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決戰前夜(2)

會議決定了把解放戰爭進行到底的戰略方針,並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迎接中國革命的新**》的黨內指示文件。會議認為,為了迎接革命的新**,必須繼續貫徹以殲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為主的方針,同時要進行炮兵和工兵建設;在解放區內要放手發動群眾搞好土地改革;在全國則要發展全民族的反蔣統一戰線。“二月會議”使全黨對取得戰爭的勝利進一步增強了信心,為戰爭形勢的轉折,即我軍的戰略反攻做了思想準備。

三、粉碎蔣介石的重點進攻

在解放戰爭全麵拉開的1947年,蔣介石不再進行戰線太長而處處失敗的全麵進攻,改為重點進攻。蔣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擺成一個啞鈴形狀,即在東西兩端集中兵力,進行東西兩翼的重點進攻。東邊用了60個旅45萬人,目標是我山東解放區;西邊用了34個旅23萬人,目標是我黨中央所在地陝北延安。在東西兩翼之間,則以從風陵渡到濟南的兩千裏黃河防線來阻截我軍。

陝甘寧邊區的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當時全國人民的革命中心,是蔣介石的眼中釘、肉中刺,早欲除之而後快。1947年3月,以蔣家最親信的嫡係胡宗南部20個旅,加上西北行轅的馬鴻逵、馬步芳集團12個旅,還有榆林的國民黨晉陝綏邊區總部鄧寶珊部兩個旅,向陝甘寧邊區合圍齊進。主力是胡宗南所指揮的整編第一軍和整編第二十九軍,由宜川、洛川一線向北進攻,共有15個旅,14萬多人。

這時,我黨所指揮的部隊共有168萬人,但分布在各個解放區。陝北地區的部隊隻有一個縱隊、四個野戰旅,共有1.7萬餘人;此外還有三個地方旅。為了對付胡宗南,中央從晉綏抽調了晉綏二縱趕赴陝北,但無論是從軍隊人數還是武器裝備的對比上看,我軍仍遠遠處於劣勢,兵力隻有敵方的十分之一。但是陝北是革命老區,群眾基礎好,加之地形複雜,地區遼闊,周旋餘地大,我軍也有自身的優勢。這時,毛澤東的對敵方針是大膽誘敵深入,必要時放棄延安,在陝北山區與敵周旋,直到把胡宗南拖得暈頭轉向、疲於奔命之時,再尋機而殲之。毛澤東還認為,無論有多大困難,黨中央和他本人必須留在陝北,因為這樣既可以牽製胡宗南的主力,又可以鼓舞其他各戰場的士氣。中共中央決定,陝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的部隊合組成西北解放軍,由軍委副主席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由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勳任副政委,統一指揮西北戰場。

3月13日,胡宗南向延安展開進攻,並派出飛機轟炸延安各地。在經過節節抵抗,並完成了有序的轉移和群眾的疏散之後,我軍於3月19日撤出延安,誘敵北上。3月24日,我軍在青化砭拉上口袋,全殲敵第三十一旅,近3000人無一漏網,旅長李紀雲被我活捉。特別是繳獲的30萬發子彈為解決我軍的彈藥問題起了不小的作用。4月14日,敵軍第一三五旅又中了我軍在羊馬河的埋伏,4700人被我全殲,旅長麥宗禹當了俘虜。5月2日,我軍又主動攻克蟠龍,全殲守敵第一六七旅等部6700餘人,生俘旅長李昆崗。我軍的三戰三捷共消滅敵軍1.4萬餘人,而我軍僅傷亡2200餘人。與此同時,從西北方麵進攻我陝甘寧邊區的馬鴻逵、馬步芳部也被我擊退,被殲2400餘人。三戰三捷的勝利,大大打擊了胡宗南的囂張氣焰,也使我陝北形勢轉危為安。

就在毛澤東牽著胡宗南鼻子在陝北山溝裏打轉的同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還在指揮著全國各地的軍事行動。就在中央機關撤出延安之後不久的3月26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清澗的棗林溝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決定將中共中央的領導成員分為三個臨時工作班子: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中央前方委員會,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各戰場的作戰;以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到河北平山縣進行中央所委托的工作;以葉劍英、楊尚昆等組成後方委員會,到晉西北統籌後方工作,並負責陝北戰場的物資供應。

山東戰場是當時在陝北戰場之外的又一個重點。蔣介石的企圖是將我軍完全逼至黃河以北,進而占領整個山東。為此,蔣介石組建了陸軍總司令部徐州指揮所,以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統一指揮共45萬人的兵力。我華東軍民在陳毅、粟裕等的指揮下,在敵人氣勢洶洶的強大攻勢麵前,誘敵深入,耐心捕捉戰機。敵人的進攻是從3月下旬開始的,顧祝同采取了“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辦法,十分小心。我軍則忍耐待機,在將近兩個月時間中,一直不與敵軍決戰。直到5月11日,才下定決心,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打法,部署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當時,敵第一兵團司令官湯恩伯決定以整編第七十四師為主力自蒙陰北上,欲取沂蒙公路上的坦埠,同時以第二十五和第八十三師配合行動,再以整個一兵團繼後。我軍則以五個縱隊將其包圍,並截斷其退路。七十四師被圍後,敵方調動了十個整編師的兵力馳援七十四師,這樣就在孟良崮展開了一場惡戰。在我軍的周密部署和英勇作戰兩天之後,七十四師終於被我全殲,師長張靈甫被我擊斃。這一仗,我軍共殲敵3.8萬餘人。特別是七十四師的被殲,在蔣軍中引起很大的震動,山東地區的蔣軍在整整40天中不敢出擊。這是因為,七十四師是整個蔣軍的“五大主力”(即第十八軍、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整編第七十四師)之一,有著當時最優良的美式裝備,曾被蔣介石封為“模範軍”,擔任警衛南京的重責。故而連蔣介石也說七十四師的被殲是“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是“無可補償的損失”。他下令撤了湯恩伯的第一兵團司令官的職務,特地請出日本戰犯、前日本侵華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來為山東戰場重新製訂作戰計劃。

在陝北、山東兩個地區擊退蔣軍重點進攻的同時,在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之下,我軍在豫北、晉南、晉察冀和東北地區都展開了對敵進攻,取得了若幹戰果。

四、向敵人的腹地殺去

在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的第一年,即從1946年6月至1947年7月的一年中,我軍在全國各地共殲敵營以上正規軍97萬餘人,營以上非正規軍34萬餘人,二者相加,共消滅敵軍132萬人,擊斃和俘虜敵人的將級軍官202名。敵人的總兵力已從內戰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為370萬人,而我軍則由120萬人上升為195萬人。但是,最主要的勝利,還是打退了敵人的重點進攻計劃,削弱了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陝北靖邊縣的小河村召開前委擴大會,後稱“小河村會議”。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賀龍、陳賡、習仲勳、陸定一、楊尚昆等參加了會議。會議認真討論了中央關於“舉行全國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的“中央突破,兩翼牽製;三軍挺進,互為犄角”的計劃。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率軍由中原渡過黃河,挺進大別山,直插敵人胸膛;由陳毅、粟裕率軍由山東出魯西南,挺進豫皖地區;由陳賡、謝富治率軍由晉南渡過黃河,挺進豫西。這就是三軍南下,在蔣軍的啞鈴狀布局中央的薄弱部分向敵進攻,在江淮河漢的廣大區域內協力配合,外線殲敵的“三軍挺進,互為犄角”。與此同時,陝北的彭德懷出擊榆林,把胡宗南向北邊調;許世友在膠東展開攻勢,把敵人往海邊調,以此策應三軍南下。這就是在最西邊最東邊的“兩翼牽製”。小河村會議結束之後,我軍向蔣軍展開全麵進攻的外線作戰計劃,就陸續在各地展開了。

蔣介石伸出了兩個拳頭,也就露出了他的胸膛。我三軍南下,就猶如直刺他胸膛的三把尖刀。

根據小河村會議的決定,7月下旬,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致電劉、鄧、陳、粟:

……立即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占領以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我軍曆史上著名的大出奇兵的“千裏躍進大別山”行動由此開始。

千裏躍進大別山的計劃,在小河村會議之前,就已在毛澤東的心裏形成。所以早在5月份,就已經著手準備。6月21日,劉、鄧進行了戰前動員部署,指揮大軍準備強渡黃河。6月30日夜,劉、鄧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縱隊等四個縱隊共12萬健兒,在魯南地區陽穀以東的張秋鎮到菏澤以北的臨濮集之間的八個渡口同時強渡黃河。取鄆城,下曹縣,以28天的時間完成了預計的魯西南戰役,殲敵6萬餘人,砸爛蔣軍防線,開辟了進軍大別山的道路。經短期休整之後,8月11日越過隴海路,通過黃泛區,渡過沙河、汝河、淮河,這期間一路走,一路打,粉碎了蔣介石親臨徐州所指揮的一係列圍追堵截,於8月末全部進入了地處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區。部隊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立即在原來鄂豫皖老區的基礎上發動群眾,建立政權,組織地方武裝,創建新的根據地。到9月底,就已解放了23座縣城,建立了17個縣的地方民主政權,初步站穩了腳跟。

我劉、鄧大軍南渡黃河,直插大別山的行動拉開了我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震驚了全國。用當時的美國駐中國大使、在中國生活了50年的司徒雷登的話說,“它可能成為1947年世界十大新聞中最醒目的一條”。為什麽呢?這是因為,這一行動表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刀尖已經直指國民黨統治的心髒南京和上海地區。蔣介石在11月初的一次講話中也說:如果劉、鄧“真能占據大別山,東可威脅京畿,西可威脅武漢,南可阻礙長江運輸,在戰略上對政府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蔣介石在這一點上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專門召開了大別山區剿匪檢討會,成立了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由國防部長白崇禧兼任主任,指揮33個旅的兵力圍攻清剿大別山。

為了對付蔣介石的“總力戰”,中共中央決定,增調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第十、第十二縱在李先念、王宏坤的率領下支援大別山,又派十一縱和華東野戰軍的十縱護送來一批新戰士和大批後勤物資。到這年年底,劉鄧大軍兵分兩路,劉伯承率軍北渡淮河,外線作戰;鄧小平率軍留在大別山,內線作戰。兩路軍相互配合,屢戰屢勝,讓蔣介石和白崇禧的種種招數一一破產。更重要的是將國民黨軍的攻防體係完全打亂,使戰爭的主動權進一步掌握在中共手中。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劉、鄧大軍才根據中央的統一布置,陸續將主力轉移出大別山,參加中原逐鹿的大戰。

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同時,我軍轉入外線進攻的三把尖刀的另兩把尖刀也在向敵人的腹地殺去。

以陳賡司令員和謝富治政委統率的以四縱、九縱為主力的作戰集團,於8月20日和23日在晉南分兩路偷渡和強渡黃河,直指豫陝邊境,東逼洛陽,西逼西安。9月初,陳賡作戰集團西進,半個月中殲敵陝東兵團3萬餘人。待蔣介石親自飛赴西安調兵遣將保西安之時,陳賡作戰集團又回師將主力指向豫西,到11月底,共殲敵5萬餘人,建立了豫陝鄂邊區行政公署,下轄8個專署39個縣政權,成立了豫陝鄂軍區,組建了8個軍分區,創立了新的根據地。

以陳毅、粟裕為首的華東野戰軍的6個縱隊組成了外線兵團,先在魯西南殲敵,然後轉向豫皖蘇邊地區,發動群眾,實行土改,建立了3個專署、3個軍分區,擁有1000多萬人口的解放區,將鄂豫皖、鄂豫陝、山東、蘇北、蘇中幾個根據地聯結了起來,為下一步的更大戰事做好了充分準備。

在當時成品字形的三把尖刀中,劉鄧大軍的任務最重,壓力最大。

為了主動支援劉鄧大軍,在12月中下旬的22天中,東邊和西邊的陳粟大軍和陳謝大軍共同進行了破擊平漢線和隴海線的戰役,解放縣城50餘座,破壞鐵路420多公裏,迫使蔣介石從大別山抽調13個旅回援。到1947年底,三路大軍在中原戰場密切配合,共消滅敵軍19萬餘人,解放縣城100餘座,建立了4個軍區26個軍分區和各級民主政權,在4500萬人口的江淮河漢地區將解放區基本連成一片,形成了強大的中原解放區,將國民黨軍南線全部兵力160多個旅中的90個旅吸引到自己的周圍,我軍的主動權進一步擴大。在1947年的最後一天,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在河南確山地區勝利會師。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工作會議,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賀龍、陸定一、林伯渠、張宗遜、習仲勳、馬明方、葉劍英、張德生等參加了會議。會議討論了毛澤東在會上所作的書麵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入了反攻。……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毛澤東在總結了人民解放軍作戰的著名“十大軍事原則”之後,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基本的政治綱領,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