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捏緊拳頭(1)

一、全力準備大反攻

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之後,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勢頭已經被遏製住了。在兩個多月的時間中,沒什麽大的行動。我軍由於大力加強根據地建設,成績逐步顯現出來,後勤保障大有改善,擺脫了剛到東北時的困境,加之整頓軍隊和在實戰中的磨煉,戰鬥力逐步得以提高。從整個局勢來看,我軍已經從被動逐步轉為主動。但是,如果要向敵人發起全麵的大反攻,則還有一段距離。這是因為:

(一)我軍現有兵力共約46萬人(1947年5月中旬統計),其中主力部隊為5個縱隊共15個師,加上11個獨立師,計24萬人,另有地方武裝22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在東北的正規部隊就有7個軍共23個師,加上特種兵和直屬部隊計46萬人,另有地方武裝12萬人,共有58萬人,在兵力上我軍還弱於國民黨軍。

(二)我軍分在南滿和北滿兩個地區,各自的空間有限。

雖然可以相互呼應,但不太好集中兵力組織大的戰役行動。而敵人卻正好在我軍兩大片的中部,調動與使用都比我軍方便。

(三)敵人占據著主要交通線和70多個城市,而且又連成一片,在控製整個局麵上比我們有利。

(四)在武器裝備上敵人仍然比我們要強得多,我軍雖然這時已經建立炮兵,但隻有10個炮兵團,對於打攻堅戰還很不夠。

所以,我們雖然可以走上全麵反攻之路,但還有一段路要走,還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這就要求我軍在不長的時間內形成一個有力的鐵拳頭,不打則可,一打出去,就可以把杜聿明砸得粉碎。

“四保臨江”剛剛結束,1947年4月8日,林彪在給南滿分局的電報中就這樣說過:要“把東北由客觀條件形成的兩個拳頭打人的南北分兵狀況,改為形成一個大拳頭為主的集中作戰。估計有時一次能消滅敵數個師,許多次要城市的敵人將不打自退,或被我各個擊破”。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林彪召開了兩次重要會議。第一次是4月中下旬,他在前線指揮部雙城召開了師以上幹部會議,專門討論作戰技術,特別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集中兵力攻堅,如何使用“一點兩麵”戰術。

“一點兩麵”,是林彪對部隊在進攻時的基本戰術的形象解釋,也是他對部隊各級指戰員的基本要求。在他指揮的部隊中,都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一點兩麵”戰術。何謂“一點兩麵”?下麵是林彪自己在一封電報中的闡述:

所謂一點,就是要選擇敵人一個最薄弱點,將主要兵力集中使用於這一點上,對其他的方麵隻用少數兵力助攻。總之,不可平均使用兵力。所謂兩麵,就是不應將突擊隊與鉗製隊統用在正麵。通常應將突擊隊應用在敵人側麵去,鉗製隊用在敵人正麵。如隻從正麵攻擊,則敵無後顧之憂,必頑強抵抗。且擊潰後他能跑脫,不易消滅。以上兩條,排以上幹部無論對大目標或對小目標的攻擊,皆當采取。

這種戰術看來簡單,可是不少人在戰場上往往會使用失誤,做不到。所以,林彪經常在各種場合反複講這個“一點兩麵”。

第二個會議是在5月初召開的東北局工作會議。會議全麵討論了東北的整個局勢和今後的工作,在5月5日通過了《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的決議》,這是東北解放戰爭中繼1946年的《七七決議》之後的又一個重要決議,人們一般都簡稱為《五五決議》。決議指出,一年多來經過東北軍民艱苦卓絕的奮鬥,根據地已經建立起來,後方已經基本鞏固,南滿已經穩住了陣地,黨內軍內的思想得到統一,《七七決議》規定的任務已經勝利完成。在戰場上,蔣軍進入東北的7個正規軍的21個師已被我殲滅九個半,蔣軍王牌新一軍的每一個師都被我殲滅了一個團。這樣,蔣軍不得不由1946年的主動進攻轉為消極防守。“這就在東北全黨麵前提出了新的任務,即是積極組織力量,全力準備大反攻,大量殲滅敵人,大量收複失地,鞏固和擴大解放區”。

任務很明確,就是要“全力準備大反攻”。

這一決定是和全國局勢的發展,和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同步的。雖然這時毛澤東和周恩來還在陝北指揮西北戰場上保衛陝甘寧邊區的戰鬥,但是如果從全局做高瞻遠矚的部署,已經可以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我們已經可以由戰略防禦轉入對國民黨軍隊的戰略反攻了。就在《五五決議》形成之時,我新華社在5月1日發表了題為“全力準備大反攻”的社論,明確向全世界宣布:“我們的任務就是:動員一切力量,全力準備大反攻。”毛澤東在對全國各戰場不斷發出的各種指示中,不僅就戰略方針、戰術安排對轉入大反攻做出了具體的指示,就是對一些很具體的問題也在做細致的考慮。比如,在1947年3月26日,他特地給林彪和高崗一封電報,指示從現在起,東北不能再破路,而要保路,因為“不久的將來即可全為我用,否則將來修複極為困難”。5月20日,毛澤東又給林彪、高崗電報,要他們在解決南滿問題之後考慮解決熱河、冀東,因為這是“為將來奪取長春、北寧兩路,長春、沈陽、北平、天津必不可少之條件”。毛澤東在這封電報中還說:“綜觀全局,日前大部分地區已轉入反攻作戰,隻待山東再打一兩個勝仗,即可轉入全麵反攻。”

為了適應東北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黨對各項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實行黨政軍明確分工,經中共中央同意,東北局在5月下旬對東北的領導機構做了如下調整:

(一)將東北局委員由原來的20人(即在東北的中共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20人)擴大為26人,以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張聞天、林楓7人為常委;以林彪為書記,羅榮桓、高崗、陳雲為副書記,高崗兼秘書長。

(二)為加強黨對軍事工作的領導,成立中央軍委東北分會,以林彪為主席,羅榮桓為副主席,高崗、譚政、劉亞樓、蕭勁光、程子華為委員。

(三)為加強黨對政權機關的領導,成立東北行政委員會黨委會,東北行政委員會主任由林楓擔任,副主席由張學思、高崇民擔任,行政委員會黨委由陳雲兼任書記。

為了全力準備大反攻,東北軍民做了大量而艱苦卓絕的工作。

二、建炮兵

要打大仗,要攻堅,必須要有遠距離摧毀敵軍工事和集群的強大火力,必須要有自己的炮兵。

我軍從關內進入東北時,不說沒有炮兵,連輕武器都沒有多少。因為聽說日偽軍留下了大量武器可以接收,所以我們不少隊伍為了趕快進入東北,都是輕裝前進。可是,才過了一年多時間,在“三下江南”的時候,我們就有以團為建製的炮兵參戰了。

我軍進入東北後,曾經接收過少部分輕武器,在作戰中也繳獲了大量的輕武器,但重型武器繳獲不多。曾經有一種誤解,認為蘇軍在撤出東北時把若幹武器留給了我們。對於這種說法,曾經擔任過第四野戰軍參謀長的劉亞樓上將在1962年12月13日就編寫第四野戰軍戰史問題的一次講話中,說過一段很重要的話:

一般人總認為蘇軍留給了四野不少武器,這是誤解。這個戰史既然是存檔用的,可以把這個問題講清楚。當時不僅不給我們武器,還吃掉了我們不少部隊。也可以寫一下當時斯大林是為了照顧與國民黨的關係。還有個重要問題:當時我們曾向中央建議,以中央的名義向蘇軍要些武器。毛主席當即電示,中國革命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禁止用中央的名義向他們要東西。這個電報我親自看過,要查一下。後來以四野的名義用糧食和他們換了一些武器,用紅軍票子到大連買黃金,購買了一些武器。朝鮮同誌不錯,賣給我們一些武器。當時我曾兩次去朝鮮談判,朱瑞同誌曾同我去過一次。

我東北民主聯軍的炮兵隊伍是靠自己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創立起來的。為了準備大反攻,剛建立起來的炮兵部隊擔負了更為艱巨而繁重的任務。

談到東北的炮兵,就不能不讓我們深切緬懷我軍炮兵事業的奠基人和領導者朱瑞。

朱瑞和他的同誌們白手起家創建炮兵是非常不易的。當他們進入沈陽,當他用熟練的俄語與蘇軍統帥馬林諾夫斯基談判接收日軍留下的火炮時,竟然遭到拒絕。在這種情況下,朱瑞帶領炮校全體同誌分散到山林雪野中各處去找,進行零星收集,無論是完整的、不完整的,破爛的、裝配不上的,凡是可能有用的東西都要。在各部隊的支持下,終於找到不少東西,全部集中到南滿的通化,炮校也在通化正式開學,以後又遷移到北滿的牡丹江,開始了東北炮兵的艱苦創業。當時炮校的辦校方針就是“分散幹部,搜集物資,建立家業”,其主要任務仍然是千方百計尋找火炮。隻要有點線索,哪怕是零下四十攝氏度的林海雪原,也要去碰碰運氣。例如,在鏡泊湖的冰層下邊,就曾刨出了三門大炮。

為了加快東北的炮兵建設,林彪讓朱瑞起草了《炮字第一號命令》,在1946年7月9日以林彪、高崗、彭真、朱瑞、邱創成(炮兵學校政委)五人的名義下達到東北的所有部隊。命令傳達了毛澤東所說的“沒有炮兵便沒有勝利”和朱德所說的“炮兵為建軍骨幹”的重要論述,然後著重指出:

我黨的建軍與作戰指導,現正處於走向正規化與正規戰的過渡。標誌這一轉變之基本的與最重要的設施之一,便是炮兵。編成一定數量的炮兵,並使之與步兵及其他兵種正確協同作戰,不但將改變我軍的組織機構,也將改變我軍的作戰和戰術形式,因而也會根本改變我軍作戰的指導方針(從遊擊戰、運動戰到正規戰、陣地戰)。堅定明確地把握住這一轉變,是我軍在建軍途徑上獲得成功的關鍵。

1946年10月9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又下發了《炮字第二號命令》,任命朱瑞為炮兵司令員,邱創成為政治委員,賈陶為副司令員,匡裕民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從此東北有了統一的炮兵領導機關和指揮係統。

通過種種努力,到1947年2月,我東北民主聯軍終於有了各種火炮700多門,坦克及牽引車65輛,訓練出了一批專業人才,從1945年隻有5個炮兵連,發展到有了100個炮兵連和60個步兵迫擊炮連,還有1個修炮廠。1947年3月,在雙城召開了東北我軍第一次炮兵會議,對我炮兵第一次拉出去參加“三下江南”戰役中的得失進行了認真總結。到這時候,我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支現代化的炮兵部隊(也是我黨所領導的整個革命軍隊中的第一支成規模的炮兵部隊)終於初步建成。

第一次炮兵會議之後,東北炮兵本著“廣泛普遍地發展與適當地集中整編使用”的原則,有了更快發展。這一方麵原因是各部隊的普遍重視,炮兵學校培養的骨幹和各部隊自己培養的骨幹日益增多(根據炮兵會議的精神,各部隊還有意收集和改造了不少俘虜中的炮兵人才為我所用);另一方麵原因是由於我軍兵工廠的增多,修製出的火炮和製造出的彈藥大量增加,陸續裝備了各炮兵部隊。所以,當大決戰開始時,我東北野戰軍不僅是每個團有自己的炮兵連,每個縱隊有自己的炮兵團,野戰軍還有了炮兵縱隊。在這支炮兵隊伍中,不僅有山炮、榴彈炮、野炮、加農炮、高射炮、迫擊炮,還有坦克、戰車。這樣,就為我軍的大兵團攻堅作戰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持。

三、工業基地創軍工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前,中共中央就考慮盡快地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東北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基地,有著全國其他地區都無法比擬的工業原料的生產能力和機械加工能力,兵器生產也很有基礎。如果我們掌握了東北的強大工業生產能力,對全國解放戰爭所急需的各種軍需物資供應將會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此,根據中央的指示,東北局在東北站穩腳跟之後,就把恢複工業生產,組織軍事工業生產體係作為東北的重要任務來抓。當全力準備大反攻的時刻到來之際,這個任務就顯得更為緊迫。

前麵曾經介紹過劉亞樓的一段談話。從那段談話中可以得知,當我軍進入東北時,我們在接收日偽產業這一問題上,並未得到已經進入而且全麵控製了東北的蘇軍的支持。雖然我們在從延安和各根據地選派幹部時就已經有意地選派了若幹這方麵的專門人才去東北,可是他們到東北後根本無法接收日偽產業,當然也就無法組織什麽軍工生產。當時的後勤軍需物資供應,一方麵是靠自己搜集,靠向敵人奪取,另一方麵是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同蘇聯交換。1946年蘇聯因為自然災害而使農業生產受損,穀物缺乏,我們用很大力氣組織了100萬噸糧食與蘇聯交換了一大批日軍武器(因為製式不同,蘇軍一般不用日軍武器)。此外,當時朝鮮的金日成剛從東北回朝鮮不久,和我方聯係較多,對我們態度也很友好,把當時朝鮮用不上的大量日軍武器和其他物資也給了我們不少,兩年之中,共有2000多個車皮。為此,東北局還專門在朝鮮設立了由朱理治負責的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

但是,上述來源隻能解決一時的困難。為了支援前線,我們必須要有自己強大的軍事工業。在東北建立軍事工業的最早領頭人是韓振紀。

韓振紀是河北高邑人,保定陸軍講武堂出身。1931年參加了著名的寧都起義,加入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任過副團長,在長征中擔任軍委幹部團參謀長。抗日戰爭中,先在八路軍一一五師任副團長、團政委,以後到新四軍工作,長期擔任新四軍的軍工部長,成為我軍軍工戰線的重要領導幹部。當抗日戰爭勝利我軍開進東北時,他正在新四軍二師當參謀長。由於考慮到東北軍工生產的需要,特地把他調至東北,擔任了民主聯軍的軍工部長兼政委。

經過艱辛努力,我軍在東北的第一個軍事工業基地在韓振紀的帶領下於1946年秋天在中、朝、蘇三國交界處的琿春建立,第一批開辦的有機器廠、子彈廠、手榴彈廠、煉鐵廠、裝藥廠、木材廠。我們利用到處搜集的設備和原料,依靠自己的技術人員和改造日軍留下來的技術人員,終於得以源源不斷地把子彈、手榴彈和炮彈送上前線(通往北滿的通道是通過朝鮮走海路過去的)。到了1947年,其他根據地也在琿春基地的經驗指導下陸續辦起了大小不同的軍工廠,東北的軍工生產逐漸形成了規模,每月能生產手榴彈5萬枚、擲彈筒彈10萬發、子彈(包括利用舊彈殼複裝子彈)500萬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