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節 第二個戰國時期

“聞天下”的樓中,許多文士仍舊交頭接耳的說著剛剛董旻進門的醜態。

確實,在他們心中,董旻並不能稱上什麽英雄人物。在他的親身哥哥乃是丞相董卓的情況下,他文不成、武不就,毫無半點特長。若不是董卓有意提拔,司隸校尉的職位哪輪得到他?

司隸校尉除監督朝中百官外,還負責督察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和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的京師地區,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更高。

且當權之人都是以自己的親信為這一職位,蜀國,張飛為司隸校尉。在曹操奪取大權之後,更是自己身領司隸校尉,可見司隸校尉之職的重要!

“矣~~”一個兩鬢以見絲絲銀發的儒雅之人,重重歎息了一聲。

有個年輕的學者問道:“這位前輩,何事如此歎息焉?”

“你可曾前往關外之地?”他的聲音之中,帶有一絲憐憫。

“晚輩一直在洛陽學習,未曾出過虎牢關。”

“你未曾見到,關外百姓的慘象。無糧無房、孤苦無依,易子相食者甚多,這還是僅僅兗州一州之地,若在大漢其他地方······”他沉重的嘶啞之聲低沉下來,實在是不忍再描述那令人發怵的恐怖場景。

另一人驚道:“一直聽說關外之地,百姓生活困苦,卻沒想到,已經到了如此地步?那些諸侯究竟在幹什麽!”這人怒道,“他們所學的仁政、仁義都到哪去了!”

儒雅之人歎息道:“世間就是如此奇妙,世人皆以為是大漢罪臣的董卓,倒是把治下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衣食溫飽無憂,且再也不用受官兵、士族的壓迫。比之漢武帝時期百姓的生活,董卓還要更勝一籌。”

“像荊南的孫堅、淮南的馬騰,這等戰將,治下雖不如董卓,卻也比那些自命是天之驕子的人強上太多了。反而像四世三公的袁術、袁紹,卻將治下之地攪成了一灘爛泥。百姓種的糧食幾乎被官兵、士族、稅賦盤壓的所剩無幾,南陽袁術更是不堪,竟然為了擴建自己的花園,硬是拆除了十餘萬人所住的房屋,令十餘萬人成為無依無所的流民!這樣的人竟然還自稱是什麽‘盟主’?老天真是瞎了眼睛!”

“不太可能吧?當年袁家是何等的為國為民,如今他的子孫又怎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一人疑惑道。

“我王朗用性命擔保,這些消息都是從潁川學院之中傳到我的耳中,絕不會有錯。”王朗擲地有聲的喝道。此人正是曆史有名的王朗!曾被曹丕稱之為“一代偉人”的王朗!

“啊~~他就是名士王朗?!”

“真的是他?果然是為國為民的學士楷模!”

“王朗!”在廂房之中的董卓,也清晰的聽到了這個熟悉的名字。

“這麽說,關外真的如王朗前輩所言了?想當初,虎牢關戰敗之後,袁紹忽然崛起,我還想去投靠他呢?沒想到,他也會是這樣的自私自利的人。”

“那麽,今後的形式將會如何呢?是否會像戰國七雄一般,常年戰爭不休呢?”一人問道。

“不會!”王朗肯定道,“當年的戰國七雄與現在的情況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七國無獨強,國家之間自然是戰亂不斷。而如今的董卓,較之當時崛起的秦國,實力將更為強大。加上各路諸侯不愛惜治下的百姓,手下的將士又與西涼鐵騎有著巨大的戰力差距!無論是君主的決斷、謀士的謀劃,將士的奮勇,百姓的富足,董卓都要遠甚於其他諸侯。天下的一統,絕不會脫的太久。至多二十年,天下必將再次一統!”王朗擲地有聲,說得頭頭是道。

這話完全說到董卓心坎裏去了。確實,董卓也是這麽想的。

“難道天下就真的歸於董卓了嗎?”一個學者問道。而在此飲茶的喬國老,神色一跳,仔細傾聽著他們的對話。喬國老有兩個女兒嫁給了董卓,董卓若是能一統,他所能得到的好處將數之不盡!這又何嚐不叫他期待?

王朗眉頭緊皺,不緊不慢的說道:“如今的天下,已是諸侯的天下。雖然董卓實力強大之極,卻也未能保證必將成功。最重要的是,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秦國滅六國的警戒,關外能做上諸侯的,絕非是無能之輩!他們定然明白六國被滅的道理。也必然能得到一個唯一的結論:隻有同心協力,才可與董卓一爭高下,不然等待他們的必然是滅亡的結局!”

“額~~”

董卓完全震驚了,他從沒有想過,竟然還會有這樣的事情。曆史上的三國,根本就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若是將來的戰況真像王朗所說的那樣,董卓將要麵臨的,必將是一場無比艱苦的戰鬥!

而董卓越想越有這個可能,曹操強大的時候,有孫劉聯合。自己如今的實力,何嚐不會再次出現諸侯所謂的聯合?而現在的情況,與戰國七雄真的沒有什麽兩樣。曆史之鑒就在眼前,他們這群野心家,又怎麽會讓曆史重演?!到時······

雖然董卓對自己的將來從未有過擔心,不過此時,心中的冷汗卻不斷的流下······

“如此說來,天下還要混亂上一段日子了~~”

“也該是時候尋找天下明主了~~”

“誒~~受苦的永遠是百姓!!”

“······”

“啪!”暴烈的巨響之聲傳遍了整個樓層。隻見一個虎體熊腰、麵如黑炭、虎目鷹鼻的強壯男子,右手五指大張,剛剛的一聲巨響明顯就是他的右手拍桌子而發出的。這一聲巨響,自然引起了眾人疑惑的的目光。

“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不能建功立業,我方悅又有何臉存於天地之間?”方悅赫然站立而起,悲憤之情言喻於表。

“啊!他就是當年的河內名將方悅?”

“聽說他在董卓來臨之際,就消失無蹤了,沒有到仍然還在洛陽。”眾人注視著方悅,竊竊私語,明顯都在討論方悅此人。

“方悅?”董卓也在廂房裏麵暗暗留下了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