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大齊。唐僖宗逃往四川,關中地區大亂。宥州刺史拓跋思恭,糾集夏州黨項及其他少數民族兵數萬人,和口延節度使李孝昌會兵口州(今陝西富縣),殺牲起誓,共同鎮壓黃巢起義。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四月,僖宗授拓跋思恭為左武衛將軍,暫代夏、綏(今陝西緩德縣)、銀留後。拓跋思恭即進軍武功(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包圍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但初戰不利,兵士死傷甚眾。七月,拓跋思恭又和李孝昌引兵進駐東渭橋(今陝西西安市東),與黃巢起義軍將領尚讓、朱溫對峙。八月,拓跋思恭遣其弟思忠迎戰朱溫、尚讓。在追擊中拓跋思忠戰死,於是拓跋思恭領軍退至富平(今陝西富平縣東北)。十一月,黃巢起義軍將領孟楷利用唐朝各藩鎮都想保存實力、遲疑不願前進的機會,襲擊富平,拓跋思恭勢孤力單,逃回夏州。十二月,拓跋思恭經過一番整訓以後,再次請求出戰,受到唐僖宗的嘉獎,賜其軍為定難軍。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一月,唐僖宗授拓跋思恭為京城南麵收複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拓跋思恭再度領兵進駐渭橋,受宰相王鐸指揮。拓跋思恭以八千精銳瘋狂屠殺農民起義軍,受到了唐王朝更進一步的重用。八月,進為京城四麵收複都統,暫代知京兆尹事。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四月,拓跋思恭和雁門節度使、沙陀族將領李克用一起攻入長安。唐僖宗以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農民起義有“戰功”,於同年七月晉爵為夏國公,再一次“賜李姓”。唐朝利用藩鎮的兵力雖然鎮壓了黃巢農民起義軍,但藩鎮勢力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同時朝宮與宦官、宦官和方鎮勢力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宦官田令孜為爭奪鹽鐵之利,使口寧節度使朱玫與拓跋思恭合口、夏兵三萬人,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等大戰於沙苑(今陝西大荔縣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拓跋思恭利用各藩鎮混戰的機會,派其弟拓跋思孝襲取口、延,自稱留後,逼唐僖宗封其為保大軍節度使。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拓跋思恭卒,因其子仁佑早死,孫彝昌年幼,軍中共推其弟拓跋思諫為定難軍節度使。

公元907年,黃巢農民起義軍的叛徒朱溫(唐賜名朱全忠)殺唐末帝李祝,自立為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曆史上稱為後梁。唐朝滅亡後,中國社會開始進入分裂割據的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朱全忠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派兵攻夏州時,曾援救過拓跋思諫,因此在朱全忠推翻了唐王朝以後,拓跋思諫即歸附於梁。梁太祖封其為檢校太尉兼侍中。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拓跋思諫卒,思恭孫李彝昌嗣位。翌年二月,李彝昌為其部將高宗益所殺。三月,夏州諸將殺死高宗益,共推彝昌的族父李仁福為留後。梁太祖以檢校司空、定難軍節度使授李仁福。

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李茂貞和晉王李存口合兵五萬圍夏州,經梁太祖派兵援救,夏州才解圍。十二月,梁太祖以李仁福抗擊李茂貞有功,授以檢校太保同平章事,以後又進封為隴西郡王。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晉王李存口攻梁,李仁福向梁貢戰馬五百匹相助。公元923年,晉王李存勖滅亡了後梁,以洛陽(今河南洛陽市)為都城,國號唐,曆史上稱為後唐。

李仁福因附梁時多次和李存口作過戰,內心十分恐懼,於是派其從兄、宥州刺史李仁裕到洛陽,以進貢為名試探後唐的態度。後唐莊宗新立,也想趁機拉攏黨項以壯大自己的勢力,於是晉爵李仁福為朔方王。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二月,李仁福卒,其子李彝超嗣定難軍節度使。在方鎮割據、軍閥混戰中發跡的後唐統治者,當然也恐懼長期占據夏州的黨項族割據勢力向南侵入關中,危及自己的統治。於是,趁李仁福卒的機會,企圖將李彝超調離夏州。三月,後唐明宗任命彝超為延州留後,以原延州節度使安重進為夏州留後,並派口州節度使藥彥稠、宮苑使安重益率馬、步兵五萬人送安重進赴任,壓彝超就範,並下令威脅說:“從命者,秋毫無犯;違命者,全族必誅”。黨項族拓跋部從唐朝以來割據夏州,世代經營,積蓄了一定的力量,自然不肯輕易放棄,於是借口因“三軍百姓擁隔,未遂赴鎮”,拒不離開夏州,並調集境內黨項部族進行抵抗。七月,後唐兵圍夏州。夏州城是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時的都城,城牆用蒸土夯築,堅如鐵石。黨項兵士據城堅守,李彝超又以萬餘騎抄掠後唐軍隊的糧運,後唐軍隊不能前進,明宗無可奈何,隻好下令撤兵。李彝超乘其兵退,下令追擊,後唐兵大敗而歸。後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二月,李彝超卒,其弟李彝殷嗣定難軍節度使。

公元936年,後唐節度使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結契丹貴族,滅後唐稱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晉,曆史上稱為後晉。石敬瑭為了利用黨項族,加李彝殷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夏州黨項族發生內訌,綏州刺史李彝敏密謀勾結夏州衙內指揮拓跋崇斌攻襲夏州。李彝殷發覺後,先下手為強,將拓跋崇斌斬首,並出兵攻李彝敏。李彝敏逃奔延州時被捉。這時,李彝殷以綏州新亂,請晉出帝任命李仁裕權知綏州州事。因李仁裕屢有戰功,“西羌服其威猛”,綏州之亂漸平息。

後晉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晉出帝改變了以前對契丹稱臣的慣例,引起契丹的不滿和攻掠。李彝殷便糾合蕃、漢兵四萬餘人,自麟州渡過黃河進攻契丹的西境,為後晉牽製其兵力。

公元946年,契丹滅後晉。公元947年後晉河東節度使沙陀部人劉知遠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稱帝,國號漢,曆史上稱為後漢。公元948年,後漢隱帝為了拉攏李彝殷,授其為侍中。同年二月,護國節度使李守貞叛後漢,派兵扼守潼關(今陝西潼關),自稱秦王,並派人以重貨賄賂李彝殷,要他派兵相助。李彝殷見中原地區各個割據勢力互相攻掠,無力危及夏州,於是順其所請,出兵予以助戰。後漢隱帝明知其事,但由於當時國內矛盾激烈,也想利用李彝殷的力量,隻好裝作不知,反而於乾佑二年(公元949年)以靜州(今陝西米脂縣西)地歸李彝殷,“賜”他為中書令。

公元951年,後漢鄴都留守郭威滅後漢稱帝,建都汴,國號周,曆史上稱為後周。周太祖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封李彝殷為隴西郡王。李彝殷對此不予理睬,反而遣使附於劉崇建立的北漢。盡管如此,周世宗為了拉攏擁有強大割據勢力的李彝殷,仍於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封李彝殷為西平王。顯德二年(公元955年),由於後周在府州(今陝西府穀縣)置永安軍,任命府州防禦使折德椅為永安軍節度使,加強軍事力量,危及夏州利益;李彝殷便以折德椅和自己職位相等為借口,出兵阻塞道路,不許通行。周世宗派人持詔嚴加譴責,李彝殷才不得不撤兵。顯德四年(公元957年),李彝殷見後周勢力強大,叛北漢歸附後周,自唐朝末年拓跋思恭占據夏州以來,曆經五代,黨項拓跋部利用封建軍閥混戰的機會,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到後周末年,已經形成一個以夏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在其割據的圍內,拓跋部貴族不僅征收賦稅,而且任命官吏。史稱黨項族拓跋部貴族“雖未稱國,而自其王久矣”,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