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一杆好槍
女師爺的預言不幸而言中了,當劉坤一看著潘風送來的求戰書,不由的苦笑起來,聽說這個道員是曾國荃一手提拔上來的,其他的本事沒有,就是會魚肉鄉裏,在九江府是巧設名目,為自己聚財,這樣的人連刀都沒拿過,現在竟然還向自己要求上戰場去打法國人,真是可笑之極。洋人要真那麽容易打的話,西太後也不會聞洋色變。
不過劉坤一卻不得不讚賞這小子的眼光獨到,這封戰書確實是甚合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說,潘風這小子在揣摩上意這方麵確實是有獨到之處,難怪曾老九那樣的提拔這個年輕人。
在總督府裏的議事廳裏,劉坤一把潘風的求戰書一把拍在桌上說道:“你們看,一個小小的文職道員都能有如此的豪情和勇氣,可是我們的一些位居重位的大臣卻還是貪生怕死,沒有與洋夷決一死戰的勇氣。”
在座的各級將領和官員都不知道怎麽一回事,經過師爺的解釋,大家都對這位年輕的道員表示欽佩。不過也隻是嘴上表示而已,到底是不是真的欽佩就隻有他們自己心中知曉了。
劉坤一笑著繼續說道:“既然這位年輕人這麽急於忠心報國,為朝廷分憂,本官自當成全於他,這樣吧,劉將軍,從你軍中撥出一標人馬劃給九江道員潘風,讓他領著這標人前去張總督那去報到。讓張總督安排他上前線吧。你要給我一標精銳的,能打的隊伍,我即刻修書給張總督。”
那位姓劉的軍官應了一聲。劉坤一這麽做是非常有深意的,作為主戰派的一位官員,劉坤一不隻一次地表示了自己要同洋人決戰到底的決心,而且多次寫信給兩廣總督張之洞表示願意出錢出人以助一臂之力,何況他與張之洞本身就是好友,在官場上互為聲援。如果隻是光打雷不下雨,隻在那裏光喊而沒見動靜卻怎麽也說不過去。
但是真的要派兵去廣西,卻也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朝廷沒有令諭,再加上掌握實權的是和劉坤一根本就合不來的李鴻章他們,盡管以劉坤一身居兩江總督之重位,卻也不敢輕舉妄動,免得被人抓了小辮子。
而潘風的這封求戰書對於劉大總督來說真是來的太及時了。可謂雪中送炭,劉坤一正好就湯下麵,如果真的有個什麽事端的話,潘風的求戰書自然就是擋箭牌了,如果有什麽功勞的話,難道少得了他這個兩江總督嗎?這事可謂兩全其美之策,隻是苦了潘風真的被人當作一杆好槍了。
等到潘風知道這件事以後,由童慶明守備率領的一標人馬合計一千三百人已經開到了九江。給潘風與家人道別的時間隻有幾天了,而且根本就沒給潘風後悔的機會。
林芸和杜靜知道了這件事後,氣得直罵潘風沒事找事,可是事情已至此,氣也沒什麽用,隻好叮囑他千萬要小心。杜靜說什麽都要跟潘風去廣西區,說是要貼身保護潘風的安全,潘風好說歹說才讓她答應留在家裏。潘風說了有嶽天凡和杜衝兩人隨行保護安全應該絕無問題。而且杜衝在杜靜麵前下了保證,絕對不會讓姐夫大人受到半點傷害的。
臨別的一夜,林芸和杜靜竟然同時與潘風一起來個大被同眠,一龍雙鳳自是使出全身的精力來取悅對方,直鬧得四更天,潘風才沉沉睡去。
直睡到日上三竿,潘風才被等得不耐煩的童守備派人給叫醒了。童守備是一個典型的軍人,性格豪爽,他帶的兵可都是能打仗的兵,可同時也是能惹事的兵。潘風帶著趕到軍隊駐紮的地方,所有的官兵都已經準備好了,等潘風一到就立馬開路,直赴廣西。
清朝軍隊和法軍已經在陸地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戰鬥。清國朝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起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就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潘風他們是在路上知道這個上諭的,於是他們隻有更加快速的行軍,在路上,他們知道了法國軍隊已經攻克了越南涼山,兩廣總督張之洞已經移至南寧親自督戰前線。
終於到了南寧,潘風和童守備第一件事就是去參見張總督,張之洞可是個清朝的一代名臣哦,潘風的心裏還真有點緊張。
張之洞是個清瘦的老人,雙目炯炯有神,當他得知潘風他們來到後,顯得很是熱情:“你就是九江道員潘風吧,嗬嗬,年輕人誌向遠大,勇氣可嘉啊,劉大人在信中狠狠地誇獎了你一番,我本來是要留你好好詳談詳談一番,可是現在軍情緊急,法軍前幾天已經攻克了鎮南關,但是因為他們兵力不足,補給困難,所以焚關而去,現在駐紮在涼山,文淵一帶,隨時都有可能再次進犯鎮南關,如果鎮南關一破,國門就被打開了,現在我不留兩位,隻能擺好慶功酒等著你們回來再喝,你們現在就上路吧,務必盡早趕到鎮南關,將法國人拒之於國門之外,兩位,就拜托你們了,我會盡快派軍馳援的。”
雖然隻有一千多一點人,可是鎮南關的形勢確實是非常的緊急,而現在張之洞手上能派出去軍隊的都派出去了,這個時候有總勝於無啊,無奈之下,張之洞就讓潘風這標人馬做了鎮守國門的先行軍。
知道形勢危急,潘風在路上也不敢耽擱,路上雖然收編了很多從前線退下來的士兵,可是潘風盡量不耽誤行軍的速度。幾天後,潘風和他的軍隊就已經站在被燒毀的鎮南關上。
終於在法軍之前趕到了鎮南關,不過。鎮南關已經被燒毀了,再也無險可守了。一定要搶在法軍來到之前構築好防禦工事,要不,就這麽好裝備精良的法軍打對攻,那還不是和送死沒兩樣。
按照曆史的介紹,鎮南關戰役是以中國軍隊取得勝利而告終的,不過,當時是1084年,當時率領清軍的可是老將馮子材啊,不知道這年代變了,清軍將領也變了,結果會不會也要產生變化呢,潘風心裏實在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