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老子 生之易第三部 3道之為本,名之為衣
3道之為本,名之為衣
本章敘述的是老子一章的內容。
本章老子提出了兩個最有名的概念,那就是“道”與“名”。“老子”的“道”與“名”的觀念與孔子的“道”與“器”的觀念是大為不同的。易之係辭上傳曰“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可見孔子之“道”是由“形”得來,通過對萬物之“形”的歸納提煉而得到的,是人的主觀能動的結果――請注意,孔子的“道”是人的主觀能動的結果。而孔子之“器”則是人對萬物之“形”不假思索的自然反應,即由“形”而向上追本溯源是做了一番努力才達到“道”的狀態的,而由“形”而向下照葫蘆畫瓢是不假思索的模仿,這是孔子的“道”與“器”,而“老子”的“道”與“名”顯然是與之不同的。
我們說過,老子之“道”表的是萬物之真,自然之本性,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世界的物質性,不管你相信也罷,不信也好,努力也罷,不努力也好,老子之“道”其天然就存在著,萬物之真、自然之本其天然就存在著。你可以人為地說謊,編瞎話,否認和漠視萬物之真實、自然之本性,但大自然依然不會因此而失去他任何的真實性,這就是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意指的是宇宙萬物間的那個絕對真理,是永恒的,不變的。
當然我們人追求的是絕對真理,是真正的大自然的真實,但我們真正能追求到手的卻隻是相對真理。就是說,真正的自然之真實是無法用任何東西衡量,也無法用確定的語言說出的。真理一經說出,一經表達就隻能是相對真理而不是絕對真理。就象拿一把尺子去測量桌子的寬度,桌子的寬度絕對有一個真實的長度,但這個長度是可以測得到說得出嗎?不是,測得到的,說得出的,隻是具體的某個精確度下的相對真實的長度,而這個長度一經測出就根本不是桌子的那個寬度。這一點想必不用做太多的解釋,楊振寧的測不準原理說的正是此意。
我們再來說名。對本章人們通常總是過於地留意老子“道”的觀念,而幾乎忽視和忽略了“名”的觀念。其實“道”之為真、之為本是很好理解的也是很好得出的結論。而名卻是隱在其中的最為關鍵的一個概念,甚而至於在我看來,對“名”這個概念的理解關乎整部書老子的思想。下麵讓我們具體地來展開論述“名”。
“名”是什麽?名是命名。還是測量桌子的寬度,盡管我們得出的隻是一個相對真實的長度,但桌子的寬度一經測量,便有了自己在名義上的“寬度”,這個過程就是由“道”萬物之真實到“名”萬物之名義的過程。所以,“名”是一種人為,而“道”是一種天然,在天然與人為之間是有必然的區別的,區別在哪兒呢?
先,天然就是說萬物之真實自然之本性原本是沒有名字的,天然隻有經過人為的測定之後才會相對地給他定義下一個名字。比如大地本就是個球體,其天然並沒有上下左右四麵八方之區別,這是地球這個東西天然之存在,自然之真實。但我們自己為了更好地生活人為地規定哪一方是東,則必有反一方是西,哪一方是南,則必有反一方是北。就是說“名”之為名的過程不是孤立出現而是一對一對地出現的,地球之天然是沒有上下四方觀念的。而且這沒有方位概念的狀態是地球更加真實的“道”的狀態,而後來我們人為地定出了方位,這種有了方位的狀態是遠離了其自然之真實的“名”的狀態。就是說“道”是“太極環”原始的混沌,而“名”則開始係統分裂。係統愈分裂則概念愈清晰,但係統本身則愈混亂。
其次,“無名”的混沌狀態是大自然更加真實的原始狀態,而“有名”的係統分割狀態是大自然由自然統一走向混亂的開始。通過生之易的前兩部書我們應該明白,老子所述的“道”與“名”的狀態大概就是處在係統在屯蒙時正要開始分割或已經分割出第一個概念時的狀態。所以,“無名”時太極環的原始結構老子是看得到的,而“無名”時太極環開始分割從而出現了混亂老子也是看在眼裏的。所以看到這些,老子就以為係統進行分割分化似乎是不好的,因為在這時係統出現了大量的混亂,而係統的原始混沌狀態卻又是那麽多完美。於是老子便竭力推崇“道”,竭力推崇回到太極環的原始狀態,從而不願意也反對係統分裂,當然這顯然是錯誤的。
第三點,由於係統的分割分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大自然生息運行的大趨勢,所以老子雖然對之感到迷茫感到困惑,但仍然不得不在事實上接受他。這樣“老子”本身就有了一個硬傷,就是在理論上老子不接受混亂,但在事實上老子卻被迫接受了混亂。但實際上,我們知道混亂是正常的,所以老子在事實上被迫接受的混亂並且為解決這些混亂所提出的方法反而成了老子一書中最為精華的東西。就是說,當初老子被迫向世界妥協而提出的種種中和(中和自己的理論與現實世界的矛盾)的方法到後來反而成了正確的有益的真理,而當初老子自認為精華和得意的東西,比如說回歸到原始“道”的混沌狀態,反而成了錯誤的糟粕的東西。具體到本章,具體到“名”這個概念老子對之做出了怎樣的判定呢?
“名”是人為的命名,而“無名”是萬物的自然之真實,所以,對於萬事萬物,能不命名就不命名。老子從根本上反對概念的分裂,而且“名”是一對一對出現的。比如“無名”之與“有名”,就是最大的一對,“無名”體現道,是好的;“有名”體現了混亂,是不好的。而為了消滅不好的,所以連好的那個也可以不要,就是說老子主張甚至連“無名”之“名”最好也不要有那個意念。比如善之與惡,美之與醜,亦是如此。所以老子主要的還是圍著“道”轉,萬物最好還是永遠地停留在太極環的原始狀態,原始但完美,簡單但真實。當然,老子本就是半璧,這一點從其第一章就是充分體現出來的。
綜上所述,小景給出本章在生之易意義上的大概的釋義,小景文言文不怎麽樣,見笑大方了。
老子一章 釋義
附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之為萬物之真,是說不出來的),而說的出來的所謂的萬物之真,也就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之真了;(名之為萬物之真對立統一下的名字,是說不出來的),而說的出來的所謂的萬物之真對立統一下的名字,也就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之真對立統一下的名字了。
萬物之真的對立統一是沒有名字的,那是天地之初的混沌,(全部的概念隻是一個概念,不能說出);而萬物之真的對立統一一旦有了具體的名字,天地萬物就開始由混沌而創生出概念,(同時也創生出混沌,因為沒有任何具體的概念足以有能力來形容那全部的概念。)
所以要經常地保持萬物之真沒有名字的道的狀態,以此來體察萬物的真實之妙;當然還不得不處在萬物之真有分別有名字的狀態,以此來體察萬物之真實被破壞的混亂的界限。
道與名實際上都是對萬物之真實所做出的不同層次和方麵上的描述。可是同源的東西竟然能夠得出如此不同的奧妙論斷,是有點奧妙啊,而這個奧妙是一切奧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