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南洋地區現在成了這樣一個形勢。

跟英國人的政策也有很大的關係。英國人的發展思路就是典型的海洋政策。

他們更加重視的是海權。

董書恒知道英國人雖然是世界霸主,但是在對外政策上總是反應比較遲鈍。

這與英國國內的政治體製有很大的關係。

英國人隻能算是一個海洋霸主,他們一直想將陸地霸主地位也搶過來。

所以他們一直壓製歐洲大陸上的陸軍強國。

這個世界上的陸地霸主隻能夠出現在亞歐大陸上。

就像後世毛熊和鷹醬就就是一個是海洋霸主,一個是陸地霸主。

毛熊的經濟已經都衰弱到了那樣的地步,還被鷹醬視作他們的頭號威脅。

而我們哪怕是經濟世界第二,依然隻能算是他們的競爭對手。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麽鷹醬一直要打壓毛熊。

這跟毛熊地理位置有關。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大國。

曆史上很多強國都想對沙俄動手,但是呢?

拿破侖那麽厲害,不還是在沙俄折戟沉沙了嗎?

還有後世的那個戰爭狂人。

沙俄曆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失誤都可以導致他們滅國。

但是他們卻都支撐下來了。

這就是陸地霸主的優勢所在。

那是因為他的容錯率很高。

他們擁有廣闊的國土,哪怕是丟失了大半的國土,他們依然能夠屹立不倒。

反觀那些海洋霸主,他們就不能夠失敗。

大航海世代以來先後出現了幾個海洋霸主。

從西班牙人到荷蘭人,再到英國人。

海洋上的霸主幾易其主。

像法國人這樣既想做海洋霸主又想做陸地霸主的國家是最慘的。

曆史上,巴黎被攻破了多少次?

所以英國隻能做海洋霸主,而做不了陸地霸主。

英國人體量太小了,他的主體民族盎格魯薩克人的人數也不足以支撐他們成為一個陸地霸主。

這就讓他們在南洋與複興軍的博弈中處在被動的地位。因為複興軍不需要海軍去維持全球的貿易路線。

英國人想要在海上與複興軍決一勝負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海上失敗了,複興軍的根本也不會動搖。

複興軍當前的對外貿易大部分都是在家門口完成的。

因為複興軍現在的出口產品很多都是獨家的,不需要自己送出去,自有外國的商船來運輸。

英國人哪怕是要封鎖複興軍的海陸,也不能夠斷絕複興軍的對外貿易。

而且,董書恒現在建立的大華夏圈已經有了雛形。

在東亞地區,複興軍自己就擁有廣闊的土地以及大量的人口。

因為不斷地對偏遠地區遷移人口,現在複興軍管理的區域內的內需很旺盛。

因為移民到了一個新地方去,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

他們需要大量的生活資料。而這些東西為後方工廠提供訂單。

另外,華夏周邊的藩屬國基本上都是複興軍的市場。

日本幕府現在依然在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華夏成為了唯一能夠進入日本內部銷售商。

大量華夏商品的輸入確實也在改善著幕府以及各家大名治下百姓的生活。

所以現在的幕府百姓對華夏的商人充滿感激。

唯一受到打擊的就是原本日本自己發展起來的手工業,還有日本的商人階層。

但是華夏這邊也給予了這些人以補償。

那就是這些人現在可以從日本走出來,在華夏經濟圈內發展。

複興軍的海外移民政策也帶上了日本人和朝鮮人。

隻要移民到了國外,這些日本和朝鮮都被安插進了華人社區一起生活。

在華人占主體的情況下,這些人很快就會被同化,形成一個新的海外華人群體。

這也是大華夏圈計劃的一部分。

琉球王國基本上已經在名義上保留國祚。

那霸港不斷地擴張,幾乎占據了琉球主島。

琉球王國隻保留了王城的所在。

原本的那霸市長張文漢娶了琉球公主,在老國相隱退之後,兼任了琉球國相一職。

琉球的政務全部交給了華夏政府。

小國王尚泰王現在在華夏求學,沒有什麽束縛,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小尚泰王偶爾還會跑到董書恒這裏玩。他最近迷上了電學,總是纏著董書恒帶他去徐壽的電力實驗室去。

在西邊,複興軍利用陸路交通的上的便利,發展與包括愛烏罕在內的中亞三國之間的貿易的關係。

這種貿易完全是互利的。

愛烏罕的堅果、布哈拉的地毯與羊毛沿著絲綢之路輸入到華夏境內。

不過這裏的市場並不大,複興軍最看重的是通過這裏連接波斯的商路。

相對於中亞三國,波斯這裏物產要更加豐富一些。

而且波斯這裏的貴族購買力非常的強,每年要從華夏購進大量的絲綢茶葉瓷器。

而且,董書恒一直希望能夠從波斯修一條到土耳其的鐵路,打通與歐洲之間的路上聯係。

這個設想顯然是很難的,因為土耳其和波斯之間是世仇。

因為宗教的原因,他們的仇恨甚至是不可調和的。

不過好在現在這兩個國家都處在內憂外患之中。

董書恒就可以在這方麵拿捏他們了。

與中亞以及西亞地區的貿易是英國人沒辦法阻斷的。

如果英國人想要阻斷複興軍向西,那麽他們就要投入大量的陸軍。

這又回到了開頭的問題。英國人隻能夠維持住自己的海洋霸權。

沒有辦法成為一個陸地霸權國家。原因上麵已經分析過了。

再說南麵,複興軍對英國人控製的印度地區實際上是掌握著進攻的主動權的。

印度的地勢是北高南低,與華夏之間隔著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

但是在華夏一側是麵積巨大的高原地區。

這裏可以視為一個緩衝地帶。隻是這個緩衝地帶掌握在了複興軍的手中。

複興軍的想要進攻印度地區,可以通過拉達克、廓爾喀或者哲孟雄。

這些點隨時都可以對印度地區發動突然襲擊。

而且可以直接打到英屬印度最為核心的殖民地帶——恒河流域。

而英國人要想從這裏向北進攻,卻不會對複興軍的根本造成影響,反而會受到高原氣候的影響。

不需要複興軍出動多少兵力就能夠將這些英印軍消滅在高原之上。

滿清時期對這裏不夠重視。

要是滿清能夠武裝起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這些藩屬國。或者是在這裏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那麽當初英國人發動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可以讓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這支軍隊揮師南下。

這樣完全可以對英軍做到反製。

但是清庭如何能夠有這樣的戰略眼光呢?

董書恒卻不會放過這樣的地理優勢。

複興軍非常重視對這裏的管控。

喜馬拉雅南麓的這些藩屬國,複興軍采取了積極拉攏的態度。

對於南麓的這幾個國家都派遣了大型使團。

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教官,幫助他們建立新軍,抵抗英印軍的進攻。

目前複興軍扶持最成功的廓爾喀人。

原本廓爾喀就是南麓諸藩屬國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麵積也最廣。

廓爾喀人也非常的英勇善戰。現在複興軍已經幫他們建立了一個師的新軍。

這個師的廓爾喀人全部都裝備上了火槍。這些廓爾喀戰士作戰英勇,他們有了火槍之後,遠距離戰力不比英印軍差,近戰他們的彎刀則更強一籌。

以前他們跟英印軍打仗勝少負多,主要就是因為裝備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現在這些人從複興軍那裏得到了武裝之後,戰力提升不止一個檔次。

但是這次對英國人發難。

董書恒沒有動用廓爾喀人。但是他們卻牽製了大量英軍的實力。

正是廓爾喀人讓拉姆齊不敢將恒河上遊的兵力向下遊調動。

這算是一種震懾。

為什麽作為一個海上霸主,英國人到現在都還沒有對複興軍宣戰?

這種來自北方的震懾應該也算是一方麵的原因。

我們再順著逆時針看這個大華夏圈。

盤踞在印度東北部的太平聖國,雖然到現在複興軍都沒有正式承認。

但是聖國實際上還是納入在大華夏圈中。

石達開現在在經濟上非常依賴複興軍。

要是沒有複興軍,石達開手下這麽多的人,別說是打仗了,就連吃飯都成問題。

而石達開與複興軍之間的貿易也確實推動了複興軍經濟的發展。

因為石達開這邊付出的都是真金白銀。

對於缺少貨幣儲備的複興軍來說,這些金銀對複興軍建立起穩定的金融體係非常的重要。

再往東就是緬甸王國。

緬甸王國生產木材和礦產,對複興軍的經濟也要很強的互補性。

現在在複興軍的支持下趕走了英國人。

他們更是隻能夠依賴複興軍。

同樣的,東邊的暹羅雖然還跟西方人有聯係,但是他們已經被複興軍夾在中間。

更是必須要聽複興軍的話的。

況且,暹羅的經濟本就是被華人所控製。

現在隨著華人在南洋地區的強勢,這一點尤為明顯。

在東邊的阮朝政權就更不用說了,本來他們就心虛。

在被複興軍閹割了北圻之後,現在早就變老實了。

阮福時現在每日裏提心吊膽,生怕複興軍將瀾滄江出海口的三角洲也給收了去。

那裏是南圻地區,是阮朝的最主要糧食產區。

再往東就是南洋華人建立藩屬國。

通過這些藩屬國,幾乎整個南洋都納入到了大華夏經濟圈。

哪怕是荷蘭人也是在為這個經濟圈服務。

在董書恒的規劃中一個更大的華夏圈正在勾畫之中。

這個大圈將囊括整個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