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3.22
季宣和隻是給予優惠政策,開荒的指令並非強製性。再好的策略,一旦帶上強迫的意味,那味道就變了。那些事關西林縣百姓安全的事,季宣和還能統籌一下,堅決要求下麵人執行,像這種目的是好的,最終結果是好是壞都不能確定的事,他強行替人決定就有些多管閑事了。
現在可是戰時,保不準什麽時候仗就打到家門前了,響應的人並不多。季宣和一開始準備的那些荒地數量充足,所有願意去相應地方開荒的西林縣城百姓全安排妥當後,還剩下不少。既然已經決定開荒,季宣和自然不希望看著大麵積土地閑置,他讓差役到離荒地最近的幾個村莊傳達他的意思,凡有意者都同城裏百姓一樣的待遇。
村民佃田種的人很多,他們做夢都想擁有自己的田地,隻是就這樣的小小願望,想要滿足卻是千難萬難。凡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村裏附近的荒地早就被開墾一空,剩下的不是土質實在太差,就是離村太遠。敢於拖家帶口,破釜沉舟搏一搏的人真心不多。單戶人家獨自生活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安全係數太低,沒幾人敢冒這個險。
如今季宣和給了村民機會,處於最底層窮的響叮當的農戶再不抓緊機會,那還真就該當他們窮困不堪。農閑時節,本就有閑置勞力,戰事一起,在家閑的沒事幹的壯勞力就更多了,一大幫人共同開荒,那熱火朝天的場麵看了就讓人熱血沸騰。
有組織和沒組織還真不能比,一排排簡易茅草屋拔地而起,隨後撿石子開地鬆土輪番上陣,荒地上忙活的眾人充滿了幹勁。這可是為他們自己忙活的,不好好幹就對不起他們自己了。
季宣和坐在紅棗背上,看著農戶辛勤勞作,臉上笑意不由加深了幾分。南方之所以繁華富庶,說到底還是單位麵積的土地能養活更多人口,西林縣就算將所有荒地都開墾出來,和同樣麵積的南方還是不能比的,氣候土質決定了一切,誰來都改變不了。但季宣和能讓現有的西林縣百姓過得更好,這就足夠了。
季宣和將四個開荒點全都逛了一遍,見沒什麽不妥,就打道回府。他隻能給百姓指點一條明路,至於他們會不會隨後跟上,那都是他們自己的事,強按牛頭喝水的事,季宣和不會幹。春耕早就結束,現在這個時間開荒並不怎麽合適,且人選也和他當初設想的不太一樣,不過這都不重要,隻要能解決百姓的生存問題,無論中間出了怎樣的岔子都沒有關係。
季宣和原本打算是分流大村子的農戶去開荒,誰想烽火起,城裏百姓的生存問題成了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不然若是和平時期,城內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比農戶要高一籌,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他隻好調整方針,優先處理城裏糊口都困難的百姓。
平常時候,縣衙的救濟能按時發放,現在可不成了。很多百姓都藏糧入戶,有能力的不愁吃穿,沒能力的在糧價高漲的現在,能買得起的實在不多。需要救濟的人數太多,縣衙的救助隻能是杯水車薪,這樣的無底洞是怎麽都填不滿的,季宣和索性停了救濟。實在困難的百姓,就到村長那裏登記,由裏長每隔一段時間上報縣衙,經縣衙統一安排,以工換糧。
六月,陽光開始變烈,照在身上不止是暖意,還帶了一絲炎熱。農戶下地的時間自動調整,大中午的,已經很少能看到田間勞作的身影。打仗打的就是消耗,國力越強,戰事就能拖越久,從這點上來說,文昌帝占據了極大的優勢。同樣的,占據富庶之地的頹勢也由他接手,富貴迷人眼,繁華之地的士卒和邊關將士一比,明顯就弱了幾分。好壞參半,如何平衡兩者還真是個麻煩事,端看文昌帝的能耐如何。
打仗才一個來月,一些與戰事相關的物資就出現了缺口,供給漸漸跟不上消耗。這樣的情況不獨獨出現在安王的封地,包括文昌帝所屬的錦朝在內,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西林縣最開始獵物大量充斥市場的情況漸漸消失不見,獵物總量就那麽多,閑置壯勞力一窩蜂湧向外圍的山林,多次掃蕩之後,野獸不是退往深山,就是被捕獵一空,瘋狂一陣之後,百姓又得重新尋找生計。
到了此時,季家莊子和西山莊子養殖的大量牲畜,重新有了銷路。雖說與戰前不能相比,至少銷量沒有減少太多。戰時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就已經不錯了,別的不能強求太多。西林縣土地比較貧瘠,種植牧草卻還算合適,對於這兩個莊子而言,養殖家禽家畜的收益占的比重不小,肉類能夠全部賣出那是最好不過。
季宣和做主開荒的那四塊荒地給了餘下百姓們指引,這回不用季宣和多說,有這個意向的百姓臨近幾個村一起,湊足一定人數,就開始前往最近的荒地開荒。都六月了,現在開荒隻能種一些蔬菜,要種管飽的糧食,也就土豆這些根莖植物尚能有一些收獲。
因為已經過了春耕期,這一年就沒算在免稅的三年中,算是給開荒百姓的一點福利。季宣和看著簡略地圖上的一塊塊荒地,不由苦笑幾聲。荒地再多,那也要有足夠的人來開墾,人口不足,那就隻能看著它們繼續荒著,這事情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該如何還是如何,光想是沒用的。
錦朝已經夠好了,工具比季宣和記憶中的要高級一些,人均耕田畝數還算可觀。可就算如此,拋開客觀因素之外,還有大麵積荒地是如何也無法解決的,要是能吸引人口來西林縣定居那就好了。
有人才能發展,在做不到人人能吃飽喝足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就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繁榮程度。三年多來,季宣和看似延續著以往的政策,實際上改變不可謂不大。這些變化並非一朝一夕促成,都掩蓋在一件件平常事務中。都說了人才是根本,西林縣人口逐年增長,這是季宣和給西林縣帶來的最大貢獻。現在人們還無所覺,時間長了之後就能感覺出來。
那年外族入侵,同樣是遭遇敵兵的幾個州縣,人口損失最小的就是西林縣,之後最快恢複正常生產生活,並且人口還能比遭兵禍前略微增長的就隻有西林縣。西山莊子的建立,水庫的建成,乞丐幾近絕跡,最大程度避免了兵禍……樁樁件件,無一不吸引著附近州縣貧困百姓前往西林縣安居樂業。也是因為人口比較充足,季宣和才想著讓百姓去開荒。
虧得錦朝資訊不發達,延時效應非常厲害,加上西林縣隻不過是比以前好上一些,還沒好到讓人們趨之若鶩的程度,這才沒引起大批百姓的湧入,要真這樣,那就得罪其他州縣的官員了。
護衛隊武裝逐步到位,那些手藝好,被軍隊征召的工匠,閑餘時間都用來給護衛隊製作兵器,農具什麽的基本交給他們的徒弟打製,算上之前的庫存,頂過這段時間,待將護衛隊的兵器武裝到位,工匠就有空繼續製作農具了。
除了這些工匠之外,因著季宣和能製作良弓,季家學了這門技藝的下人不在少數,很多弓箭都出自季家人手上。季家人不能白幹不是?不一定收錢,至少自己提供材料,包他們製作弓箭時間段內的飲食是免不了的。
其他兵器都是由專門的匠人製作,拿來糊弄人的木矛之類用來偷襲防衛還成,戰場上正麵相對就過於落後,很容易被人輕易斬斷,每人配備趁手的兵器非常有必要。
看著校場上排得整整齊齊的一列列護衛,季宣和不由豪情萬丈。真是什麽樣的環境造就什麽樣的人,常混跡軍中,豪邁之情溢於言表,特別是列陣出發的時刻,號角吹響,戰鼓咚咚,很容易讓人熱血上頭,血脈噴張,豪情頓生。光五百多人全副武裝就有這種氣勢,可以想象幾萬人幾十萬人聚在一起,那將是何等的壯觀。
護衛隊不是正規軍隊,兵器可以讓工匠製作,鎧甲卻是不行的,西林縣的工匠們不會,隻好每人一套藤甲將就一下。護衛隊豈止是沒有怨言,他們摸著嶄新的裝備,一個個都透著喜色。真要為了這些讓他們當兵,那他們肯定沒幾人會樂意,像現在這樣,不用當兵也能穿戴齊一套和軍中製式裝備無差的護衛裝,能忍住不向其他人炫耀都算是克製的。
好裝備不是擺著看的,每人一身藤甲、一張弓,再加上一把長兵器、一把貼身短刃以及數量不少的馬匹,光這些就花了好大一筆銀子,虧得費用由大戶們各自分擔,要是讓季宣和來籌備,估計將他的家底耗幹了也不一定能拉起這麽一支護衛隊。
兵馬不是那麽好養的,就算是青雲衛所,平均戰力可能還不及季宣和這支護衛隊。隻要時間長了,護衛的戰力得到加強,那這支護衛隊就真正屬於精兵一列。如今嗎,光有其形,氣勢還不足,尚不能與精兵相提並論。
校場上豎著一排靶子,一支支箭矢有序地射在上麵。護衛們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不說射的有多準,至少很少有人會在靜止靶上脫靶。每個人擅長的兵器都不一樣,不可能人人在弓箭上有天賦,那些天賦太差的,隻能訓練近戰兵器,弓箭卻也沒有放棄。畢竟就算射擊準確度不高,若敵對方人數眾多,隻要他們大致方向不差,那就有他們發揮作用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