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下遊,流水濤濤,一支堪稱龐大的內河艦隊,正順流而下。

這支艦隊可謂當今唐朝最為強大的內河艦隊主力,共有十七艘巨型樓船,三十二艘大型鬥艦,四十七艘艨艟快船,八十二艘走舸,二十一艘遊艇。

如果按後世的劃分方式來類比的話,大致可以這樣認為:樓船相當於戰列艦,鬥艦相當於戰列巡洋艦,艨艟相當於巡洋艦,走舸相當於驅逐艦,遊艇則是快速偵察艦。

其中樓船、鬥艦、艨艟三種大型戰艦,均可攜帶陸軍,或者大量水軍的陸戰部隊,而走舸一般僅負責水戰,至於遊艇,其武備較少,但速度相當快,屬於專業偵察船。

事實上大唐水軍的外海艦隊還有海鶻等戰艦,但由於李曜此時尚未大舉“進軍藍水”,隻是軍械監在王師範轄區後世威海衛附近搞了個試點進行海戰船隻研發試製,因此那些專門的海戰船隻並未配備這支內河艦隊。

這支大艦隊的指揮官名叫王班,字定遠,太原王氏出身。他的身份很是奇怪,因為太原王氏從來不是武將世家,而是典型的文臣貴第。不過這位王班將軍幼年時因其父觸犯族規被逐出家門,因此家門淪落不堪。王班一家遠走他鄉,流落泉州,由於識字且聰慧勤勉,王班幼時便被泉州某大船家重點培養,學成了一身設計各類船隻的本事——跟冶鐵鍛造一樣,此時唐朝連造艦設計都是一人包幹。王班在短短六七年裏學成技藝,再用八九年指導造成十幾艘各類優秀船隻,他的名字在泉州船行界變得如雷貫耳。

當李曜開始在河中進行造艦活動之後,軍械監滿天下物色人才,終於在層層搜尋遴選之後,由當時已經掌控朝廷的李曜以朝廷名義,親筆修書一封將王班請來。

讓李曜更加意外驚喜的是,王班因為家中變故關係,對作為文臣並無太多愛好,卻自己為自己取字“定遠”[無風注:其意指班超,班定遠。],意為投筆從戎,多年來對水戰研究極深。

當時李曜便下令舉行了一次水軍演習,這次演習更證明了水軍是個高度專業化的軍種,此後,王班便以河中水軍都指揮使身份兼任軍械監船舶司首席顧問了。

眾所周知,水軍除艦船外,還必須裝備與之配套的兵器,否則也無法作戰。按此時的技術,水軍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劍、矛、槍、弓、弩外,當有絞車弩、拍竿和炮車及配套的箭、石等。而王班上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會同軍械監各司各部門,對水軍三大主戰兵器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優化升級。

首先改良的是絞車弩。中國使用弩的曆史非常悠久。遠在戰國時期,弩就分為夾弩、庾弩、唐弩、大弩四種,時稱“四弩”。漢唐時期,弩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種類增加,張力擴大。李曜出現之前,大唐的弩主要分為擘張弩、角弓弩、木單弩、大木單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七種,而最著名的是絞車弩,“絞車弩,中七百步(約等於1000米),攻城壘用之。……置弩必處其高,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果,非弩不克”。絞車弩是將十二石之巨弩設在絞車上而成,能同時發射七支箭。因為絞車弩威力大、射程遠,發射的箭“所中城壘,無不摧隕,樓櫓亦顛墜”,是此時主要的遠程殺傷武器,不過此物造型比較笨重,機動性較差,陸軍主要將其用於既設陣地的防守,但對於水軍來說,則是進攻突擊的利器,是最重要的艦載打擊兵器。

絞車弩在陸軍部隊的改良主要是模塊化和快速組裝,以此來提高移動速度,適應陸軍快速機動作戰的需要。而在水軍之中則不同,軍械監在王班的要求下,主要改良目標是提高威力和防護。實際上由於絞車弩本身的木質工藝已經幾乎到達時代巔峰,因此很難有太大提高,所以其改良主要從冶金工藝上著手。譬如加裝半圓罩形防護鐵板,對弩箭本身做出改進等。至於威力,則是從那巨大的弩箭著手,兒臂多粗的弩箭箭身被改為中空,且鐵皮盡量變薄,隻箭頭仍重。而箭身之中則裝填粗煉火藥和大量拇指大小的鐵蒺藜,尾部掛防水引線,射出前點燃。如此一來,該巨型弩箭射中敵方船體之後,還會延時爆炸,殺傷力提高可想而知。

其次是炮車,此物也稱拋車,實際上就是後世人熟悉的拋石機、投石車,它與弩同為此時重型遠射兵器。炮車的曆史也非常悠久,相傳戰國時期就有了,《漢書甘延壽傳》裏曾引張晏注說:“範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三國時期,在官渡之戰中,曹軍使用炮車發石擊毀袁軍的櫓樓,時稱“霹靂車”(注:或因發出的石彈在空中飛行有聲,故名。參見《三國誌》卷六《袁紹傳》。);後來為了提高炮的發射速度和效率,馬鈞還發明了車輪炮,即將石彈係上繩索,繩索依次纏於輪周,作戰時激烈轉動車輪,當石彈轉到需要的角度時,以利刃斷繩,使石彈連續地拋射出去。大唐時,炮車的造型比過去大,甚至有一個車用兩百人操作的,又稱“將軍炮”或“擂石車”。而炮車在水軍中應用的曆史也很悠久,早在梁元帝時,大將徐世譜就將炮車裝在戰船上,在水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唐初時,樓船上就裝有炮車,它在水軍中的應用更多,戰鬥力也隨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更大。

炮車在王班和軍械監的商議下——其實還有李曜的要求——主要進行“火器化”改良。除了車體構造進一步為了投擲發射火彈而改進之外,更關鍵的改進也是彈藥。簡單地說,是從石塊改良為燃燒彈。隻是由於“火神液燃燒彈”本身製造工藝要求太高,因此最終選擇批量列裝的是粗製石油燃燒彈,軍械監的能工巧匠們為此發明了一種雙層彈體,裏麵是一層比較脆的陶罐,中填粗煉石油,外麵是石棉布,平時比較方便儲存,而交戰之時,再臨時澆上石油,點火發射。由於此時戰艦都是木製戰艦,一旦被這種燃燒彈擊中,造成的麻煩是比較大的,尤其是被多處擊中之時。

最後則是傳統的拍竿。這東西是在東晉初出現,始稱桔槔,南北朝時已普遍用於近戰時襲擊敵船,拍打敵人,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重型近戰兵器,主要用來裝備大型戰船。所謂“拍竿者施於大艦之上……每迎戰,敵船若逼,則發拍竿,當者,船舫皆碎。”實際上,拍竿是利用杠杆原理,在船上建一大型T形活動架,將巨石係上繩索,套於橫杆,一端掛石,另一端人拉繩索保持平衡。當與敵船靠近時,將巨石轉到敵船上空,然後鬆開人拉的繩索,巨石便砸向敵船。巨石可反覆使用,操作靈活。隋代楊素所造樓船“五牙”就裝有六支拍竿,到大唐時,此技術當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與應用。

其實李曜本人對於這種傳統的水軍近戰武器沒有太大興趣,但王班堅持認為這是大型戰艦近戰利器,他認為戰艦的威懾必須“遠近均衡”,如同人的雙腿,不能缺失其中任何一條。李曜也擔心自己過分幹涉專業裝備技術的發展,因此沒有堅持。

不過王班堅持歸堅持,對於拍杆的改進倒也談不上很大——材料發展的限製非一時可以克服——因此主要是對絞盤、車輪等零部件進行優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加入了軍械監最新秘密產品“滾珠軸承”之後,拍杆所需的人力大幅減少,而轉動效能卻大幅提高。

各種裝備的全方位進化,使得接到李曜王命而出征的王班毫無畏懼,甚至頗為興奮地上路,領著這支水軍,氣勢洶洶朝滑州而來。

王班已經決定,今日一戰,水軍的目的絕不隻是秦王要求的“盡量阻止或至少遲滯汴軍渡河”。

遲滯?

王班望著前方的水麵,心中冷笑一聲:“今日之戰,事關水軍地位,我王班豈能容汴軍片甲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