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法器如此多嬌 第一百三十九章長命縷與長命鎖上
“各位請看,這件法器真正值錢的不是外麵的那一個八卦銅龜,而是這裏麵的東西。”
鄭天龍把手裏的東西高高地舉起來,先是讓大家看清楚之後,然後就又遞給了王剛。
王剛接過來,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其實當鄭天龍剪開八卦銅龜後露出這一塊東西的時候,他就知道鄭天龍這一回確實又是撿漏了。
“長命鎖,這是長命鎖!確實是好東西,值300萬!”
沒有了外麵的八卦銅龜的包裹,王剛在一分鍾不到的時間裏就鑒定出來長命鎖的真實價值。
“啊!真的是漏啊?!”
“這怎麽可能?鄭天龍的運氣也未免太好了一點吧?這樣的漏都能夠撿得到!”
“切,這哪裏是運氣?是人家的眼光好,外麵有八卦銅龜包裹,如果是你你能夠看得出來麽?”
“這倒也是,不得不服啊,看來這個鄭天龍確實相當的有一套啊!”
……
長命鎖通常又叫做“百家鎖”或者是“百家保鎖”,這是一種用來祝福小孩子健康長壽、壓驚辟邪、驅災祛病的一種法器。
長命鎖的前身叫“長命縷”,是由朱索演變而來的。《後漢書-禮儀誌》裏麵載:“五月五
朱索五色印為門戶
以難止惡氣。”
在漢朝的時候,朱索是端午節門戶飾物,用五色絲製成,顏色分別為青、紅、白、黑、
代表著陰陽五行,同時也象征東、南、西、北和中央,因此五色絲雖然隻是簡單的絲線,但是因為具有五行神力,是能夠壓驚辟邪、驅除煞氣的。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戰爭很多,瘟疫、災荒更加是不斷,人們往往就更加是大量地用五色絲線來祈求平安。隨著時間的過去,後來長命縷就演變成用銅、玉、金等製成的鎖狀,也就是後來所稱的長命鎖。
“天一大師,長命鎖的出現是在宋朝,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王剛是法器鑒定的高手,他的見識自然是極廣的,長命鎖這樣的法器他也有所研究,但這個問題他一直也沒有弄清楚,現在有這樣的機會自然是要搞清楚。
發現天一看向自己,鄭天龍明白他這是想讓自己來說。
“看來天一也是精地世故的人啊。”
鄭天龍心裏轉過這樣的念頭,今天是自己開張的日子,表現的機會自己能夠讓自己大為加分,天一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就算是王剛向他請教也把機會讓給了自己。
今天這裏是自己的場子,天一都把機會讓出來了,鄭天龍自己也不會客氣,點了點頭,說:“這樣吧,我來說一下。”
“長命縷出現的時間確實是在宋代,這是有據可查的。比如說,在台~北的博物院所藏的南宋蘇漢《長春百子圖》上麵所畫小孩就佩戴長命
那是典型的項圈
與此同時,這幅畫上還畫了一個戴著長命縷的小孩。而且,這並不是僅此的一幅,另外一幅同樣是宋代蘇焯所畫的《端陽戲嬰圖》也出現同樣的畫像。從這可以看得出來在宋代的時候長命縷和長命鎖是同時存在的,因此,長命縷在演化的過程之中到了宋代出現由‘縷’變成‘鎖’是可以肯定的。”
“原來是這樣,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長時間,現在終於弄清楚了。”
對於鄭天龍所提到的這兩幅畫,王剛之前並不知道,如果真的如鄭天龍所說的這樣,那長命鎖的出現就是在宋代了。這樣的信息表麵上看起來與法器鑒定沒有關係,但事實上卻是至關重要的。
知道了這個信息之後,日後鑒定長命鎖的時候如果有人拿出一件來說是唐代的,那肯定就是假貨,根本不用看。
法器的鑒定對於像鄭天龍、天一和王剛這樣的風水師來說自然是可以通過望氣來確定價值,但是如果要讓一般人的風水師和一般的人相信,那就得說出一個所以然來,因此像剛才鄭天龍所說的那些資料就很重要了。
“天龍,你剛才說長命鎖又叫百家鎖,這是什麽意思?”
楊欣這一出聲,馬上就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沒有辦法,她的氣質實在是太出眾了一點,想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都不可能。
看到大家一下子都看向自己,楊欣愣了一下,她開口的主要原因是想幫鄭天龍把與長命鎖有關的話題“延伸”下去,這樣都能夠更加顯示出鄭天龍在法器鑒定方麵的深厚的知識,卻是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一句話固然是幫了鄭天龍,但是也把自己“暴露”了出去,特別是她的“天龍”的稱呼更加讓人意識到她與鄭天龍之間的關係不一般,因為如果僅僅是客戶或者是同行的關係,隻會是叫鄭天龍為“鄭師傅”的。
當然,這些都隻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沒有人會說破,但很多人都妒忌起鄭天龍的豔~福。
鄭天龍自然不會浪費楊欣的好意,馬上就說:“百家鎖是長命鎖之中的一種,也是最為珍貴的一種,因為這種長命鎖借百家之福,佩戴這樣的長命鎖的孩子意味著‘吃百家飯’、‘穿百家也’,自然能夠辟凶趨
平安長大。一般來說,製作百家鎖的有三種方式:第一是向親友湊錢,每一戶要一點,要滿一百家之後就用這些錢來給孩子打製長命鎖,又或者是認幹爹幹娘,由幹爹幹娘們出錢來打製長命鎖;第二種就是向各商鋪戶乞討湊錢來打製長命鎖,在京市的地方特別流行這種方式,方式和僧道化緣一般,由孩子的家人沿大街小巷的各個商鋪乞討,每一家隻要極少的錢(古時往往為一文),湊夠之後就用來打製長命鎖給孩子戴上;至於第三種就是認僧道為師,由這些僧師給小孩戴上,我想這樣的方式天一大師比較熟悉吧。”
“阿彌陀佛,是的,鄭施主說得沒有錯,這最後的一種方式老納我比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