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俠女
似是聽到這邊動靜,那一騎馬匆匆趕至,不過片刻已到麵前,馬上卻是一名青裳年輕女子,手持一杆銀槍,眾人還來不及看清楚,那女子已飛身下馬,卻不多話,一杆銀槍揮舞得出神入化,徑朝打鬥中尋去,卻有如遊龍飛虎,諸多壯男竟無一人是她對手,轉眼挑飛十餘柄刀劍,隻是不論是凶匪黑衣人鋼刀還是齊王伺從佩劍,凡是打鬥中武器,統統挑飛,雙方皆不知她究竟助誰,眾人疑惑,又因她武藝高強,皆不是對手,便一時停手,無人打鬥了,那青裳女子便也住手,隻朗聲問道:“你們是什麽人?為何在此殺人?”
黑衣人中有一頭目模樣的人答道:“你是何人?在此多管閑事?可敢留下名號?”
青裳女子道:“我是宛城荀灌娘。”
黑衣人一聽此名,隻呆得一呆,便知今日難成其事,打了個暗號,一夥人聞迅便飛速逃離,荀灌娘側耳傾聽動靜,卻不追趕。
司馬攸、潘嶽二人過來拜謝恩人荀灌娘。潘嶽交遊廣闊,博聞強記,對這荀灌娘卻也有所耳聞,知她是平南將軍荀崧之女,聽聞當年荀崧持節統兵鎮守宛城時得此女,從小不喜歡讀書寫字,更與針織女紅無緣,卻偏愛舞槍弄劍,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兒家,比男孩子還要狂飆驃頑。荀崧夫婦無可奈何,索性順其天性發展,且聘請名師傳授武藝。她十歲以後已能騎馬張弓,一根小銀槍更是揮舞的出神入化,儼然就是個小女俠的模樣。尤其是在宛城這個廣闊平源地方,更得她施展。整天馳騁在廣漠的原野,射飛烏,獵狐免,常常滿載而歸,城裏城外隻要見到一騎駿馬奔馳而過,大家便知這是平南將軍之女荀灌娘,論槍如遊龍飛虎,論箭已能百步穿楊,父母愛如掌上明珠,滿城軍民更是交相讚譽,那時荀灌娘年僅十三歲。而令荀灌娘名聲大震之事正是發生在那一年。
卻說這一年,春耕剛過,幾萬賊兵在匪首杜曾帶領下由西域流竄到宛城。欲攻下這富饒宛城做據點。當時宛城守軍僅有千人,又在青黃不接之時,貯存的糧草十分有限,勢難長期固守,情況十分危急。
荀崧自付城中兵力薄弱,守禦尚且不足,更不可能輕言出擊,然而長此困守,待至矢盡糧絕又當如何?思來想去,唯一可行之法便是派遣一智勇雙全之士突圍出城,馳往臨近的襄陽求救。因為襄陽太守石覽是他舊部,兵強糧足,雄視一方,隻要能發兵前來,必可解救宛城之圍。荀崧把這計劃向文武官員宣示以後,大家十分讚同,但卻無一人自願或能夠擔任這突圍求救之任。
荀崧正自一籌莫展之際,荀灌娘由屏風後轉出,朗聲道:“女兒願往襄陽投書請援!”荀崧大驚,加以拒絕道:“滿庭文武都不敢擔此重任,你一個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夠突出重圍,又如何能夠抵擋賊兵追殺!”荀灌娘卻答道:“女兒雖然幼小, 但卻習得一身武藝,乘敵不備,出其不意,必可突圍而出。與其坐以待斃,何不冒險一行?倘能如願,不僅可以保全城池,更拯救了一方黎民百性,如果不幸為賊兵所阻,至多也不過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裏求生,冒險一行!”
事實也是如此,荀崧考慮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與安排,終於同意女兒請求,選派了壯士十餘人,組成一支突擊隊,借著濃濃的夜色作掩護,一湧而出,向襄陽城飛奔而去,馬快情急,穿壘而過,令賊兵措手不及,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消失在黑暗中。
一路奔波,荀灌娘在第三天的午後抵達襄陽,遞上書信,襄陽太守石覽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聽到荀灌娘的慷慨陳詞,對一個十三歲女孩甘冒矢石突出千軍萬馬包圍的精神和膽識,大為讚賞感動。當即發兵,且還修書一封連夜飛馳荊州太守周魴,請他協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圍。
大軍趕到,便是一場大戰,荀灌娘更是揮舞銀槍左衝右突,最後大獲全勝。荀灌娘之名從此傳開。潘嶽久聞其名,隻是未曾見過,又不知為何她此時在此地出現。此刻見她一襲青衣小衫,腰係綠巾,手持銀槍,卻是颯爽英姿,女中豪傑。當真是聞名不如見麵,隻是麵容冷峻,不苟言笑。令人難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