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

||體驗更多快樂讀書功能

吳天然想,看來曾國藩熱,不是空穴來風,這個人身上的確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在曾國藩的成功道路上,還有一點,就是他的善變。

(五)交錯使用儒法道三家學說,依時而變,左右逢源。

曾國藩的一個朋友名叫歐陽兆熊,曾說過曾國藩一生在學理持守上有三變。

第一變是由詞賦之學變到程朱理學。說的是早期曾國藩從湖南鄉村到北京以後的修身行為。原來隻講八股文,後來才知道程朱理學的修身養性,真正的學問在這裏。

第二變是由程朱理學變為申韓之術。他後來奉命到湖南辦湘軍,認為混亂時期,必須要以重典來治理,嚴刑峻法,雷厲風行,用的是法家的申韓之術,毫不講情麵。他有一篇奏折,講我現在做這個事情就是為了社會的安定,老百姓的安寧。我不怕得罪任何人,哪怕所有的人都罵我,我也不在乎。我在《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折》裏講,一個從政者應該有這樣的氣魄。當時他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我現在可以送給我們從政的朋友們,就是“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在一個非常時期需要這樣做,手段是霹靂的,心腸是菩薩的,是為了百姓好,為了社會好。這就是申韓之術。

但是搞久了不行,弄得他四處碰壁,到處樹敵。湖南、江西文武兩界都不能容他。最後有人指點他,你不能一味這樣蠻幹,要以柔克剛,以退為進。所以他後來逐漸體會到黃老之術的妙處,把道家的學理用於他的工作之中去,最後獲得了大成功。我的小說第二卷一開頭,就以兩個章節來說這個事情,說他當時的病主要是心病,所謂岐黃可以醫身,黃老可以治心,要以黃老之學來醫治他的心病。從此曾國藩有了一個新的境界。

(六)成功後不居功,謙退自抑,淡化光環,縮小靶的。

翻開中國史冊,常見這樣一些故事:與人相處,共患難易,共成功難,功高震主者更是自身難保。人們都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的典故。這些典故都在提醒人們,成功之位不易居,尤其是在握有生殺大權的君王麵前,立有蓋世之功的臣子更難自安。這種事情發生,是由主客兩個方麵決定的,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某一方。上司的防範猜疑,同事的眼紅嫉妒,屬於客觀的情形;自我膨脹、自以為了不起,則屬主觀的原因。曾氏對這種種人性和社會性,看得透徹,甚至到洞若觀火的境界,非常清醒。他多次對家人說,自古以來,建立大功又得善終的人不多。

同治三年(1864),經過十幾年的千辛萬苦後,湘軍終於打下南京,取得對太平天國作戰的決定性勝利,朝廷給予曾氏封侯之賞的同時,也對他手下的十餘萬虎狼之師湘軍存高度警惕。與曾氏同處於一個戰場的其他將帥,一麵對他頌揚恭維,好話說盡,一麵在暗中竭力挑刺,恨不得將他一棍子打死。

曾氏對這個局麵看得很清楚,但是他的九弟曾國荃和他手下的一批人卻昏昏然,沉醉於大勝之中,放火燒南京城,大肆搶劫金銀財寶,同時又埋怨朝廷對他們的賞賜太薄。以老九為首的吉字營的將領,與曾國藩對當時險惡局麵的清醒認識是一個強烈的對比。曾國藩麵對這個局麵,主要做了下麵五個方麵的工作:(1)把功勞歸之於先帝、太後和朝廷,歸之於協同作戰的友軍。他在給中央的報告、給別人的信件中,反複講到這個事情,說這是朝廷裏太後的功勞,軍機處的功勞,朋友們的功勞,我自己沒有什麽功勞。這個話看起來像是官樣文章,其實仔細想一想,也是事實。假如朝廷不支持他,中途撤換他,他也不可能成功;假設友軍完全不配合,總是跟他爭吵,也不能收到這樣的戰功。(2)動員牢騷滿腹的九弟辭職回家養病。(3)大量裁減湘軍,90%的湘軍裁掉。湘軍當時是一把橫在朝廷脖子上的劍。他現在把90%的軍隊解散,讓他們回到家裏去當農民,自動斬斷羽翼,朝廷最大的顧慮消除了。最後達成一個交易。本來朝廷是要求湘軍將攻打南京時得到的金銀財寶交公。但是,這些錢都入了私人腰包。他跟朝廷達成一個協議:軍隊撤退,朝廷也不要錢了。(4)立即裁撤厘金局。厘金局就是收買路錢的卡哨,因為當時湘軍沒有軍餉,朝廷沒有錢。沿途設卡,靠收買路錢來保證軍餉。老百姓很痛恨這些東西,最不得人心,所以他立即裁掉。(5)在百廢待舉的時候,他第一件事是修複江南貢院,開科取士,輿論是靠什麽人造的?是靠讀書人。南京城裏被太平天國領導了十多年,正規的科舉考試停頓了十多年。曾國藩先修貢院,停頓12年之久的江南甲子科鄉試很快舉行,18000多個考生來參考,中國科舉史上前所未有。很多父親帶著兒子,爺爺帶著孫子來參加考試。這一來,大家都歌頌曾國藩聖明。就這樣,曾氏及其代表的湘軍集團,較為平安地度過了表麵風光、內裏危機四伏的政治險灘。

(七)製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是曾氏的最大本事。

曾國藩這個人很奇怪。他是帶兵的人,但是他自己不能領兵打仗,所謂“將人則勝,自將則敗”。就是說他自己帶兵打仗一定失敗,他指揮別人打仗就勝利。曾國藩早期很多失敗都是因為他自己帶兵去打,敗得一塌糊塗,狼狽不堪。所以他後來凡打仗,就不去。他弟弟打南京,他去看弟弟,一會兒就要走,說我住在這裏,你會打敗仗。但是他能夠指揮別人去打仗。這叫做什麽,叫做不是將才而是帥才。曾國藩作為帥才超過別人的地方就是能製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湘軍的做大做強是一個很大的戰略決策。還有一個很大的戰略決策,就是攻打南京。

太平天國占領南京十多年,朝廷一直想打。但過去曆次打南京,都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在南京周圍設江南大營、江北大營,設在最靠近南京的地方,以為一下子就打下來了。還有野史說,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的頭領是滿人,朝廷的設想是讓漢人拚命,滿人立功。不管怎麽樣,朝廷的決策是錯誤的。曾國藩當年在打下武漢以後,給朝廷上奏折,要改為西麵製勝。從西麵步步推進,穩紮穩打,是自古攻克江寧的正確方法。這個戰略決策,朝廷後來采納了。他用這樣的辦法果然把南京打下來了。這是因為他看中了一個“勢”字。所謂勢,即形勢、態勢。就是誰占領了這個勢,誰就在軍事上取勝,而南京這個勢是由長江來控製的。南京本是長江下遊的碼頭。隻有把長江的西部即南京上遊的重要碼頭控製住了,南京才會失勢而孤立。這是一個統帥很重大的決策。所以,曾國藩作為帥才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八)識才用才,是曾國藩成功的第一秘訣。

後世對曾國藩有很多爭論,看法不一。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點幾乎沒有什麽爭論,那就是都認為曾國藩很會識才用才。

曾國藩是一個文人,他沒有帶過兵,不會領兵打仗,他靠的是手下的人才。大家都知道,劉邦在得勝以後,跟他部下說他有“三不如”:謀劃不如張良,打仗不如韓信,後勤不如蕭何。這是一個很著名的關於用人的曆史典故。

李秀成晚年有一篇自敘,內裏有兩句很重要的話。他說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天王洪秀全“誤國不用賢才”,而曾國藩卻“能識別賢將”。曾氏自創湘軍,白手起家,建立人才隊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最後開創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人才幕府。他的幕府成為晚清人才的淵藪,一時有“第二朝廷”之稱。許多中進士的人,不願意在朝廷為官,而願意到曾國藩手下做幕僚,這是當時的一個特殊現象。因為在朝廷做官,出息不大,在曾國藩手下做幕僚有出息,能得到鍛煉,很快能夠提拔。

曾氏到底是如何網羅人才的?我簡單地勾畫一下。

第一,曾國藩從心裏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他知道要集齊眾人之才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正所謂“辦天下事,要天下才”。

第二,曾國藩做到了真正的“愛才、惜才”。我研究曾國藩20年,在他的1500多萬字文集中,處處都可以看到他對人才的愛護和珍惜。

這裏略舉兩個例子:胡林翼本來是應湖廣總督吳文鎔的邀請,帶了600名貴州兵,到湖北去援助吳文鎔。結果他到湖南湖北交界地時,吳死了,武漢城已經被太平天國打下來。胡林翼以一個剛剛提拔的道員身份,一個翰林出身的文人,帶領著600人,進退失據,進也不是,退也不是。軍餉也沒有著落,也沒有人管。曾國藩看出胡林翼的才能,他要留下胡林翼和湘軍一起作戰。於是他給朝廷寫報告,說把這支軍隊留在湖南,一切軍餉由湖南來供應。他說“胡林翼之才,勝臣十倍”,他那個時候有那麽高的地位,這種話不是那麽容易說出來的。

在保舉人才時,他都在後麵加上一句話:如果這個人不能勝任的話,今後出了什麽事,請朝廷撤掉我的職,我用我的名聲來為他擔保。

“惜才”,他愛惜人才。比如當年左宗棠是一個幕僚,充其量相當於我們湖南省政府的一個秘書長,但是這個人自視很高,也不很約束自己。沒有一官半職,他居然可以指揮省長,號令三軍。人家一個軍分區司令員,到省裏匯報工作,沒有向他行禮,他就罵人家,拿腳踢。這個人覺得受到奇恥大辱,給朝廷寫了一個報告,說左是一個很壞的人,非要處理不可。左宗棠踢朝廷命官,簡直是打朝廷的耳光。鹹豐皇帝接到報告以後,下令湖南調查這件事,如果是真的話,就地正法,殺掉左宗棠。後來很多人來保他,曾國藩也堅決保他。他講左宗棠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就是性格不好。他說天下紛擾,培養一個人才不容易,請為天下愛惜這個人才,請鹹豐帝刀下留人。然後又推薦左任藩臬一級的官員。本來曾國藩對左宗棠有再造之恩,但左宗棠這個人後來因為本事也大,官位也高,他完全不記得這些恩德了。後來就什麽時候都罵曾國藩,跟他關係搞得一塌糊塗,兩人鬧翻了。但是曾國藩不計較。後來左宗棠奉命到新疆打仗的時候,曾國藩把自己手下最得力的一支軍隊老湘營,交給左宗棠。當時湘軍創始之時,有兩個很有名的將領劉鬆山、劉錦棠,他們是很會打仗的兩叔侄,老湘軍的統領。左宗棠打新疆主要靠的就是這支老湘營,新疆第一任巡撫就是劉錦棠。那時曾國藩是兩江總督,錢糧源源不斷地予以供應。這個事情最終感動了左宗棠。在曾國藩死後,左宗棠發自內心地給曾國藩一副挽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第三,曾國藩善於識別人才。後人講曾國藩善於識別人,尤善相士。現在坊間有一本書叫做《冰鑒》,這本書類似於《柳莊相法》、《麻衣相術》。《冰鑒》署名曾國藩,但不是曾國藩寫的,是後人假冒的。我在《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裏麵專門講了這個事情。早在道光年間就有《冰鑒》這本書了,為什麽後來署上曾國藩的名字呢?就是因為曾國藩有善於識人這樣一個知名度,於是書商就打著他的旗號來推銷。

曾國藩識人主要是建立在他的學問和閱曆上的,應該是可以值得重視的。比如說他講的“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這些講的都是一種修養,一種性格,一種處事態度,不是很神道的東西。

他在識人上有兩個要點。一是在“德”與“才”之間,他特別重視“德”。他曾經說過,“德”好比水之源頭,“才”是水之波浪;“德”為木之根本,而“才”是木之枝葉。二是在“學”與“識”之間,更重視“識”。他說過“凡辦大事,以識為主”。“識”是最主要的。他很推崇諸葛亮“才需學,學需識”的觀點,他認為這是至論。他一看到容閎,就認為容閎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容閎是中國第一個在美國獲得學位的人,對促進近代中國走向世界起了很大作用。他跟容閎第一次見麵,聽容閎談中國富強的出路。容閎講中國要學西方,要把科學技術引進來。曾國藩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見地的觀點,馬上就給他6萬兩銀子,要他到美國去買機器。後來就用這批機器,建立起中國第一家機器製造局。同時曾國藩還給朝廷上了一個奏折,建議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這個奏折,被史學界認為是揭開中國洋務運動的一個裏程碑。從那以後,中國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麵,向西方學習,走向世界。這就是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

在具體識別人才上,他有一些自己的做法。首先,他特別看重言談,他不喜歡誇誇其談的人,甚至喜歡木訥的人,他認為這種人比較可靠。其次,他特別注重小事。有一個人從鄉裏投奔他,跟他一起吃飯,看到飯裏有穀粒,就將穀粒丟掉不吃。曾國藩覺得這個人不好。他本來是窮苦人出身,到軍營裏能吃飽飯,跟鄉裏比已經很不錯了,他卻把穀粒丟掉。他覺得這個人不可重用,後來就打發這個人回去。再就是看舉止。他認為一個可以擔當大事的男人,最好的舉止是穩重。他教育他的兒子,一再講要穩重,不能輕飄。

第四,曾國藩很善於使用人才。使用人才才是最後的目的。他的做法是,(1)廣收慎用。人才大量接收,但是使用上很謹慎。(2)因量器使。你是什麽才,我就把你放到什麽地方。(3)區別對待。絕對不能把賢才和庸才放在一起。(4)培養人才。他認為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培養的主要方法是“宏獎”,即充分鼓勵。他認為鼓勵可以使一個中才變大才。對待部下要鼓勵,要愛護。他有句話說得好:“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對部下好的地方當麵表揚,不好的地方個別談話批評。他也很善於儲備人才,這方麵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創公派留學生的先河。他和李鴻章一起提出建議,派一批幼童到美國學習十年十五年,讓他們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學成後歸國,使中國徐圖自強。

第五,慎選替手,使事業後繼有人。曾國藩一生在人才上,最大的成效就是他選擇了一個好的接班人李鴻章。李鴻章是曾國藩嚴格意義上的真正的學生。他著意栽培重用李鴻章,使得李鴻章成為他事業的接班人。在曾國藩去世後的30年中,李鴻章執掌中國軍事、外交的大權。曾國藩死後,他的名聲在很長一段時間比生前還高,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李鴻章不斷為他的老師鼓吹宣揚,這是曾國藩死後名聲大顯的一個主要原因。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推薦小說

官場教父

小說。

支持修真世界請到首發站或書店購買官場教父VIP。閱讀精彩小說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