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提出的一些問題的解釋
各位讀者大大們,龍劍的這本書發表已經五個多月了,謝謝大家在這段時間裏對龍劍的支持,在這裏,龍劍就讀者提出的幾個問題給予解釋:
1、有關愛情部分:雖然本書的背景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可大家也知道,抗日戰爭要打八年,那麽長的一段時間裏,主角不可能斷絕七情六欲,所以龍劍肯定會給他安排一段感情的。對於徐美婷的死,是龍劍設計好的,畢竟在那個年代,生命一向都是很脆弱的,而且主角畢竟是一名高級軍事主官,而且還是黨員,兩個女孩之中,他必需有所選擇,葉慧雲畢竟是跟他來自同一個時代的,所以他們在一起合作和交流,要比別人來得自然得多。同樣,徐美婷的死也讓這個女孩深深的刻在了主角的心中。當然,之後還會有一些女孩喜歡主角的,畢竟主角是個能力出眾的人,又是國軍上將,fans肯定多了!
2、有關ak47的問題:在這裏,龍劍表示抱歉,因為在剛開始寫的時候,龍劍一直以為ak47是二戰後期出現的自動步槍,可後來查了一下資料,我的媽呀,是二戰結束以後才出現的經典步槍,所以在文中,龍劍二代隻不過將一款半自動步槍讓主角取名為ak47威風威風,其實不是ak47,嗬嗬,嘛,還望各位見諒!
3、有關一個營打贏一個大隊的問題:這是龍劍一開始犯的一個很大的錯誤,也就是在第二卷第四章裏,不過龍劍已經改過了,就是說讓主角的營和友軍一起伏擊那個大隊,並全殲了該大隊(日軍一個大隊滿員1100人,相當於中國一個小團吧。)。
4、有關軍校的問題:很多人都提出,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前身就是黃埔軍校,這個龍劍當然知道,但是,龍劍在百科中搜索到的資料中反映,由於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性質已經改變,所以不能完全稱為黃埔軍校。以下是黃埔軍校的校史:
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1923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決議建立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張太雷,沈定一三人組成“孫逸仙博士考察團”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廣東陸軍學堂和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中正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後為周恩來)、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麵負責工作。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舉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誌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隻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還宣布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谘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此訓詞其後成為國民黨黨歌及官校校歌,並由陳祖康譜曲,該校歌從黃埔五期開始傳唱至今。1927年3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校歌被明定為中華民國國歌的歌詞,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以排斥共產黨人在校內的地位。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戰爭期間蔣中正與中國共產黨關係破裂,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國民黨中央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於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革命家宋綺雲、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文學家謝冰瑩,都是武漢分校畢業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職。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武漢國民政府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七一五政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第二方麵軍軍官教導團(團長是由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同誌兼任),成為後來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便不複存在。1927年9月寧漢合流後黃埔軍校本校遷往南京。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隻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蔣中正以國民政府名義,改學校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並陸續成立潮州、洛陽、湖南、湖北、江西、廣州、成都、昆明、南寧、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1927年底,在南京由蔣中正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國後的海軍少將張學思,曆史學家黃仁宇都是中央軍校畢業的。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1937年8月日軍陷南京,其後由南京出發,經九江、武漢、四川、銅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個月間學校四易其地,學生長途跋涉,櫛風沐雨,艱苦備嚐,均能安之若素。遷校期間,因前方作戰部隊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後提前畢業,且於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兩期學生。黃埔軍校在抗日戰爭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勝利後,實行軍校改製,於1946年元旦後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名義上國有化隸屬陸軍黃埔軍校校旗,何應欽於1924年設計總部,校長蔣中正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這便是通常所說的第十分校。1949年12月,蔣中正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當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1949年12月蔣中正及其所謂‘中華民國’政府遷居台灣台北市,其後1950年3月1日蔣代表國民黨政府宣布:“陸軍官校,為革命軍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與建軍建國的前途有莫大之關係,早就應該恢複。校長一職,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長人選未定之前,軍校的名稱不願恢複
這次任命羅友倫同誌為校長,正式恢複軍校。”同年10月,黃埔軍校以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所在的台灣台灣高雄縣鳳山市維武路1號以‘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名稱被重新建立,並續辦第二十四期作為黃埔軍校的繼續,學校現占地麵積173公頃。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現任校長是陳良沛將軍。另外中國陸軍軍官學校是國府遷台後二十二座在台複校的大陸大學之一。
請注意其中有這麽一句話: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蔣中正以國民政府名義,改學校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並陸續成立潮州、洛陽、湖南、湖北、江西、廣州、成都、昆明、南寧、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1927年底,在南京由蔣中正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
所以,雖然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和黃埔軍校有很大的淵源,但已經絕非當年的黃埔軍校了,希望各位讀者大大們注意到這一點,嗬嗬!還有,畢竟是,大家也不比太較真了!主角所說的黃埔軍校當然是指大革命時代的黃埔,不是指後來的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5、有關戰鬥情節:嗬嗬,這是比較難寫的部分,而且戰鬥場麵其實都差不多,龍劍主要通過中日雙方軍官的口述和環境來描寫戰鬥的場麵,但龍劍畢竟是新手,所以很多地方寫得不好,還望各位海涵!
好啦,目前龍劍就解釋這些,祝大家新年新氣象,虎年虎虎生威,龍騰虎躍,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