫臨時決定調集兩個步兵師,倉促進行軍事演習,顯示同等規模武力存在。

但是世人都知道,東北軍心裏是怕得要死。

當年東北軍還是三四十萬人馬規模的時候,就被一個師團趕羊群一般趕出了奉天城,現在日本人又出動一個師團,能不能心虛嗎?

華北逐漸走向被日本人背後控製的所謂自治深淵。

此事倒是早有預兆,而且又和張學良以及他的手下軟弱可欺脫不開幹係。雖然名義上,張學良已經下野,但是東北軍總部依然正常運轉。執掌京畿的,是昔日歸屬馮玉祥,而後又投降張學良的宋哲元。執掌冀察綏的,是張學良欽點的王以哲。

張學良的綏靖主義思想相當程度的影響了東北軍各部軍官。

早在去年六月,倒戈將軍石友三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就糾集大批漢奸武裝,居然打起自治的旗號公然向北平進軍,引起全國震動。東北軍在日本人的威脅下,畏手畏腳,居然不敢主動出兵平叛,差點讓他們得逞,最後隻好收買了事。

後又在十一月份,日本人指示大漢奸殷汝耕發動冀東事變,居然堂而皇之宣布成立冀東自治委員會,通電脫離中央政權。這個所謂的自治委員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漢奸土匪,更是由各級日本顧問掌握真正的實權。

日本人立時將殷汝耕搞的自治委員會,當做華北自治的樣本工程,發動輿論宣傳,力求提倡華北特殊化原配寶典。

隨後,在東北軍總部的默認下,由日本人推薦的大漢奸王揖唐、王克敏等為委員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使得冀察兩省實際上置於中央行政管轄權限之外。王克敏還是張學良的鐵杆心腹之一,多次在東北軍中擔任高職。

所有這一切的根源,在於一個自欺欺人的夢想罷了。

日本人采取了“不取其名而取其實”的手段,妄圖從政治、軍事、經濟上緊密控製冀察當局。采用其慣用的陰謀手法,先由政治經濟入手,企圖使東北軍盤踞的華北再次“成為張作霖時代之東北”。

湊巧抽大煙的張學良,心中依然有著這麽一個夢想。

日本人的對外口號和張學良不謀而合,竟然使得張學良放下殺父之仇,再次心甘情願地和日本人默契配合起來。

日本人步步緊逼,東北軍不斷退讓。

隻是張學良又失算了。

日本人最終想要的是全麵控製華北政治、軍事大權,而張學良隻不過是希望借助日本人的手擺脫中央政權的製肘罷了。

這矛盾終究還是要爆發的。首發軍火帝國138

民國二十五年秋華北駐屯軍的大演習,使得華北局勢撲朔迷離。

沒有人看好東北軍是否可以頂住華北日軍一個師團的進攻,尤其是在山海關一帶還有關東軍一個師團在虎視眈眈。

在無形的巨大軍事壓力下,得到張學良首肯的東北軍總部,終於決定實質接受和日本人秘密簽訂的經濟合作協議。

於是,日本人借助資本入侵的方式,全麵向華北的政治、經濟、軍事目標伸出貪婪的雙手,徹底將所謂的華北自治推向了**。

不要臉的東北軍再次全麵倒向日本人,隻是上次投靠的是關東軍,這次投靠的是華北駐屯軍罷了。

雖然沒有任何端倪見諸報端,但是真相還是慢慢浮出水麵。

東北軍中的不少主戰派軍官終於還是得知了具體的合作協議,怒火不斷在胸中燃起。

沒有人會去指責主帥張學良,但是背地裏自然將王以哲、宋哲元罵得狗血噴頭,各種私下聚會中不滿的聲音在逐漸增多,內部分歧已經十分嚴重。

二個月後,民國二十六年初春,號稱主戰派代表的東北軍少壯軍官孫銘九,秘密串聯一批心懷不滿的軍官,鼓動對主和派勢力進行清洗的計劃。張學良當年暗殺楊宇霆清除異己的惡果,接二連三在東北軍中上演,這一次更是升華到關係全軍生死存亡的境地。

入夜之後,張學良指定負責東北軍總部事務的王以哲,躺在病床上被張學良衛隊的軍官以拜謁的名義叫開家門,衛隊軍官直闖而入室內連開九槍,鮮血流滿了整個床榻。

王以哲當場慘死。

同時被捕殺的還有數名東北軍總部高級軍官。

因為出麵清除的是少帥衛隊,混淆了命令的合法性,其他部隊都惶惶然不知所措,等到第二天總算搞清楚是由真相的時候,王以哲等人早已慘遭暗殺。

很快,東北軍各部隊徹底亂了。

宋哲元第一時間縮回自己的老巢,除了原來在西北軍中就跟隨他的部下,其他東北軍過來的軍官一律擋之門外,他嚇壞了。

王以哲的至交,師長劉多荃驚聞噩耗,紅著眼直接出動部隊,衝進總部駐地,大肆搜捕少壯派軍官,一律就地槍決擄情,—夜成歡。甚至,劉多荃還學用張學良計策,將沒有參加刺殺王以哲的的一名東北軍旅長誘殺在會議室。

東北軍內部殘殺的悲劇終於愈演愈烈,徹底崩潰成為大大小小不相隸屬的軍閥勢力。

華北防禦突然之間就出現了巨大的窟窿,不僅日本人看得目瞪口呆,就是南京政權也是悵然若失,洛陽政權更是大驚失色。

一開始莫名其妙的東京大本營,很快就反應過來,狂喜地開始製定全麵侵華策略。

此時日本軍方內部,北上派和南進派的爭執已經十分激烈,東京大本營直接采取了和稀泥的方式,最終決定停止北上和北方軍決一死戰,但也沒有同意立即南下占領重要的南洋油田。

華北連續不斷的各種突發事件,讓東京大本營如獲至寶,馬上決定由陸軍向著防務空虛的華北發動大規模進攻,奪取富饒的華北大平原,同時為了安慰海軍,也同意了陸海軍合力再次進攻上海的計劃。

全麵侵華戰爭已經一觸即發。首發軍火帝國138

而在這個時候,所有形勢都惡劣起來。

最大的困難就是在日本不斷的外交攻勢下,德國正式轉向親日態度,中國的外援渠道出現隨時可能被封閉。

早在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在德國內部親日派的堅持下,德國和日本就簽訂了所謂的《**產國際協定》,開始籌劃建立軍事政治同盟。該協定還附有一份補充議定書和一份秘密協定,規定日本從此取代中國,成為德國在遠東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協議簽署後,德國國內親華派勢力強烈不滿,希特勒也不希望同中國的原材料交易一下子中斷,迫使這個補充協定被暫緩實施。

關鍵還是戈林態度的轉變。

越來越崇尚奢華生活的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終於被日本人的金錢攻勢所攻破,在對華態度上發生根本性轉變,同意加強日本人的合作。

在戈林的勸說下,希特勒決定逐漸降低兩**事交易活動,合步樓公司將中國已訂購的貨物運往中國後,將不再簽訂任何新的合同。

這給了無論是北方軍政府,還是南京政權都是當頭一棒。

尼森公司也加大了遊說力度,加上昔日的合作友誼,使得德國外交部和國防部,都采取了拖延執行高層決策的辦法,既不得罪日本,也不疏遠中國。這當然跟德國高層的某些授意有關,否則這兩個部門根本沒有這麽大的權限。

比如貪婪的大胖子戈林,尼森公司請普勒斯喬出馬後,戈林還是明顯放寬了態度,指示德國供應商可以繼續向中國提供軍火,但需由丹麥貨船運送,並通過新加坡的一家英國公司中轉。

但是新的軍事交易合同,還是不可避免的都終止了。

北方軍政府馬上指示尼森公司,盡可能加快執行現有與德國的交易合同,能夠拿到的技術和軍火,都要不惜一切代價先買下來,以防這個唯一的軍火交易渠道隨時中斷。

因為東京大本營的重點轉向華北駐屯軍和上海駐屯軍,盤踞東北的關東軍被迫采取了守勢戰略,開始大規模的修築防禦工事。

北方軍在德惠、四平接連大戰,也是損失了數萬兵力,也亟待後方補充,加上坦克、火炮、飛機的缺口依然巨大,導致雖然處於戰略攻勢,但卻暫時無力發動新的進攻。

中日雙方暫時都停了下來,積蓄力量,準備接下來的大戰。

五個月後,盧溝橋事變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