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遊天池寺 活色生活 書包網

知天池寺已近十年矣!天池寺雖無“長安八大寺院”之有名,但也算是一古寺。夏日無事,與友人乘車前往。

興教寺、香積寺、華嚴寺均在長安平川大地之上而拔起。

天池寺卻坐落於二龍山上,有點坐山俯視長安之意。從太乙宮乘車約行30分鍾,一路彎曲不平,陡然而立,隻好徒步而行。

下車後,看不到寺一點影子,隻能慢慢跋涉,多虧夏收的樸素農人指點,野草伴行,長歌而吟,沿著“慢上”的黃土小徑,汗流浹背,約行40分鍾終於到達仰慕已久的天池寺。

適逢夏收,寺中正在輾場收小麥。天池寺地理位置的確好,東與嘉午台而遙望,西與翠華山玉案峰為臨,雄視天下;自居山顛,二龍塔居姣峪口二龍山之尾,天池寺居二龍山之首,首尾相望,遙相呼應,天然造化,不同一般。若玉案峰行雲而起,從天池寺遠觀,不乏勝景。

進天池寺,平地寬闊,視野寬廣,四周一覽無餘,天池寺傲視雄起之勢陡然而生。宋代曇遠禪師舍利塔巍峨高大,六麵七級,高約13米,上置1米高的鐵鑄尖項,每麵皆有拱形佛龕,內置佛像,並存清代所建大雄寶殿,兩邊新修的鍾、鼓樓站立,嚴肅整齊。相傳,尉遲敬德的飲馬槽在這裏,我見到這塊舍利塔下的石槽,可惜年代久遠,斜倒一旁,如若不知,和普通石槽一樣。倒是舍利塔後有一間房大小的水塘,讓我稱奇,水呈翠綠,紅魚遊泳,據說常年不幹,頗為神奇。

天池寺為隋寺,二龍塔為唐塔。相傳,唐時,印度無愧(懷)尊者從西藏騰雲而來,坐在二龍山一棵古柏之下敲木魚,木魚之聲驚動了唐王李世民,即率眾丞上下尋找,李世民與尊者對話,尊者日:“無立足之地,乃敲木魚。”李世民日:

“賜予天池寺,並賜一足之地可否?”尊者笑而不語,將足下一氈隨手一扔,乃鋪平方圓40裏。所以,天池寺範圍即為方圓40裏。據口碑相傳,天池寺在明朝時曾存有上寺和下寺兩院,據傳房屋有120餘間,沿山五裏全金碧輝煌,下寺有大蓮花寺,池中建藏經閣,上下二寺之間的盤道為石板鋪路,曾為長安清寺之首。天池寺曾改名普光寺,曆經滄桑,現隻剩大雄寶殿。

當地人有:修好了天池寺,吃倒了翠華山之故事傳說,甚至為此驕傲!傳說隋朝修建天池寺時,用工千餘,夥房做飯者為一老太,老太滿頭白發,精神抖擻,舉止怪異。老太做飯不用米,將泥沙放進石鍋中一搗,泥沙就變成了米,老人如此做飯,泥沙來自翠華山西峰腳下。天長日久,天池寺修建完工時,終將翠華山西峰下的泥沙吃去大半,造成了翠華山山崩。又傳老人做飯很奇特,此鍋隻漏沙,不漏米和水,而漏下來的細沙剛好用於建房所需;同時,老人一鍋飯百人可食,千人可食,萬人可食,食之無窮盡,每每吃到最後一個人,無人再用,飯就自去,而鍋底幹淨如洗。天池寺修建完工之日,眾目睽睽之下,老太不翼而飛,此時,眾人恍然大悟,其實做飯者為觀音菩薩的化身。故事歸故事,傳說歸傳說,但這口大鍋據說有一間房大,十幾人可在裏麵洗澡,“文革”中去向不明,倒看到一口小鍋,至今依然存在,鍋厚2厘米,鍋底有一雞蛋大的圓洞。殿中還存有一個木風箱,長約2米,這些實物赫然於眼前,現實與傳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讓人有點迷茫了。

現在寺中自耕土地,由丘尼釋淨德、釋隆安師傅主持,雖想方設法修葺,但破損嚴重。據傳,寺中金忤杖現在存於興教寺。二龍塔下被人基本掏空,據說有一金扁擔,具體事情不知。

夏日坐於天池寺,涼風習習,樹木遮陰,滿眼青翠,賞心悅目,為一修行養性之妙地。現政府已撥20萬元對二龍塔進行保護性維修,而天池寺也急需各方之助。天池寺與翠華山的天池是否有關係,從名字上隻是妄斷,具體有待曆史澄清。

下山離開天池寺,回首之際,驀然看到大雄寶殿有一對聯日:“佛慈通靈植福自然得福;清垂甘露養德必定增德。”,頗有玩味,與眾人共勉。滄海桑田,一代名寺天池寺又稱普光寺,現已破爛不堪,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