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北澳的這場規模不大的伏擊戰之前。

紐西蘭的周邊海域以及陸地之上早就已經打的不可開交了。

杜德生的艦隊在庫克群島發現了兩艘英國人的風帆巡洋艦,並且將其擊沉。

艦隊中帶著高速護衛艦,隻要南洋水師找到敵人基本上就不會放跑對方。

後來又在皮特凱恩群島發現了一艘英軍的護衛艦。

接下來他們就轉向紐西蘭方向。

遠航對於南洋水師也是一種挑戰。要不是運輸艦上帶著足夠的煤炭,幾艘江河級護衛艦早就要趴窩了。

就這樣,這幾艘護衛艦回去之後也是鐵定要回到船廠來大保養。

可是在紐西蘭這裏他們並沒有找到英國人剩餘的艦船。

杜德生采取了參謀的建議,對紐西蘭的海岸進行了襲擾。

他的艦隊沒有多少陸戰隊,沒有辦法大規模登陸作戰。

不過艦隊每艘船上配備的陸戰隊加起來也有千把人。

再加上一些水兵也可以組織起來,弄個兩千人還是可以的。

惠靈頓這樣的大城,杜德生隻能用炮火騷擾一下。但是島上還有一些沿海的小鎮。

這些小鎮或者是小漁村,人口隻有幾百到上千,全都是艦隊可以輕易拿下的對象。

果不其然,在受到襲擊以後島上的官員偷偷派出了快船向新南威爾士趕去。

這正是南洋水師想要的。

這樣南洋水師就不需要再千裏迢迢地趕到新南威爾士去尋找英國人剩餘的艦船。

杜德生帶著艦隊離開了北島,在南島的北部找到了一個海灣修整。

這一等就是一個月的時間。

偶爾能夠看到北島的小船過來監視探查情況。

杜德生都讓艦隊不予理會。

他自己還抽出空閑讓艦隊的人輪流上岸修整,他自己還帶著戰士們上岸去打獵。

這島上的風光壯烈秀美,讓杜德生萌生出了在這裏建一棟房子過退休生活的想法。

英國人主要聚居在北島。杜德生之前的襲擊,讓周圍散居的人都聚集到了惠靈頓。

這些人加上一些土著總人數有十幾萬人了。

光靠南洋水師顯然是拿不下來的。

英國人以為自己的敵人就是這支複興軍的艦隊。

殊不知,真正的危險正在慢慢向他們靠近。

南大洋上,一支東華有史以來最大的遠征船隊正頂著淩冽的西風帶向紐西蘭島前進。

此時正值南半球的冬季。甲板上幾乎看不到什麽人。

濕冷的海風橫掃甲板,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幾乎沒人能夠呆在甲板上。

年輕的馬拉多正在船艙中跟夥伴們打撲克牌。

這是他們少有的娛樂方式。

大家都是響應東華女王的號召去紐西蘭征戰的。

這當然隻是明麵上的口號。實際上大家都是為了那戰後能夠分到的十五公頃土地。

聽說那紐西蘭環境秀美,宜耕宜牧,是可以堪比潘帕斯草原的地方。

馬拉多家中有五個兄弟,其中有一人在之前跟東華的戰爭中死掉了。

為此,馬拉多將東華給恨上了。

不過很快廷根聯邦投降了,還加盟了東華帝國。

帝國女王下令,在之前的那場戰爭中死去的人,無論屬於哪一方。

當初的征募者都要給予撫恤。

馬拉多的家中這才獲得了一筆錢。

全家人都對女王感恩戴德。年輕的馬拉多總感覺怪怪的。

這次珠穆女王在帝國的所有領地招募誌願兵出征英國人的紐西蘭。

這可是跟大英帝國戰鬥啊。要是以往,廷根聯邦這些小國是絕對不敢的。

但是自從英國人的加勒比艦隊在麥哲倫海峽全軍覆滅之後,南阿米利亞的這些國家也不是那麽害怕大英帝國了。

馬拉多不管別人是怎麽想的,他就是衝著那十五公頃的土地去的。

女王他隻是在出征之前才遠遠見過。確實高貴而美麗。

但是沒有十五公頃土地誘人。

他們一家就隻有幾畝地,母親種植一點土豆自己家中留著吃。

父親和兄弟幾個都幫牧場主放牧。

在廷根聯邦,幾乎所有的土地都屬於那些大牧場主。很多地方明明都是荒地,也不允許窮人拿來種一顆土豆。

在廣袤的潘帕斯大草原上很多窮人連修建一塊墓地的土地都沒有。

馬拉多是被父母送去參加誌願軍的。也許在他們看來用一個兒子換來十五公頃的土地非常劃算。到時候全家人都可以搬遷過去。

坐在馬拉多邊上的一個皮膚黝黑的小夥子名叫羅那多。他是一個拉丁和黑人的混血兒,他的母親是一個奴隸。可能是他的父親覺得將這樣一個兒子送上戰場很劃算。

最好是他戰死了,那麽他的命換回來的十五公頃土地就是家人的了。

“馬拉多,你準備怎麽處理這十五公頃土地?”羅那多問道。

馬拉多是少數幾個不歧視他的拉丁人。其他人都因為他膚色而排斥他。

“當然要將其開辟成農場。拿出五公頃土地用來種土豆和玉米,還要中麥子的,這樣家裏就能吃上麵包了。剩下的十公頃用來放牧,養殖綿羊,每年春天的時候剪羊毛,賣給那些商人,然後換回銀幣,那些銀幣我要裝在精美的橡木箱子裏,藏在我的床底下。”馬拉多滿懷期望地說道。

“那你準備怎麽辦?”馬拉多反問道。

羅那多的黑臉上滿是憧憬地道:“我要將我的母親接過來,再給她買幾個侍女,讓她過上貴婦人一般的生活。”

……

“哈哈哈,兩個異想天開的小子!”

周圍的人爆發出了一陣笑聲。都被這兩個毛都沒長齊的年輕人給逗樂了。

到底是年輕人,不知道官府是最不可信的。

說是每人十五公頃的土地,但是可沒有說是什麽樣的土地。

這十五公頃有可能是高山,有可能是草甸,有可能是林地。

上好的,已經開墾成熟的耕地基本上是不可能拿出來分的。

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要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活下去。

他們都知道英國人打起仗來是很彪悍的。尤其是這些殖民地的移民。

他們在當地鎮壓土著,手上早已經都沾滿了鮮血。

船隻在海上行駛了一個多月,終於是來到了紐西蘭島。

此時,杜德生已經消滅了英國人從新南威爾士趕回來的艦隊。

這是英國人進入太平洋的最後五艘戰艦。

他們得到了紐西蘭的求救之後,毅然決然地趕了過來。

也許是大英艦隊心中的驕傲讓他們不願意退縮。

海戰就在庫克海峽打響。

事實上,杜德生就一直在等著英國人的艦隊過來。

他這一招叫攻敵之必救。

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要想追擊到敵人的艦隊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此時可沒有衛星,也沒有雷達。

南洋水師從夏威夷出發,輾轉了近萬海裏才抓到三四艘敵人的戰艦。

再這樣下去,敵人沒有找到,他自己的艦隊就要堅持不住了。

所以他才賴在紐西蘭這裏不走。

因為英國人是不可能放棄這裏的。

果不其然,英國人的艦隊來了。

海戰的過程泛善可陳,英國確實表現出了他們老牌海軍的勇氣。但是雙方之間畢竟力量懸殊較大。

英軍的失敗早已是注定的。

這次英國人幾乎將自己在大西洋上的風帆戰艦都派過來了。

可以說他們是英國人最後的風帆艦隊。

戰艦雖是老舊戰艦,但是上麵的軍官卻都是經驗豐富的海軍軍官。

加上之前麥哲倫海戰、星加坡之戰被圍在港口俘虜的戰艦,還有後來錫蘭海戰。

英國人損失了大量有經驗的海員和軍官。

整個大英艦隊的整體素質都降低了一大截。

在杜德生剿滅了英國人的艦隊之後東華海軍也趕到到了。

因為英國人都聚集在了惠靈頓。

東華艦隊讓誌願軍在惠靈頓北邊的懷卡奈小鎮登陸。

這裏在之前就已經被南洋水師襲擊過,早已經人去鎮空。

東華這次派來的軍隊成分複雜,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有將一萬名華人、扶桑人,有兩萬左右拉丁人,還有兩萬多殷地安人。

總人數達到了五萬人。這比當初預想的要多一些。

因為大家對這裏的土地都太感興趣了。

以至於後來有很多人將這場戰爭稱為“十五公頃之戰”。

廢棄的懷卡奈小鎮,多是一些帶著尖頂的木製小屋。

小鎮的中心是一座被炮彈削去半邊屋頂的教堂。

海岸邊是金黃色的沙灘,有粗壯原木做成的簡易碼頭,這是鎮上的居民出海打魚所使用的。

龐大的東華艦隊正在將船上的東西一點點卸載下來。

領軍的軍官準備將這裏作為臨時的指揮部。

馬拉多和羅那多跟著眾人從船舷爬到小艇上,然後劃到岸邊,直接從沙灘上登陸。

簡易碼頭那裏已經被貨船所占據。

他們倆被編入了一個拉丁人連隊。

這支遠征軍完全就是一支雜牌軍。

他們的訓練有限,甚至是不同的人種之間都沒辦正常的交流。

連長是一名拉丁人,但是還有一名副連長是一個會拉丁語的華人。

像這樣由一個種族組成的連隊是基本的作戰單元。

每一個團都由來自不同種族的連隊組成。

兩個年輕人登陸之後,還沒有閑工夫留給他們休息。

他們被按照聯隊分配了不同的任務。

小鎮上的房子不多,大都要作為存放物資的倉庫。

隊伍裏有一個團的東華正規軍,此時正是這支軍隊擔任小鎮的警戒任務。

那些登岸的誌願軍更像是過來幹活的民夫。

羅那多和馬拉多兩人拉著一根長鋸,正在對著一棵大樹做抽拉運動。

兩個年輕人都很疲憊,乘了那麽久的船,他們已經被折磨得精疲力盡了。

“馬拉多,我們是來打仗的嗎?我怎麽感覺我們是在做勞工啊?”羅那多一邊有氣無力地拉動著長鋸一邊抱怨道。

“要我看,鋸木頭總比去打仗要好啊,至少不會把自己的性命丟掉。”馬拉多安慰道。

“長官不是說了嗎,晚上要想住在溫暖的營房中就要自己動手,反正我是一分鍾也不想呆在船上了。”馬拉多繼續說道。

……

兩人聊著天,手上的動作沒有停,似乎這樣能夠緩解他們身上的疲勞。

偷懶,他們是不敢偷懶的。

不遠處的一名拉丁人軍官的手中一直拿著一根馬鞭,那是為他們準備的。

這年頭管理誌願軍,基本上都是靠鞭子抽打。

這麽多人在鎮子裏以及周邊的區域幹活,看起來黑呀呀的一片。

有的人在伐木頭作為建築材料。有的人在挖營房的地基。

此時北半球是炎熱的夏季,而紐西蘭這裏的氣溫隻有十度左右,夜晚的時候更是接近零度。

所以他們選擇建造那種半地下結構的營房,這樣能夠節約木材,還更加的保暖。

五六萬人分工協作之下,圍繞著小鎮的營地終於在天黑之前建好了。

當天晚上,羅那多和馬拉多剛剛躺下睡覺。

踏實的地鋪讓人躺在上麵很舒服,雖然條件依然簡陋,但是要比船上搖搖晃晃的吊床好上千百倍。

兩人很快就進入了夢香。

一陣“砰砰砰”的交火聲在小鎮的東南麵響起。

軍官吹響了哨子,兩人頭昏腦脹地又起來穿衣服。

好在沒有讓他們衝到交火的地方去支援。

要不然這些做了那麽久的船,又勞動了一天的誌願軍估計連槍都拿不穩。

鎮子外麵負責夜晚守衛任務的東華正規軍提前一步發現了敵人。

這些紐西蘭的英國民兵似乎也不是很擅長夜襲。

很快東華軍就將他們擊退。

鎮子裏的人繼續休息。

接下來的幾天,馬拉多他們一直在休息調整。

指揮官似乎也感受到了戰士們連日海上航行的疲憊。

這個時候去隊英軍進行進攻顯然是不明智的。

但是進攻總要進行的。

終於,一個星期後馬拉多和同伴們踏上了進攻惠靈頓的征程。

英國人組織的兵力有將近十萬人,幾乎整個紐西蘭殖民地全民皆兵。

他們在道路上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阻擊東華軍。

這支東華軍前進的每一公裏幾乎都要爆發戰鬥。

馬拉多初次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他知道自己那個戰死的哥哥在戰死的時候是什麽樣子了。

看到那些中槍的戰友,他知道了,原來人被步槍擊中之後是那麽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