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節 用藥如用兵

太醫說:“陛下乃大唐之主,千萬謹慎用藥。一招不慎,遭致滅頂之災,你我二人項上人頭不保啊!”

馬周懶得理會他,講起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對李世民的病情卻沒有絲毫的作用。那些太醫也是有一定天份的,隻不過止於一定的天份,墨守老祖宗留下來的藥方,以不變應萬變,缺少開拓精神,缺少必要的膽識和魅力。

人與人之間是有一定差異的,正是這種差異導致同樣的病,有深有淺,有重有輕,有時間久的也有時間短的。

哪能忽視這種差異性,而按照老祖宗留下的一成不變的藥方,給所有人都拿一樣的藥?

李世民早年征戰,縱橫馳騁,還在年輕的時候,身體得到極大限度的鍛煉,體質超於常人。但多年征戰,受傷頗多,這些傷口短時間內無關大局。時間久了,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外而內,浸入肌體,潛入氣血,毒則大矣。

年輕的時候還能以自身正氣和活力壓製這種邪氣,年老體衰之後,正不壓邪,便表現成病症。這時候,不能用猛藥,需以尋常藥物溫火煎熬,疏導病邪之氣,從身體深處驅離到表麵,然後,再袪除體外。

馬周以前從來沒有治過這種病,這次給李世民用藥,也是第一次大膽嚐試而已。能不能全然治好,馬周也拿不準。但是,為了試驗真假,也隻能拿李世民作試驗了!

一代明君李世民竟然淪落成馬周的試驗品,也隻有馬周這樣藝高人膽大的人才敢於嚐試,換成普通有太醫,死也不敢在李世民身上用試驗。

李世民病情有所好轉以後,馬周親自診斷,連續用藥,慢慢的把李世民的病情調理好,過了近一月,李世民竟然能下床了。雖然和以前比,氣色還有些差。畢竟使李世民下了榻,由病人轉成正常人,這就是了不起的奇跡。

李世民問馬周,為何如此大膽。不瞻前顧後的用那些地違逆常理的藥。

馬周回說:“在這一點上,還請陛下原諒,臣也沒有十分的把握,隻是大膽用藥而已。”

“難道你不怕死麽?”李世民問道。

“臣怕死,但能拯救陛下康複。臣也顧不得那麽多了。這用藥如同用兵,一招不慎,全盤皆輸。用好了,皆大歡喜,用錯了,生死兩隔。陛下久臥不起,臣也是沒有辦法才為之。”馬周回道。

李世民非常滿意,感歎道:“用藥如用兵,一線之隔,生死兩懸。要有膽有識,當斷則斷,不受其患。由此看來,馬中書還是懂得用兵之道的?”

馬周客氣回說:“臣不敢!”

李世民道:“實不相瞞,近期遼東傳來消息,高句麗連連騷擾我大唐邊境,民不堪受其苦。要求朝廷派兵滅之。朕的身體剛剛恢複,不宜於用兵,朕想派你和李績同時出征,你可願意?”

馬周再三推辭。

李世民說道:“李靖用兵突厥之時。你還曾助李靖滅突厥,現在卻如此推辭,難道是貪戀長安的繁華而不願意離開麽?”

馬周推辭不過,也隻好勉強接受。

李靖為主帥。馬周作副手,帶領十萬大軍,從長安出發,繞道洛陽,經河北道,開赴遼東郡。

馬周不同意攻打高句麗。是馬周心裏明白,那高句麗不好打。

高句麗地處極寒之地,每年隻有四五月份開凍,九月份天氣轉涼,就得收兵返回長安。不然的話,長時間滯溜,中原兵卒不堪北方極寒氣候,不要說打擾,平日裏手都拿不出,憑什麽和人作戰?

而且,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遼東,後勤輜重補給長達數千裏之遠,一招不慎,補給不及時,缺吃少穿,兵卒便會發生嘩變。

這等於是提著腦袋做戰,而且,戰鬥的目標不是對方而是自己人。隻有提防了自己人,才能有效的抗擊高句麗。

想那隋煬帝,名曰派兵百萬,揮師直指高句麗。結果怎樣?府兵逃跑者十之六七,餘下的全是大隋的正規軍。楊廣派一百軍精銳攻打遼東,都不曾打下。連續三次北征,以至於把大隋朝都玩完了,李世民還要向高句麗用兵,這不是自尋不開心麽?

作為一個穿越人,馬周能夠理解這種心情。南方平靜,西方突厥臣服,北方柔然等地也成為大唐的附屬國,隻有這東北方向的高句麗,表麵上向大唐臣服,一遇到機會,便挑戰大唐的威嚴。甚至還夥同百濟等小國,一起搶奪大唐邊境物資。

李世民是個勇武的君王,自己的臥榻之側,當然不允許他人酣眠。

攻打高句麗,其實爭奪的就是東北亞的霸權!拿下高句麗,等於在整個大唐版圖內,再也沒有任何勢力,有實力可與大唐相抗衡。

所以,楊堅向高句麗用兵,楊廣連續三次用兵,若不是隋朝滅亡,還計劃第四次用兵。李世民也不能落後,在受到高句麗的挑戰以後,果斷再次用兵。

雖然前幾次全部失敗,李世民覺得大唐士卒勇冠三軍,不是隋朝可以比擬的,一定可以取得全然的勝利。

在這樣的期許之下,李績和馬周帶兵出征,結果隻有一個,隻許勝不許敗。

心情是好的,條件卻達不到。

十萬人馬的吃穿用度,需要三十萬後勤補給。這一共四十萬人的吃喝,全部壓在李績和馬周身上。李績主搶地盤,馬周負責後勤補給,一個人應付四十萬人的吃喝問題,忙得焦頭爛額。

從長安到遼東幾千許裏,這麽漫長的補給線,不要說帶著糧食和兵器,就是騎馬走一個來回,也得要幾個月左右。

而攻打高句麗,隻能在半年時間之內拿下,耽誤了這個時間段,天寒地凍,一片冰天雪地,滴水成兵,大唐十萬軍馬,隻有被動挨打的份,而沒有還手之力。

因此上,馬周為了解決補給線,既順利又安全的把物資有效的補給到前沿作戰,費盡了心思。

李績也知道馬周做這些事困難,沒怎麽逼迫他。可是,在前方一連串的失利,使李績大動肝火。(。)xh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