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書恒巴不得美利堅北方工業州的經濟狀況越惡劣越好。

因為經濟上的問題有時候恰恰是戰爭的催化劑。

每當人們找不到方法解決經濟上的問題時。就會將這問題訴諸於武力——這種最為原始的解決問題方式。

看看幾次世界級的大戰就再清楚不過了。經濟危機是這些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在經濟危機爆發的初期人們還會尋找經濟上的辦法去解決問題。

但是後來他們發現僅僅依靠簡單的經濟措施是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

在資本主導的情況下,誘發危機爆發的根源還是在於資本的貪婪。

資本就像是貪婪的饕餮一般,不斷地依靠本能去吞噬一切,壯大自己。

依靠經濟手段隻能是給資本尋找新的吞噬目標。隻要不動資本本身,那麽危機就不會解除。

工業資本的壯大需要生產商品並且銷售出去。

當商品銷售不出去的時候,資本的擴張就要受到阻礙,這個時候危機就會產生。

而當前的很多國家在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的時候。

就會將問題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市場太少。

於是因為要爭奪市場,戰爭就爆發了。

此時在堪薩斯的戰爭歸根結底也是這樣的原因。

北方的工業資本需要市場。而南方的莊園資本擁有市場,卻需要更多的生產資料,也就是土地。

奴隸也是他們的生產資料之一。

現在北方人要與他們的爭奪土地,同時讓他們放棄自己的奴隸,這不就是剝奪他們的生產資料嗎?

所謂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是不共戴天之仇啊!

這樣的矛盾可不就是隻有的戰爭才能夠解決嗎?

隻要這個世界上還有資本的存在,那麽這樣的紛亂就會不斷地發生。

資本要成長,催化人們的需求,不斷地地將各種地球上的資源轉化為商品。

讓人們去消費,從而使得自身不斷地壯大。

在這個過程中看似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方便。

但是呢,這些都是以損害地球的環境作為前提的。

同時人們也陷入了資本鉤織的生活中,看似是享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方便。

但是實際上自身也變成了資本鉤織出來的生活的一環。

人們表麵上物質生活變得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被不斷束縛住。

就像是現在美利堅北方的資本希望土地控製在自由民的手中,這些人能夠購買他們生產的商品。

他們希望解放黑奴,是希望黑奴成為他們工業生產的工人。

是那種最為廉價的工人,降低生產的成本也是他們而追求之一。

而南方的莊園資本,則通過向歐洲輸出原材料,進口工業品,形成了一個穩定而有收益的市場聯合體。

通過向歐洲輸送原材料,他們能夠分到歐洲資本的蛋糕。

而與北方工業資本的合作並不能給他們帶來這樣的收益。

因為北方的工業資本沒有自己的市場,他們自身的收益都沒有辦法保證,如何還在能夠分給南方呢。

如果那些北方資本控製南方,肯定會拚命地壓榨南方。壓低原材料的供應價格,然後還要向南方傾銷工業品。

曆史上,在南北戰爭之後,林肯采用的辦法跟董書恒現在所用的差不多。

那就是將自己的蛋糕做大。

他們大力開發西部,投資了大量的基礎設施。

向西部大量的移民開墾。

這些開墾的移民需要的大量的生產資料,還有大量的基礎建設也需要大量的物資。

這就極大地促進了美利堅北部的工業發展。

加上那時候南方已經投降,南方的市場也被打開。

南方生產的原材料也能夠暢通無阻地輸送到北方去。

在海外他們逐步控製夏威夷,掌控太平洋航線,打開日本和大清的市場。

這些都成了南北戰爭之後北方經濟發展的助力。

複興軍的關外大開發就跟美利堅開發西部相類似。

與遠東以及南洋地區的移民不同。

對關外的開發規模更加的龐大。

當年,清軍入關之後,在關外設置盛京作為陪都,總管關外事務。

原本關外滿清大量的人口被遷移的關內來。

這些滿漢八旗被安置在京城以全國幾十個主要的城市。

清庭希望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這樣就讓關外一下子減少了大量的人口。

後來為了預防沙俄從北方帶來的威脅,才設置了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三大將軍府來管理關外的土地。

但是除了駐防的官兵,關外的人口並沒有多少。

滿清就在這個地方崛起,所以他們要預防再出現一個自己來。

於是,滿清封鎖了關城,不允許關內的漢人百姓遷移到關外去。

清軍入關之後,關外反倒是更加的荒涼了。

複興軍入駐新京之後,做出的第一件決策就是移民開發關外。

這當然有黃河決堤帶來的契機。

但是從政治上還是要徹底絕了滿清東山再起的心思。

那些原本生活在關內的滿人,雖然改了漢姓,他們生活在人群中,跟漢人無異。

董書恒也不打算為難普通的滿人。除了原本的王宮貴族被集中送去勞動改造,鍛煉了他們的生活技能之外。

其他的滿人現在都是複興軍治下普通的百姓。

但是,關外一天不開發就會我有人想著跑到關外去重振大清。

甚至市井中還有傳言說當年多爾袞入關之前,在關外存放了一大筆金銀珠寶。

萬一哪天滿清被漢人趕走,還能夠回到關外用這筆錢東山再起。

董書恒知道這是無稽之談。真的要是讓他們敗退到關外了,手頭上即使有金銀珠寶又有什麽用處。

貨幣是要流通才能夠的產生價值的。

沒有人、沒有物資,光有金銀珠寶又有什麽用處呢?

董書恒相信無論什麽時候,人才是最關鍵的。自己的土地自然要由自己人占領經營。

利用這次黃河改道,董書恒成功地動員了幾百萬山東百姓遷移。

為什麽是從山東遷移百姓到關外?

這個問題就像是曆史上闖關東的百姓大都是山東人一樣。

曆史上,清軍入關之後,尤其是康乾時期,北方保持了的幾十年的風調雨順。

尤其是在山東地區,更是年年豐收。

那時候的百姓就是那樣的樸素,能夠吃飽飯就要多生孩子。

這樣到了嘉慶年間僅山東一地的人口就已經達到了三千多萬。

以現在的農業生產效率,這麽多的人口自然是養不活的。

另外太平軍作亂對山東地區的波及並不深。

所以董書恒在控製山東之後就發現了這裏的人口數量真的很大。

之前董書恒吸收的移民大都是安徽、河南的流民。

山東過來的百姓並不多,這就讓山東依然是十分擁擠。

另外,山東地區與遼東地區隔海相望,相互之間也僅僅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峽而已。

曆史上,山東和遼東有時候還是放在一個行政區域之內的。

還有,山東的氣候雖然沒有關外那麽寒冷,但是也相差不遠。

因此,董書恒才決定從山東大規模移民關外。

經過了的一年多的努力,現在成功在關外紮下根來的百姓已經達到了五百多萬。

加上移民到遠東、月湖地區的人口。

這幾年時間,從山東移民出去的人口已經過了千萬。

但是這還沒有達到董書恒的目標。

關外的人口的吸納量還是很大的。

即使是不想過度地開發,保留大量處女地的情況下。

最少也要有兩三千萬的人口的才能夠讓關外有一個發展的基礎。

董書恒從海參崴出發轉為走陸路,在騎兵的護衛下一路向西,趕往吉林行省吉林府。

這座城市在原本吉林將軍府駐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原本就是一座府城,有一定城市的基礎,周圍的土地也都是極為肥沃的土地。

很多第一批的移民的土地就在這個地方安家。

按照每家百畝的標準。這些山東來的移民一到這裏就成了他們原本羨慕的小地主。

不過當他們看到了自己家的地,這些人又有些無奈。

因為分給他們的土地全都是生地。還好官府給了他們一年的口糧。

山東人都是能吃苦的,既然是自家的土地,那就要好好地整一整。

在這裏的每十五戶人家分成一個屯。掌控著周圍近兩千畝土地。

五個屯組成一個自然村,由官府派人管理。

十個村子組成一個小鎮,設置一個鎮公所。在鎮上還有一些公共設施。

吉林這裏的土地被一些低矮的山嶺切割開來,這樣分配剛好能夠填補這些山嶺之間的空缺。

官府分配的土地都是的靠近河流湖泊的,並不愁灌溉。

這也就是他們第一批移民,那些晚來的移民分到土地的位置就沒有那麽好了。

吉林府蛟河縣鬆江鎮位於鬆花江畔。

發源於長白山的鬆花江水流充沛,兩岸的土地肥沃。

鬆江鎮的西邊是老爺嶺,南邊就是鬆花江,蛟河自蛟河縣城由北向南匯入鬆花江。

這是一個標準的移民鎮,十村五十屯,一共七百五十戶農戶,口五千餘人。在鎮子上還生活一些從事商業和手工業的鎮民。

李岩鬆一家就就居住在永興村的石上屯。

今年是他們這個屯子,也是的整個鎮子第一次秋收。

來到這裏的第一年他們都沒有趕上春耕的時間。

李岩鬆有打獵的手藝,第一年來到這裏的時候,他就帶著屯子裏的人在分給他們土地上打獵補充了不好的物資。

後來村子裏將他發展成了民兵,任命他為屯長。

李岩鬆分到了一把燧發槍。

手中有槍,心中不慌。有了槍後,李岩鬆帶著屯子裏的青壯進了山中,帶回了大量的獵物。

皮毛送到鎮上能換到錢,肉食都進了屯民的腹中。

開墾的工作很繁重,光靠官府救濟的糧食,隻能勉強裹腹而已。

有了李岩鬆的帶頭,石上屯的移民生活的比周圍的屯子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