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七章 孔子成聖 關尹得道
“仁,親也。”
“仁者,情誌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
“上下相親謂之仁。”
“溫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仁者,可以觀其愛焉。”
浩浩蕩蕩三千裏至仁至愛清氣匯聚成一股洪流,不知其寬,彌漫周天,隨著孔子抑揚頓挫的念誦《詩經》而不斷掀起朵朵浪花。
勢連天界,名號火雲;青青翠翠的喬鬆,龍鱗重疊;倚猗挺挺的秀竹,鳳尾交稍。
丹壁上更有些分分明明的金碧影,低澗中隻見那香香馥馥的瑞蓮花;洞府中鎖著那氤氤氳氳的霧靄,青巒上籠著爛爛縵縵的煙霞。
碧水跳珠,點點滴滴,從yu女盤中泄出;虹霓流彩,閃閃灼灼,自蒼龍嶺上飛斜。
三皇於同一時間睜開了久閉的雙眼,互相都能夠從對方眼中看出自己的驚愕,“這氣息純正清澈,中正平和,滿含耿耿忠心,為民請命之赤膽忠心,沒有想到那人竟如此之快就成就聖人之位。”
人族是奇特的,因為他們的修煉速度之快讓無數大神吃驚。可是如今孔子於人間成聖,耗時竟是不到一百年,這隻能用恐怖來形容。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天空中一個巨大的虛像震驚漫天神佛,一鶴發童顏、白須三尺的老丈手握竹簡,郎朗出聲,一時間漫天寂靜,除了讀書聲沒有絲毫其他的聲音。
漫天的瑞氣隨著讀書聲越來越濃,七彩的霞光布滿了天際。孔子成聖,這絕對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看到的,可他們此時已經無法阻止,又或者他們此時心中充滿了嫉妒吧。
空中孔子虛像肅然,朝天一拜,朝萬民一拜,敬天為民,頭頂《論語》書簡徐徐展開。
“仁者必有勇!”
轟,其聲如雷,天地震動,空間震蕩如潮。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一步踏出,天崩地裂,大地裂開,裂縫大如鴻溝,天光初現,霧靄始霽。
“夫民,神之主也”
虛空孔子之語駭人聽聞,天地有感,神仙震怒,萬民振聾發聵,大陸浮現,正氣長存。天庭威壓襲來,迫使空間不穩,開始變形。孔子屹然不懼,九尺身高傲然挺立。
“克己複禮為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的話就似像漫天神佛挑釁一般,讓眾人都大怒不已,尤其是天庭的昊天,更是破口大罵,隻是此時孔子成聖已成必然,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阻止。
同時,位於秦國的悟道卻是一臉駭然,臉上充滿了驚疑之色。
自古修煉者視平民為螻蟻,聖人視眾生為螻蟻,此便是天道,而鴻鈞所傳就是天道,講究無情,無為。可此時老子卻巔峰了所有人的思想,他講自強、自立,對天地有情,對萬物有情。這在漫天仙佛看來絕對是大逆不道,因為他不僅挑釁了漫天神佛,還挑釁了漫天聖人以及背後那位天地的掌控者。
當然了,悟道驚疑的不是這個。悟道來自後世,後世中最出名的修煉就是什麽無情之道和有情之道的劃分,但這在悟道看來卻是天道與人道的劃分。天道公平,故而無情,隻看因果,不看過程,也就是所謂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人道有情,視情為生命,如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都可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而在人看來,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
孔子言出法隨,茅草屋頂懸浮起一石匾,銀鉤鐵畫,正氣凜然,巍然曰:“春秋閣”
孔子滿意地點點頭,手握書簡,腳踏丹青而入。看著外麵濃濃的霧氣,毫無規章製度,聚散無依,喟然長歎,抖一抖書簡,飛出“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十二字。這十二個鬥大字符,微光閃閃,渺小如螢火蟲,然而氣象浩然、恢弘、博大,散發著讓人心生敬畏的氣息。圍繞【春秋閣】一圈,布下儒門“仁陣”,護衛殿堂,傳承儒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朗朗讀書聲清晰硬朗,鏗鏘有力,金石有聲,傳遍洪荒,震動乾坤,於此時孔子終成聖位,脫離天地而去。
不提洪荒各處仙佛被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浩大氣勢所驚動,紛紛下界傳道,欲要窺伺大道之玄機,求永生之秘法。
話說老子見孔子成聖,自己也是騎牛而去,一路上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裏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後。
目睹此景,老聃歎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於郊。戎馬生於郊,則國亂家破矣。”
函穀關守關官員關尹,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裏,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裏,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裏,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七月十二日午後,夕陽西斜,光華東射。關尹正欲下關查看,忽見關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發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淨。
關尹仰天而歎道:“我生有幸。得見聖人”三步並作兩步,奔上前去,跪於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聖人”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
關尹道:“老丈,聖人也務求留宿關舍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道:“老夫有何神聖之處,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
關尹道:“關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裏。知來者至聖至尊,非通常之聖也;見紫氣之首白雲繚繞,知聖人白發,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聖人乘青牛而來也。”
老子聽罷,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
關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
之後,關尹引老子至官舍,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今大聖人也聖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聖智著為書?關尹雖淺陋,願代先生傳於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
《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關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