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聽到這話很是詫異,但隨後就明白了。

任何的一個國家的君主被抓來,這個國家都不會甘心。

哪怕就算是這個國家經過了政權的爭奪誕生新君主,但是還是要把之前的君主救回去。

特別是現在,倭國的天皇可不是被軟禁了。

而是被拉去了做工,所以這一幕被所有人看到之後,必然會極度地嘲諷倭國。

而倭國的天皇也受不了,這種折磨也會想盡一切辦法聯絡倭國的人將他給救出去。

現在倭國這些人是想要通過戰爭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隻能夠采取其他的方式。

這段時間倭國那邊沒有消息,一定就是因為這些人在積極的想辦法。

現在倭國這邊主動的過來人了,這就代表著他們可能想出了辦法。

朱元璋沉思了片刻之後,這才開口詢問李善長。

“他們的原話是怎麽說的?難道就是說來這裏為了上貢嗎?”

李善長猶豫了一下,隻是這猶豫,朱元璋就看出了問題了,他冷哼了一聲。

“難道他們還有條件不成嗎?難道李大人想要庇護他們不成?”

朱元璋這後半句話說的算是很重了。

他知道李善長絕對不會和倭國的這些人同流合汙的,但是心中肯定是有其他的想法,不然絕對不會猶豫。

果然李善長冷汗都留下來了,連連的搖頭,然後開口說道。

“皇上千萬不要誤會,我又怎麽會和他們同流合汙呢。”

“我生是大明朝的人,死是大明朝的鬼,我這一輩子都是一心一意的為朝廷考慮。”

“我現在都這樣一把年紀了,我又有什麽好爭奪的,所以我又怎麽會站在他們那邊。”

“而且他們隻不過是海外的蠻夷之地,他們又怎麽可能主動的來找我,所以皇上千萬不要誤會。”

看到李善長怕成了這個樣子,朱元璋這才輕輕的點了點頭。

李善長一直用餘光在觀察著朱元璋。

見到朱元璋的神色緩和了一些他的心中有所猶豫,但是又知道自己也不能拖延下去。

畢竟明日的早朝就有可能和倭國的使者的見麵,他該有的想法還是要說出來。

李善長硬著頭皮對著朱元璋說道。

“我們大明朝是禮儀之邦,既然現在倭國都已經低下頭來了,所以我們也要想著展現出應有的胸襟和胸懷。”

“這樣被其他的那些邦交國看到之後,他們會更加讚賞我們大明朝的氣度。”

“我們還是有德行的國度,又怎麽可能讓底下的臣子失望。”

“這些附屬國是就像是大明朝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該打的打。”

“現在孩子都已經乖乖聽話了,那我們是不是也要適當的給孩子喂一顆甜棗。”

原來李善長一直打的主意,就是要接受倭國國的臣服。

如果等到倭國國臣服了,那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由他和徐達來處理了。

這段時間徐達一直都在忙於其他的事情所以根本就脫不開身。

這個事情極有可能交到他的手上,哪怕就算是交到了胡惟庸的手上,那也沒有關係。

而胡惟庸前一段時間剛剛被朱元璋收拾了,就連整合奏章的權利都已經被剝奪了。

現在李善長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學生是否還有繼續的平步青雲的機會。

這一次倭國的事情就是一個機會。

如果能交到胡惟庸的手上,隻要是辦得漂亮,必然能夠重新受到朱元璋的重視。

他們這些淮西黨的人在旁邊,在敲敲邊鼓這個事情也就成了。

哪怕現在朱元璋還在氣頭上,不肯將這個事情交給胡惟庸,那李善長也是屬於排在前麵的人選。

他這一次還真不是為了貪財,而是為了貪圖名聲。

他要是把這麽大的一個事情給辦成了,到時候必然能夠留在史書上麵。

那他們的家族可就是屬於名垂青史的人了,所以李善長還動了現在的這個心思。

當然他找的理由也是極其的恰當的,因為他可是受了儒家思想熏陶的人。

而且即便是現在也是按照儒家的思想在做事情。

有這個建議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更何況這個建議還是一舉兩得的。

朱元璋聽到了這個話的時候,他並沒有馬上給李善長答複。

而是臉上不動任何的聲色,在考慮著這背後是否會有其他的因素。

李善長見到朱元璋不說話,以為自己說中了朱元璋的心思了,於是他又繼續的說道。

“我們可是有三千年傳承的文明,素來,我們都以禮儀之邦和德行之邦著稱。”

“這一次正好是展現皇上胸懷的時候了。”

“想必倭國那些人受了教訓,日後定規規矩矩地做人。”

“這也正好映襯了孔孟之道當中的得饒人處且饒人。”

“大明朝有這樣的胸懷,一定會吸引更多的藩幫,成為大明朝的附屬國。”

“皇上必然會成為萬代的明君,一定會成為百姓歌頌和傳頌的對象。”

李善長不說這最後的一句還好,現在一說出這番話語,反而是提醒了朱元璋了。

因為朱元璋曾經和趙文泰說過,關於倭國的這些人的處理的事情。

現在又是李善長主動的勾起了他的這段回憶。

朱元璋認為李善長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趙文泰那邊說的也有道理。

何況現在這些人都在趙文泰的手上,所以最終如何處理,除了他這邊要下定論,還要看趙文泰的態度。

想到這個事情,他又有一點憋屈。

他是一國之君,所有的人都應該不能忤逆他的意思,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又不能不講道理。

這些人都是趙文泰從倭國那邊給抓回來的,按道理來講,處置權應當是在趙文泰的手上。

但這又涉及到了國與國的事情,所以朱元璋還不能當成兒戲。

這一次的處理就代表了大明對其他的那些小國家的態度。

一旦是處理不好,有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誤解,也有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抗。

所以朱元璋對待這個事情還算是慎重。

現在他隻是慶幸倭國這個國家沒有多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