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易經――生之大原則(公告欄) 35 統一論 兩千年一月二十九…

35 統一論:兩千年一月二十九日的手稿

因為易涉及到非常體係,而非常體係卻又是在統一論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本章我又把多年前寫的文章有找出來。非常體係是我多年之前就提出的舊論,好多文章都找不到了,必須重寫,唯有這篇裝在一個被退稿的信封裏,竟然給翻了出來,重新審讀,依然不失其新意,所以原封不動地收錄在這裏。隻是這篇文章與我們詮釋的“易”沒有任何的關係,而且非常體係與“易”也各是各的。

統一論

――統一場論之前的準備

這真實的世界!

可以說,我們人多一切努力無不是為了一步步逼近這世界的真實。但我們依靠感覺而推理出的世界必然地在各個方麵有他的失實之處。而思索的每一次變革無不糾正著這種些微的偏差,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

曆史的回顧

這真實的世界在人類產生後是通過感覺器官映現在人們的腦海中的。因此,人們所說的“世界”通常隻是自己腦海或者人人們經驗中的“世界圖像”。因而,認知的這種先天不可改變的特點(由真實的世界→感覺器官→腦→世界圖像)注定了“世界圖像”在認知上摻和有“人”的特點!【這是我現在加的注,下同。人不能認識他還無法認識的東西,亦不能理解他還無法理解的東西。但思維會將大量的還未認識和理解的東西圈進自己的領地,從而逐漸被人們認識和理解。】

早晨,我們看太陽又大又紅;中午,我們看太陽是又明又亮。我們看大地是廣的靜的;我們看日月是動的小的。是的,如果我們的感覺沒有欺騙我們,那麽這真實的世界怎麽存在相悖的命題?

先,作為認識的客體,這真實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這沒有任何可懷疑的地方――盡管有很多人對這種存在產生過信任危機)!他不依賴人的認識甚或是人的存在而存在。世界的演化包括人在內都屬於自然自己的內在的演化。這是認識不可懷疑的物質前提。

其次,作為認識的主體,人們的感覺器官也在不斷隨著人們的活動範圍的拓展而拓展:車輪機械式人體力的延伸,望遠鏡、顯微鏡是人目力的延伸,電腦是人腦力、記憶力的延伸,……,而人的思維工具,腦和腦的邏輯體係也同時一並被延伸和拓展。腦和他的邏輯體係本身有著與大自然同樣“真實”的結構和存在方式,而人們認識腦和他的邏輯體係本身也屬於對大自然真實認識的一部分。而直到今天,同人們那有待完善的世界觀一樣,人們的邏輯觀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經驗中的“世界圖像”是人們階段性思索得出的有關世界真實的一張“圖像”。圖像是不清晰的,甚至在局部還可能是顛倒的或失實的。但這隻是也僅是一張暫時的有待修正的圖像,人們有理由相信在認識的過程中這張圖像將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逼近世界的真實。

最初,圖騰崇拜和各類神話是這張圖像的主要內容。這是原始蒙昧的時期。

但隨著文字的出現,這張雜亂不堪的草圖開始有了強有力的表述工具和更加強大的生命力。人們開始在文字表述的基礎上對某些局部進行思索和修正。此時中國開始出現“天圓地方”①的蓋天說。人們開始用係統理論的方法來思索這世界的真實並力圖給出一個圓滿的解釋。在這種艱苦的思索過程中,偉大的古希臘②做出來傑出的貢獻。在那裏,人們第一次創造了一個思維奇跡――邏輯體係。這種人們“日用而不知”的思維工具第一次被顯現地展示在人們麵前,並開始為人們有意識地從理論上去完善他、發掘他從而運用它去思索世界!不管這思索的結果是真實還是偏差地反映世界,這種認識主體上的巨大變革,永遠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人們首先改造認識的主體和思維的工具,然後才開始從根本上清晰那雜亂無章、渾渾噩噩的世界。這時哥白尼③依據對天體多年的觀察推翻了托密勒④建立在主觀感覺之上的地心說從而提出日心說。而日心說的繼承者布魯諾⑤則進一步提出無限宇宙的觀念。

而這時,開普勒正與第穀⑥一起從事新的天體觀測,同時對觀測的結果進行數學上的分析以期發現其內在的規律。而伽利略⑦除了進行類似的工作外,他還進一步期待發現更深的規律――更加真實、簡潔和清晰度世界圖像。

哥白尼將上帝驅逐出境而布魯諾則根本不為上帝預留存在的空間。認識過程中以“人”⑧為中心的成分和以感覺為依據的方式正在一點點地被以“觀測”為中心以“世界的真實”為依據的方式所替代――人們開始認識到“人”本身是自然的兒子而不是他的主人。

開普勒的三大定律⑨是對多年觀測數據的內在數學描述,是世界之真實的“數學現象”的結晶,由著這種“現象”到世界真實的“本質”並不遙遠。

而知驚人的一步是由牛頓⑩來完成的!如果用現象,哪怕是世界真實“數學現象”的結晶來描繪世界,這張圖像也是太過複雜和紛繁的。而在牛頓的眼裏,任何可由“本質”推論出的“現象”都不在是這張圖像的重點。牛頓用數學的方式無懈可擊地證明了開普勒三大定律的內在數學本質,並由此得出“萬有引力”的結論。這樣由於極大的而準確的精簡,世界圖像在剔除了冗雜之後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

自然界及其規律被黑暗籠罩混混沌沌

上帝說:“降生吧,牛頓!”於是一片光明。

這是波普⑾的名句,也是對牛頓的褒揚!(牛頓是信奉上帝的!)

是的,這張圖像已足夠清晰,我們甚至可以看清世界基本的輪廓。

但偉大的人物並不因此而滿足。同牛頓思索“蘋果落地”一樣,愛因斯坦⑿的終生命題是:追趕光速。以光的速度追趕光的速度,將會怎樣?這樣的思索不利於應付學校的考試,卻利於世界圖像的清晰。

新的像素以極端的方式力爭掙脫“牛頓圖像”的羈絆。他成功了。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今天業已知道愛因斯坦的所作所為了。

在牛頓先生那裏,空間、時間、能量和質量等固屬於物質的概念源於物質內在的本質而不可改變。牛頓圖像本身不涉及這種內在本質的改變而描述世界的運動及其規律。

而愛因斯坦圖像則把空間、時間、能量和質量等固屬於物質內在本質的概念納入世界的運動範圍之內。世界的運動不僅包括物質間的運動,而且還包括物質自身的運動變化。這樣新的圖像以物質內在本質的變化替代了物質間的運動變化,從而使牛頓圖像從屬於愛因斯坦圖像而成為新圖像的一個特例――一個忽略去速度、引力等效應的特例!較之於過去,新圖像顯然更加真實,但卻略顯冗雜⒀!

於是,愛因斯坦先生希望進一步從根本上精簡他的圖像。他的後半生都在力求尋找一種包括整個存在規律在內地統一公式,進而用更加簡潔和自然的方式來描繪世界。但他沒有徹底完成!

而曆史,卻沒有停下他的腳步!

邏輯“黑洞”⒁?統一論

邏輯上大腦思維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充分的戰鬥準備,我們還是有必要在號角吹響之前檢修一下自己的武器。

許多大智的哲人,包括愛因斯坦在內,在經過極其艱辛的思索而得出新的世界圖像後,卻往往對“圖像”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因為“圖像”在客觀上如此完全背離我們的感覺,而圖像本身卻又完全是經由感覺層層思索來的產物。如果思維的過程不有邏輯的錯誤,那麽世界的真實與感覺到世界相矛盾又該如何解釋呢?而邏輯思索是可靠的,因而由這種可靠的邏輯思索出的世界的真實也該是可靠的,那麽這種不可靠隻能歸之於感覺。可感覺不可靠嗎?如果感覺不可靠則不會有這一切“真實”。

我們認為一切陷入如此怪圈而不能自拔的人顯然沒有悟到這樣一個事實:感覺是可靠的,邏輯上可靠的,真實也是可靠的!而真實卻與感覺相反――這正是“真實”存在的特點。跟著感覺這一“麵”自然地前進,在真實的深處,我們自然就走進了感覺到“反麵”。

如果我們將一張紙條扭轉一百八十度在兩頭粘接起來的話,我們就會得到一個“莫比烏斯圈”。如果我們把紙條的一麵叫“感覺”,而另一麵叫“世界理性的真實”的話,那麽在“莫比烏斯圈”內,一切都一切都如上文所述!存在(矛盾)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的真實,或者說“存在的即合理的”。⒂

我們考察這個“圈”,發現普通紙條都有兩個麵,而他卻隻有一個麵,而且是閉合的。在圈上任何一段上的正反兩麵,其實都是一個麵的不同部分。這種正反合而為一的“奇怪”現象正是自然真實的存在。

人們的感覺與世界的真實同紙條上正與反一樣是矛盾的兩麵。因而感覺與真實必將在漫長的人類思索過程中合二為一成為一閉合的整體,這沒有任何可懷疑的!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將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合二為一成為一閉合的整體。這就是“統一論”⒃的基本思想。

運用這種思想我們將很好地解決下屬邏輯悖論(“黑洞”)。

一個克裏特人說:“所以克裏特人都說謊!”“一個”與“所有”合二為一,則此悖論形成一個“莫比烏斯圈”,此圈在整體上本就是混沌的體係,因而無法判斷。

“我發表的所有言論都是錯誤的。”本句與“所有言論”合二為一,則同樣形成一個“莫比烏斯圈”。在非常體係下對體係本身做具體而微的判斷,無論如何是不能的。

這些悖論之所以存在就在於我們尚不敢從理論上承認“悖論”的存在。我們認為這世界上自然、和諧的,我們“找不到”或視而不見悖論之自然存在的模型,因而我們也不認為世界的真實尚有“悖”的一麵。而實際上,“悖”不僅是世界的存在,而且是世界更加真實的存在。

因此,我們用統一論的思想去彌補邏輯理論上的“黑洞”,得出:

一、在通常邏輯內各概念尤其是彼此相互矛盾的概念強調各自內容上的確定性和統一性,即A是A。而在非常體係內,概念隻在局部顯示其確定性和統一性,就整個體係而言,A是非A,非A是A,這一麵與那一麵其實根本就是同一麵。彼此相反的概念合二為一。(同一律被打破。)

二、在通常邏輯上,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的兩個矛盾判斷,其中至少一個是假的,即A不是非A。而非常體係同樣隻在局部遵循這一規則,就整體而言,由於合二為一,A是非A,非A是A。(矛盾律被打破。)

三、同樣,在通常邏輯中,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的肯定與否定判斷,這兩個矛盾的判斷必有一個是真的,即或者A或者非A。而非常體係由於合二為一,對任何一麵可以說是正也可以說是反。(排中律⒄被打破。)

因此,由“非常體係”推演出來的非常邏輯隻在局部執行先前通常邏輯的各種條令,就總體而言,他對概念擁有自己的理解。

這種新的理解將填補先前通常邏輯本身的“黑洞”,從而產生世界新的圖像。

虛空數學⒅

虛無是更加真實的存在!

按照“統一論”的觀點,這世界是混沌的,而先前建立在通常邏輯基礎之上的數學則力圖以更加清晰的方式來描述世界,這樣反而不清晰。

“虛無”是統一論的一個重要現實觀點和理論觀點。如果將這全部的世界的實物看作“有”的一麵的話,那麽與之合二為一的另一麵必然是世界的“虛無”。這世界源於虛無又歸於虛無。(當然,虛無源於這世界也歸於這世界。)

但我們用怎樣的言語來表達虛無呢?虛無是不存在,但存在不存在的東西嗎?如果我們大聲地說存在,那存在的依據是什麽?因為存在是毫無疑問的,難道我們今天的哲學還要繼續懷疑存在的保證嗎?因此,不存在也是毫無疑問的。存在的存在,首先意味著不存在的存在。不然存在何以存在?存在在哪裏?自然是虛空之中。⒆

設想在若幹若幹年之後⒇,那時的文明要求我們要到幾百光年之外的異地去上班,而我們必須穿越“虛空”隧道,才能按時在每天早上八點鍾之前趕到。“虛空”在現實中指不占據空間因而沒有時光的流逝(此處虛空指:不占據物理空間因而沒有物理意義上的時光流逝)。隻有這種“虛空”可以將遙遠化為一瞬。

而在數學中,虛空仍不改變其不存在的本意,但在思維和現實中,“虛空”完全擁有其“邏輯空間”。比如數軸上的某一點,設若其存在一“邏輯虛空”,則:

一、此邏輯虛空可以為點,可以為線,可以為麵,甚至可以為體。

二、此虛空點可以有值。其值必須為正。

三、此虛空點必須有自己的向量值,即此邏輯虛空依然是一個矢量。此虛空的向量值才是對我們最重要的東西。所謂“時空隧道”的開口與入口就是由這個向量值來決定的。並且維持虛空的“邏輯空間”需要大量的能量,要計算這個能量值同樣需要這一向量值。

拓展一下,此虛空所體現的“邏輯空間”不僅可以出現在數軸上,更可以出現在空間中。“虛空”的參與在現實上不對圖形本身產生任何影響而隻在邏輯上影響圖像。虛空的參與可以改變數學本身某種人為的(直觀邏輯的非閉合性)精確性和清晰度從而使數學更好地表現世界的真實。

雖然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明了“虛空”的參與對數學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但我們可以預見,由於增添了新的思索工具數學本身的某些不必要的繁瑣將會被取消。因為在“虛無”之前,這些繁文縟節不過是用來產生“虛無”作用的一種裝置或設備。現在,真正的“大廚”來了,“廚房”裏的那些瓶瓶罐罐大可以清掃出去了。

統一場論

當我們為新的世界圖像做了曆史的回顧和邏輯上充分的補充並擁有了新的工具之後,那種包括整個存在規律在內地的統一論就該粉墨登場了吧!

是的,該了!

“咚咚”的正有鼓聲傳來,號角吹響……

注釋

1、“天圓地方”: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

2、“偉大的古希臘”:同遠古中國產生“易”的時期一樣,古希臘同樣也擁有著至今閃光的真知卓見。

3、“哥白尼”(1473-1543)波蘭人,日心說的創立者,著有“天體運行論”,偉大而含蓄的科學鬥士。

4、“托密勒”(古希臘人,生卒年不祥),著有“天文學大成”十三卷,是續亞裏士多德之後的的天文學集大成者,其地心說體係第一次係統地力求從理論上為觀測到的天體現象做一個盡可能合理的解釋。他相信人、神、上帝以及他們的地位和作用是天生而不可改變的。

5、“布魯諾”(1548-1600)意大利人,日心說的的忠誠捍衛者,偉大的科學鬥士,著作“論無限宇宙和世界”中指出無限宇宙的思想。這樣,宇宙不再有中心,而人、神、上帝處在同一地位。

6、“開普勒和第穀”第穀(1546-1601)丹麥人,第穀堅信天體觀測具有一切臆想不可替代的價值,他絕大部分的一手資料都留給了他的助手開普勒。開普勒(1571-1630)德國人,敏捷而活躍的思索者,他善於處理大量複雜的觀測數據,從而計算出他的三大定律。

7、“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相信實驗甚於相信上帝,他的一些著名的實驗如落體實驗和(斜麵)慣性實驗,直接成為牛頓思忖萬有引力的一手資料。

8、“人”,人本身具有複雜的性質,人屬於這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他的意識也必然地屬於這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而“人”這種物質與“意識”這種物質的產物充分混合後卻生成了另外一種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東西。這種“人”的不可撕裂性,注定在科學的每一步上,都會有人跌跤。

9、“開普勒的三大定律”:A、所有行星的運動軌道都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B、行星的向徑在相等的時間內所掃過的麵積相等。C、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公轉周期的平方與他們的軌道半徑立方成正比。由天體觀測數據到天體運行的數學表達,哪怕這種表達隻表明天體在表麵現象上是怎樣的,但由這種數學上的表象到天體運行數學上的本質隻有一步之遙。

10、“牛頓”(1642-1727)英國人,偉大的科學之集大成者。在開普勒定律的基礎上運用數學的方法便可以推演出萬有引力定律。在伽利略實驗的基礎上,運用純邏輯的方法也可以推演出萬有引力,但也正基於此,牛頓更加相信“萬有引力”之天體運行的原動力源於上帝。

11、“波普”十八世紀英國詩人。

12、“愛因斯坦”(1879-1955)生長於德國,後移居美國,偉大的科學開拓者。他的終生命題是“以光速追趕光速”。在他之前的物理學,通常被尊稱為“牛頓式的古典物理學”,從頭開始,物理學進入“愛因斯坦式的現代物理學”。“現代”的內涵指的是物質本身在運動變化中運動變化,並且這種運動和變化參與物質的運動和變化。

13、“…冗雜”由於愛因斯坦的運動變化包含有物質本身的運動變化,並且這種運動和變化同時又參與物質的運動和變化。因而物質的運動和變化在他那裏就顯得十分龐雜(從我的敘述中你就可以看出來)。同時由於建立在在牛頓圖像“非閉合性”的基礎上,愛因斯坦圖像仍然不可以說是“完全閉合”的因此這種龐雜一時不得解決。而這同樣也是為什麽愛因斯坦為解決這些冗雜而做了關於“統一場論”的思索。

14、“邏輯黑洞”現行邏輯本身是“片段性”的而不是“整體閉合性”的。因此,這種片段性的邏輯用作“統一論”的思索工具已經倍顯不力。

15、“存在的即合理的。”世界上自然和諧的,並不指世界中“黑洞邏輯”內一樣自然和諧。因此才會有“存在的即合理的”如此強橫不講道理的,而這恰恰證明了人類理性的信念。

16、“統一論”巾短情長,統一論非一篇小文所能盡述的。

17、“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通常邏輯的三大原則。

18、“虛空數學”留待有誌者述之。

19、“…不存在的存在”無可奉告。

20、“設想…”在三分鍾內到達幾百光年外的另一個星球,你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