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冬,邊疆都會爆發小規模的衝突,這些遊牧之人為了過冬口糧時常發生的搶奪,羌人多為遊牧民族,今年自然災害又非常之多,他們之所以傾巢而出,也是因為收成不好,想掠奪過冬的糧食。

他們本就是一個好戰民族,多年來不斷侵擾天啟邊關,如今有了布陣圖,能不對天下糧倉,自來比他們富庶許多的天啟起了覬覦之心嗎?

恰巧這個時候,一向坐山觀虎鬥的北齊又有試探之意,也想分一杯羹,於是派人去和羌人談判,羌人和北齊一拍即合,當即放話,自願與北齊達成協議,放棄五成的收益來求得北齊的支持,由們則作為主力在前頭進攻,北齊則在背後出謀劃策。

兩廂合作堪稱完美,北齊出武器,羌人出人力,他們密謀而起,舉旗開始針對天啟,爆發這一場大規模的征戰。

作為他們第一個障礙的霍家,在北齊細作和天啟朝中有心人的運作下,霍家軍因為出師不利,被皇上遷怒,之後又因為軍中、出了細作導致連連敗退,最後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他們順利解決了天啟最大的屏障,就開始大舉向南進攻。

如此,戰事就到了最嚴峻之時,羌人連破天啟幾城,勢頭直逼南下,大有想要一舉吞並天啟之意。

羌人來犯,天啟泱泱大國卻無還擊之力,被野蠻韃、子打得連連、戰敗,皇上慌了,重文輕武的各位大人慌了,沉浸紙醉金迷的貴族們也慌了。

在此形勢下,百裏溟透過現象看破了這次危機的本質,羌人勇武善戰,北齊狡詐多端,他們聯手,自是勢如破竹。

而天啟國富民強卻無將可用,皇上剛愎自用不敢啟用能人,不敢提拔將士,不願出兵作戰,到時候且戰且退必定麵臨國破人亡,天啟失去屏障,豈非疆土任人踐踏,國人任人宰割?

他不想看到那樣的結果,所以坐不住了,在明知皇上不可能讓他出戰的情況下,隻能以重病為借口來個遁逃,悄悄潛到邊境,在第一戰線作戰指揮,以求力挽狂瀾。

他去得悄無聲息,在北境待得隱匿蹤跡,無一人發現。

當然,在行遁逃之法時他也不是全然沒有準備,除了將王府的一應事宜交代給管家之外,夜尊府也會全權配合王府的一切,如果有人膽敢在此期間對王府不利,夜尊府就會出麵,暗地裏解決此事。

按說這樣的安排雖然不算周全,倒也極具威懾,若是以往一定可以蒙混過關。

可這次,他顯然料錯了皇上的絕情和皇後的無恥,誰也沒想到這兩人會因為不相信他身受重傷而親自派人查探,若非謝如嫿機警在前,早有準備,隻怕一個藩王蓄意離京的罪責,那時候江夏王府就已經逃不掉了。

接下來的事謝如嫿已經親身經曆,百裏溟接到消息,知道王府之內的事由謝如嫿坐鎮,也稍稍放心。

當時,他接到黑鷹飛鴿傳書,說謝如嫿已經知曉他夜尊身份一事的時候還非常吃驚,後來想想這事其實有跡可循,謝如嫿看著粗枝大葉實則非常機警,他就覺得知道了也好,很多事謝如嫿知道真相,掩護起來也就順理成章了許多,所以並未過多糾結此事。

之後,百裏溟就集中精神全力對抗戰場一事,為了粉碎兩國聯盟的陰謀,他決定逐個擊破,先是在陣前使了一招離間計,讓兩方人馬為各自的利益起了衝突,之後又製造矛盾,讓兩方衝突升級,然後再引發戰事。

因為百裏溟是秘密離開的,陣前作戰的又都是他多年培養的心腹,對方怎麽也想不到背後竟是百裏溟在運作這一切,兩方之間的聯盟本就不牢靠,這回徹底讓百裏溟鑽了空子。

羌人本還因為能和北齊合作沾沾自喜著,在北齊的出謀劃策之下連奪幾座城,士氣高昂,心氣自然也就高了起來。

之後,又在奪來的城池裏燒殺搶掠,紙醉金迷,在見過天啟的繁華之後,不平也就隨之而來了,憑什麽死傷的都是他們羌人,流血流淚的也是羌人,卻要被北齊人分去一半的功勞和果實?

而自視清高的北齊,則覺得一切的勝利都是因為他們智謀超群,指揮有方,才讓羌人能夠順利奪下那幾座城的,他們分走一半成果也理所應當。

這個落差之前還不明顯,可隨著天啟越戰越退,他們的分贓越來越大之後,有人動搖了。

一旦有了不忿之心,就容易計較,而一旦計較,就會出現矛盾,百裏溟不過利用這分贓不均中的落差,很容易就瓦解了這兩方本就脆弱的聯盟。

而被人津津樂道的神農坡一戰,正是兩方矛盾激烈之時,北齊和羌人的矛盾不可調和,鬧到深處兩方起了衝突,差點內戰,百裏溟真是趁著他們內戰之際,帶人來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北齊一向愛惜羽毛,見羌人已經不能成為自己手裏得力的刀了,反正自己也不過是出了些用不著的鐵器,又早已得到應有的回報,當時便反悔,絕塵而去。

北齊人憤而離去,從戰場衝動退出,羌人不過都是一群有勇無謀的莽夫,自然不能成事。

可想而知,當時的羌人既要麵對北齊的反水,又要麵對天啟的反攻,怎能不元氣大傷。

果然,後麵的結果便如百裏溟所料的那般,天啟軍隊開始全麵反擊,沒了北齊支援,猶如喪失首腦的羌人隻能節節敗退,最終敵不過百裏溟在背後始終替天啟軍隊周全的謀劃,隻能黯然退回淮河以北。

而百裏溟,雖然身負重傷不得不回京修養,之後還撞上謝清清和百裏越的一通查崗,但他始終沒有放過戰場上一丁點的線索,始終與夜尊府的人關注操控著戰場上的一切,直至扭轉乾坤,終於贏得最後勝利。

百裏溟說的波瀾不驚,謝如嫿卻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況會有多驚險,扭轉一個戰場的局勢,豈是說做就做這麽簡單,背後需要付出多少心力,為了撇開關聯又要斂去多少鋒芒,甚至於百裏溟身中的那三支箭傷,都是他鞠躬盡瘁的證據。

可恨最後,他勞心勞力,能做的都做了,卻什麽功勞也不能有,甚至不敢讓別人知道他就是那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的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