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楊洋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本土現在經濟處在上升期,還能夠按照董書恒製定的分工模式與大華夏圈其他國家發展正常的關係。
但是時間長了,隨著本土工業的膨脹,內部消耗不掉那麽多的商品了。
他們也會跟英國一樣向外傾銷自己的商品。
那麽到時候大華夏圈的其他小國就要成為本土商品的傾銷地。
這對當地的經濟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交易是一種相對的活動。其進行過程中的自由、平等非常的重要。
“楊先生,您是當世的大儒,能夠來我們獅城遊學訪問,是獅城所有海外華人的榮幸。”林家主平時也是一個好學問的人。
此時作為主人,自然一番恭維。
楊洋這個人長著國字臉,不像大部分人已經剪了短發,他卻是束發高冠,
不苟言笑的說話方式,讓他顯得極為方正。
“林老先生過獎了,你們身為海外華人為華族守土,開拓華人的生存空間,對整個華族那是有著巨大曆史貢獻的,這才是最令人欽佩的。”
“楊某隻是一屆書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救國。隻是喜歡鑽象牙塔,研究研究學問,當不起林老先生的誇讚。”楊洋在人前非常謙遜。
不過他可不是一個低調的人。
一群人聊了一會兒,楊洋就開始推銷起自己的理論來。
“林先生,大家想必也知道我們的大總統,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擴大華族的生存空間。他開創了一個龐大的本土,又幫助華人在海外建立國家。”
“諸位,大華夏圈是什麽?那是一華諸夏,一華就是指我們有共同的文化,諸夏就是大家因為地域的原因分為一個個邦國。這就像當年的周天子分封諸國。”
“但是現在少了一環,大總統覺得隻要本土強大就能領導諸夏,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忽略了人都是有感情的。本土的後繼者未必有總統這樣博大的胸懷。”
見到這個楊洋說到了正點上,林先生趕緊附和:“楊先生說的對,大總統是胸懷天下華人的,這一點我們都是信服的,是他讓海外的華人也做了主人。”
“但是楊先生,這大總統是不願意坐上那大位的,您也是知道的,這種大事兒,我們說說倒也沒什麽,現在的複興軍不因言治罪。隻是這件事情,怕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啊。”
楊洋見林老先生代表眾人問出了問題的關鍵,趕緊說道:“大總統是不願意在本土坐上那把交椅,那是因為他不想走曆朝曆代,各個王朝的老路。但是以他的功績卻可以整個大華夏圈的共主,這樣就不會影響到本土了,本土該是什麽製度,還是什麽製度。”
“楊先生,這是您的意思,還是大總統的意思?”此時獅城的統治吳鑫問道,他代表了獅城華人的官方。
“這自然是我的意思,有很多人說我是在幫大總統做事,我必須要澄清一下,我是從來沒見過總統的,這個事情可不能冒充,那可是要擔罪責的。”
“好,楊先生光明磊落,令人佩服。但是楊先生您這麽做的目的又是什麽呢?”
“吳先生,楊某隻是一屆書生,但是書生都有自己的執著。楊某的執著就是讓這難得的盛世延續下去,而不是曇花一現。”
“吳先生學的新學,自然知道這西方的亞曆山大大帝,其年紀輕輕,依靠自己個人卓越的統兵能力打下一個橫貫東西的龐大帝國。但是呢,天妒英才,其英年早逝,整個大帝國瞬間就分崩離析。要是這個亞曆山大大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製度,將整個勢力給整合了,那麽這個龐大的帝國說不定還能延續下去。”
“楊先生的意思是現在的複興軍創立的製度還不完善。”吳鑫問道。
楊洋見所有人都看向自己,而且這個話題已經被打開,索性直接了當地說道:“諸位,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咱們的這位大總統是有些憊懶的。我這幾年研究了大總統的一些做法,發現他是隨時準備撂挑子不幹的。”
“不像曆史上的那些英雄人物,有濃厚的權利欲望,咱們的這位總統顯得有些清心寡欲,這些年他一直在給自己卸掉一些權力。而且你們這個身份應該也知道總統在加華培植勢力。”
加華那麽大一塊地方,大家自然都是知道的,很多家族跟那裏還有商業上的聯係。
林、吳兩家都有自己的公司和商隊,自然對那裏比較了解。
但是他們都隻是以為那裏隻是一個移民目的地。至於複興軍在那裏的勢力,他們也是知道的,要不然那裏也不會加入到大華夏商貿圈中來啊。
“莫非,總統在那裏還真有什麽布局不成?”林老先生問道。
“這是當然,知道這事情的人,現在並不少,總統在那裏安插了大量的親信,很顯然是要將那裏作為自己的一個退路。”
“你們想啊,以總統的威望,他又不登大位,那麽今後不管是實行禪讓,還是西人的那種選舉,又或者是搞個什麽黨派,那些繼任者,有幾個能夠容得下他?”楊洋故意壓低了聲音說道。
眾人聽到楊洋說到這樣一個敏感的問題,心頭都是一驚,沒人接這個話。
楊洋見沒人說話,繼續說道:“總統早就想好了,這個大華夏圈或者是複興軍的內部早晚要出現問題,到時候他是可以脫身而出。”
“但是,大家有沒有享想過我們,我們本土的人是不是還要承受亂局,還有你們這些藩屬國,到時候本土要是有什麽問題,你們能夠逃的掉嗎?”
“楊先生,這個不會吧,現在本土那麽強大。怎麽會有問題,現在就是那些歐羅巴國家聯合起來也不是本土的對手吧。”一旁的吳老先生此時插嘴說道。
“吳老,這有時候,危險並不是來自外部,就像總統自己所說的,現在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總統在國內行的那套製度也是前無古人。你們應該知道,本土最近出台了一部教育法案,所有的孩子都要去接受教育。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
這個強製教育法案,在做的都是知道的,畢竟本土的報紙也會傳播到這裏。
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深究這個問題,隻是覺得複興軍很有魄力,能夠讓給所有人都讀書。
也有人覺得這是天方夜譚,對此嗤之以鼻。
還有人覺得複興軍好大喜功,一上來就說要所有人都能吃飽飯,緊接著又是讓所有人都能夠讀上書。
這種一刀切的做派不是好大喜功又是什麽?
“這讓所有人都讀上書,那是好事情啊,怎麽會出什麽問題呢?”吳家主接著問道。
“諸位,試問,這世上最難管的是什麽人?”
“不是商人,不是農民,而是那些讀書人,都說讀書明理,實際上就是說讀書人都有自己的主見,不會盲從別人的話去做。你們想想要是所有的人都是讀書人,都要站出來跟官府講道理,那麽這個官府還如何管理百姓?”
“說難聽點,咱們過去幾千年,官員管民,都叫做牧守一方,也就是說管理一個地方跟放牧有一樣。現在羊跟牧羊人一樣都有了思想,那麽原本牧羊的那一套方法就不合適了。”
“再過上二十年,這些全部都有文化的百姓該怎麽管,我想總統他自己都沒有想好,所以總統給自己留了後路。他是想把這個問題留給這些會讀書的百姓自己去解決。”楊洋的這個道理說的深入淺出,在坐的各位都是華人的精英,自然都能夠聽懂楊洋話中的意思。
他們幾大家族控製了獅城以及周邊的海島,處在了商貿的重要位置,未來是有可能成為那種流傳千年的大家族的。
這樣的大家族自然是要做一個長遠的規劃的。
“楊先生的意思是什麽?我們全都將家族的資產向加華地區轉移?”
“當然不是,諸位難道還不明白嗎?諸位已經跟這裏綁定了,離開這裏,諸位覺得自己還能保持自己家族的地位嗎?”楊洋直接打消了諸位消極的念頭。
“楊先生,您說該怎麽辦呢?”
這個楊洋神神秘秘說了半天,其實就是要推銷自己的結論。
這個時候,有人問出來了,楊洋當然不再藏著掖著。
“諸位,咱們啊,可不能將這位總統給放跑了。咱們這位總統年紀輕輕就開始給自己安排後路了,就想著要躺平、擺爛,這怎麽行?我們的這個大華夏圈就缺一個共主。”
“但是咱們這位總統可是扭捏的很,我的意思大家幹脆在藩屬國大會上來一個黃袍加身,讓他就任大華夏圈的共主,哪怕是象征性的,也能夠將大家扭緊在一起。自古以來,天子之位有德者居之,咱們這位總統這麽大的功績,為華族開拓了那麽大的生存空間,完全當得上這個‘德’字。”
“好,楊先生的這個提議好,我們獅城支持。隻是這個黃袍加身之後呢。總統畢竟還是總統,他這個帝王又有什麽權力,或者說是怎麽履職呢?”作為執政官,吳鑫帶頭提在做的家族代表表態道。
“楊某自然有自己的計劃,大家想想,為什麽總統要設置一個藩屬國大會。難道就是每年讓大家聚聚聯絡感情嗎?”
“諸位,不知道了不了解西方人的議會。普魯士人統一北方各邦之前,就存在一個德意誌邦聯議會。底下的邦聯都是獨立的國家,這個議會由各個國家派代表組成,並且擁有一定的權力。”
吳鑫對西方的政治最是了解,很快就聽出了楊洋話中的意思。
楊洋是要董書恒成為這個大華夏圈邦聯體名義上的君王,利用他的影響力將整個大華夏圈給聯合到一起。
讓他個人成為整個大華夏圈聯係的紐帶。
這樣並不影響他繼續做本土的總統。
而且即使董書恒以後不做本土的總統了,那麽他還是整個大華夏圈的共主。
雖然這種邦聯體的共主在法理上並不具備什麽實權。
但是這要看誰去做了,要是董書恒去做這個共主,那麽他就能夠發揮出作用來。因為董書恒的威望在這裏,他指出了某一個方向,誰又能夠出來唱反調呢,那樣就是惹起眾怒的行為。
“楊先生,這個藩屬國代表組成的會議,現在也就是一個談心會,您的意思是說他還能去改造?”吳鑫問道。
“正是這樣,隻要總統願意,他就能夠成立大華夏圈邦聯體議會,每一個邦聯體的主體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人口以及整體情況,在這個議會中擁有一定的席位。以後邦聯體國家的加入或者是退出都要捅過這個會議,這個會議還可以決定邦聯體內部國家之間的條約、公法等。這樣它就被賦予了權力,而且以後還可以繼續完善,那麽本土就也隻是大華夏圈的一個個體,今後要是情況有變也不能去隨便欺負周邊的藩屬國。”
“因為那個時候藩屬國還有一個邦聯體議會和共主可以依靠。”
楊洋的話正和這些藩屬國的心意。
大家都擔心自己今後會被以大欺小。
這些小國大部分都是家族式統治,要是今後本土要求他們全部還政於民呢,要是宗主國看中了哪塊地方,要將這塊地方給強行收回來呢?
所以為了以後的長遠打算,大家還不如將那個姓董的給推到最頂上去。
反正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啊。
楊洋這是要董書恒做那個頂天的高個子呢。
這對於董書恒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他並不那種大公無私的人,他隻是希望他的家族能夠成為那種隱藏在背後,做能夠影響操控世界大勢的隱形大家族。
但是他並不想做那個明麵上共主。
明麵上的共主在今後都會成為任由別人擺弄的吉祥物。
什麽東西都要被別人擺在明麵上。
實際上是一群可憐蟲。
楊洋這個人,董書恒早就注意到了,畢竟大部分的主流報刊都控製在魏玉珍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