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天竺,必須要變成焦土!
“大汗,屬下認為不能輕易放棄天竺!”
劉孝元將目光從忽必烈臉上收回,心裏麵已經明白了這位歐羅巴大汗的所想。
向大明稱臣沒有什麽,奉上美女和珍寶也可以,哪怕是把大汗最珍愛的公主送去給陳德興當側室也沒有問題(忽大汗的女兒都是大臉盤子,肥嘟嘟的,還很凶)。但是讓大明染指天竺這塊寶地就太危險了。
因為天竺向西就是大食,大食向西就是地中海!對於擁有海上優勢的大明而言,有了天竺這塊跳板,他們就能夠向大食投放大軍了——大軍和後勤都可以從海路運往大食,除了武器之外所有的軍需都可以由天竺供應。如果大明不怕h藥和槍炮的技術外泄,他們甚至可以利用天竺的工匠生產那些東西。
天竺的手工業可不弱於漢地啊!
忽必烈微微點頭,“忙哥帖木耳最新送來的軍報說,明軍正在哈密力築城墾田,還在那裏強製傳播天道教,引發了很多反抗。有很多人西遷投靠到了忙哥帖木耳的麾下。而且,在蒙古本部,海都也背棄了傳統,正在大力推行天道教,在每個千戶都建立了遊牧道觀。很多蒙古人也對他不滿,這些日子已經有好幾千人投靠忙哥帖木耳了。”
忙哥帖木耳是個溫和的天方教徒,他雖然是個中世紀的人,但是思想上卻比許多21世紀的人要寬容。並沒有采取什麽破害異教徒的政策。他統治下的三河之地,現在出現了諸教和睦的大好局麵。
相比之下,海都汗在蒙古本部采取的宗教政策則嚴酷了許多——實際上這也不是海都的本意,而是天道教本身在蒙古和北荒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特別是《明王教化經》在許多未開化的蒙古和北荒部落中極受歡迎。
他們隻要照著這本經書的規定過日子,就能看上去像個文明人,就能得到天道教各個教方的幫助。可以用較高的價錢出售他們的毛皮、牛羊和馬匹,同時以較為低廉的價格買到鐵器、食鹽和布匹。不過最吸引這些野蠻人的,還是皈依天道之後,就有機會作為雇傭兵加入到明軍的騎兵部隊中去。
而在這種並非寬容的天道化宗教政策的不利影響,則是將許多不願意放棄原本信仰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推到了忙哥帖木耳一邊。由於這些人的離開。大明在西域的力量受到了一些削弱。忙哥帖木耳則得到了加強。
“忙哥帖木耳還在堅壁清野,盡可能遷移伊犁河以東的人口,所有的城市、村落都被焚燒,連水井也被填上了泥土。”
忽必烈繼續說著。“西域富庶之地,現在已經變成了萬裏無人之區。暴明的大軍很難西進了,如果海都暫時不西進……”
他的眉頭深皺,看著劉孝元,顯然是在征求意見。
“大汗放心。海都暫時不會西進的。”
“哦?為什麽?”
“因為陳德興不許,”劉孝元頓了下,緩緩地道,“草原自古就是中原大患。而中原所患者,並不是無力進兵草原,而是無力化胡為漢,將草原之民變得如漢人一樣。而天道教……”
用宗教忽悠落後民族那效果是再好不過了,歐洲有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被基督化。西亞、中亞有阿拉伯人、北非蠻子、突厥蠻子被天方化。曆史上東亞還有蒙古人、吐蕃人被喇嘛洗腦。效果當然比教一幫蠻子孔孟大道好多了。
現在蒙古本部正在迅速天道化,大明帝國當然不會驅使他們西征了。等過個十年八年,天道教在蒙古的基礎不可動搖了。再讓他們西進才是最好的選擇。而且那個時候,大明在天山南北的經營也會初見成效。大明自己的陸軍也能步步為營,大舉西進。西麵兩河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盤子,大明也可以吃下去。或者直轄,或者封國。總之,不會讓海都獨占勝利果實。
劉孝元和忽必烈這些日子在歐洲已經見識到宗教的力量,自然能想到這一點——羅馬的教宗根本沒有什麽武力,卻能靠宗教指揮擁有軍隊的基督教君主。而陳德興是既有武力又有神權,天道教一旦完成在蒙古本部的傳播。至少在陳德興死去前,蒙古本部的人馬是不會反叛他的。
“沒有那麽快!”忽必烈很肯定的道。“天道教傳入蒙古不過幾年,根子剛剛紮下去,還沒有到根深蒂固的時候。陳德興一定不敢讓海都大舉西進,否則海都就有可能變成一個真正的蒙古大汗!”
目前。世界上的蒙古人大約有200萬,忽必烈和海都各控製著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由金帳諸汗和伊利汗阿八哈控製。如果陳德興放開手腳武裝海都,給海都麾下號稱十萬的蒙古大軍裝備上鋼甲和h藥武器,金帳諸汗和阿八哈全都得跪。可是海都發達以後會不會反叛呢?這可誰都不敢保,所以陳德興不會輕易把海都這頭老虎放出來。
在他的天道教徹底紮根到蒙古人心中之前,維持海都和金帳諸汗相持的局麵。肯定比讓海都獨大要好。這點平衡術,陳德興豈會不知?
所以在想明白之後,忽必烈已經不大擔心陳德興支持海都西進了。
而海都不西進,大明想要插手蒙古就隻有走海路了。而走海路就必須控製天竺,否則陳德興的大軍在大食、波斯的後勤就要出問題了。
“朕不能讓陳淮清控製天竺!”忽必烈的三角眼眯了起來,“那個什麽德裏蘇丹國能擋住大明的八個藩國嗎?”
“吉亞斯丁.巴勒班倒是善於用兵的。”劉孝元道,“隻是德裏蘇丹國的兵馬太少。”
“讓他們繼續招募傭兵行不行?”忽必烈問。
“哪裏來得及。”劉孝元搖搖頭,“天方教的人都喜歡招募童軍……就是花錢購買苦寒之地的男童,從小教授武藝,再讓他們信奉天方教,長大後就是精兵了。馬木魯克人就是這麽來的,拜伯爾斯就是打小從欽察草原賣過去的。德裏蘇丹國的蘇丹吉亞斯丁.巴勒班也是從欽察草原賣去天竺的。”
“販賣人口還賣出倆蘇丹!”忽必烈鄙夷地搖搖頭。他是黃金家族的王子出身,真正的高富肥,當然看不起拜伯爾斯和吉亞斯丁.巴勒班兩個絲上位的家夥了。
“大汗,或許可以讓馬木魯克人去援助德裏蘇丹國。”劉孝元思索了一下。開始給忽必烈出謀劃策。
“拜伯爾斯肯?”
“肯的!”劉孝元道,“臣在克拉科夫城內看見不少流浪的孩童。”
現在克拉科夫城是忽必烈的臨時首都,周圍波蘭貴族的城堡和莊園不是被攻破就是被放棄。不少農奴也跟著貴族一塊兒跑路,中途還頻頻遭受蒙古人的攻擊。有不少人被捉到了克拉科夫。不過到了克拉科夫也沒有牢房關押他們,就這樣放養著。不少農奴的孩子就在城外瞎轉悠,被劉孝元當成流浪兒了。
“孩童?”忽必烈一愣,隨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給拜伯爾斯送去些男童?”
“再送去些大炮。”劉孝元道,“臣可以親自去一趟埃及,說服拜伯爾斯出兵。”
“去埃及?多少時間可以回到君士坦丁堡?”忽必烈還需要劉孝元繼續驅使東羅馬軍隊打仗呢,可不能讓他慢悠悠去埃及旅遊。
“最多兩個月。”劉孝元道。
“那麽快?騎快馬過去?”
“坐船。”
“坐船?”忽必烈愣了愣,“劉卿,你可別為了趕時間叫威尼斯人捉了去!”
“不會的,”劉孝元笑道,“君士坦丁堡有埃及商人的船,威尼斯人不會攻打它們。”
“什麽!?”忽必烈濃眉一皺,已經明白了什麽。“這個拜伯爾斯在和威尼斯人勾結!”
劉孝元笑了笑,“還有比薩人和熱那亞人,拜伯爾斯的艦隊也不會攻擊這三國的商船,而且還允許它們進入亞曆山大港購買東方的商品,來自大明的瓷器和絲綢,來自印度的香料和棉布,照樣源源不斷從亞曆山大港輸往意大利。”
“這些該死天方教徒!”忽必烈罵了一句。
“基督徒也一樣!”劉孝元補充道,“打仗和生意兩不誤,地中海這裏的規矩就是如此。就算是現在這樣的局麵,君士坦丁堡和威尼斯、熱那亞之間的貿易也沒有完全中斷。隻是雙方都打著特拉布鬆的旗幟。裝成中立國的商人……”
特拉布鬆帝國是伊利汗國的附庸,但是並沒有卷入眼下的戰爭——估計是用大筆賄賂買通了伊利汗阿八哈。該國的首都特拉布宗現在是絲綢之路西端的終點。貿易蓬勃發展,城市非常富裕。
“好吧!”忽必烈大手一揮,“罷了。罷了,一群見錢眼開的家夥,朕不和他們計較。”他思索了一下,“那麽陳淮清那裏要如何答複?”
劉孝元一笑,“不妨先應允下來,總要先讓臣的伯父去中原見陳德興。”
“也對。”忽必烈點點頭。“等到陳淮清發現不對,劉秉忠早到中原了。”
“大汗英明。”
忽必烈又道:“朕不日就要率領大軍西進了,現在波德平原已經是大蒙古的天下。這回西進,一定要打到巴黎才罷休。朕要在巴黎登基當歐羅巴大汗和基督教宗主。”
他拍了拍身邊的聖經,沉聲道:“你去和邁克爾八世還有那個什麽君士坦丁大主教說,叫他們上表擁戴朕做基督教宗主!”
劉孝元起身行了一禮,“臣一定將大汗的旨意傳達給他們。”
忽必烈點點頭,語氣陰沉地道:“再帶三十門青銅大炮和一萬男童去埃及,告訴拜伯爾斯,朕不需要馬木魯克哦守住天竺,但是他們必須把天竺變成一片焦土!如果馬木魯克人做不到,朕就會讓阿八哈和忙哥帖木耳去做!相信,他們一定會讓朕滿意的!”
劉孝元躬身一禮:“臣遵旨!”
忽必烈揮了揮手,打發劉孝元離開大殿。自己則拿起那本劉秉忠讓劉孝元捎來“劉批”《聖經》翻看了起來。看了一會兒,那張本來沒有一絲表情的大臉盤子上已經露出了驚喜,忍不住就叫起好來了。
上帝次子下凡來!這劉秉忠居然能想出這麽個高招,真是太高明了。如果自己上帝次子,那麽自己的兒子不就是上帝的孫子,自己的孫子不就是上帝的曾孫……
那些歐羅巴人還敢違抗有上帝血統的歐羅巴大汗?
……
“聖人,英王殿下奏章到了。”
陳德興此時還在北上的途中,習慣了飛剪式海船的陳大皇帝對於運河航行的速度實在有些不適應了。為了打發時間,這些日子他都在翻看古希臘逍遙派的秘籍——這些都是文天祥帶回來的,在來中國的路上,他和兩個意大利外交家一起,將大部分逍遙派的秘籍都翻譯成了中文,還是文言的,之乎者也一大堆!最可氣的是那些數學、天文學方麵的著作,翻譯的不知所雲,陳德興完全看不懂。
不過其中的一些東西,陳德興還是能看懂是什麽的。譬如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數學家希羅的講稿——希羅和古希臘逍遙派沒有多大關係,可是文天祥還是將其歸入了逍遙派弟子的名單當中。將一些從格蘭納達大學中得到的阿拉伯文的希羅講稿抄件翻譯成了漢語。文天祥當然不會阿拉伯語,但是喬凡尼.多利亞的阿拉伯語很好,於是就由他將希羅的講稿翻譯成拉丁文,再由文天祥翻譯成漢語。
而在這些希羅的文言文講稿中吸引注陳德興注意力的,則是一個小發明——汽轉球。因為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蒸汽機!蒸汽機這個東西,現在能造出來嗎?至少可以讓人研究了吧?
“聖人,英王殿下奏章到了。”楊婆兒的聲音再次響起,打斷了陳德興的思緒,“英王殿下的奏章上說,忽必烈派了劉秉忠出使想和大明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