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亂世豪雄篇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四節
王匡全軍覆沒,袁紹和曹操率軍再退。
在戰場東麵負責牽製黃巾軍的張揚聽說王匡戰死,勃然大怒,要連夜向黃巾軍發起進攻,為王匡報仇。這時,他接到了一個非常吃驚的消息,王匡的長史董昭被袁紹抓起來了。張揚悲憤至極,帶著親衛騎急速趕到袁紹大營。
董昭是兗州濟陰郡的定陶人,兗州名士,曾擔任過冀州巨鹿郡的癭陶縣長和趙國的柏人縣令。王匡出任河內太守後,征募他為河內府的長史。張揚率軍投降後,遵袁紹之令,一直在河內郡駐軍,和王匡、董昭相處的很好。
“大人,董昭犯有何罪?”
袁紹臉色陰沉,沉默不語。他本來不想抓董昭,但董昭不識時務,在晚上的軍議上,當著眾將的麵,指責袁紹見死不救,成心要殺王匡,奪取河內。
在白天的血戰中,王匡曾數次向袁紹求援,但袁紹不但不出兵支援,反而命令曹操列陣於後,把敗逃後陣的河內兵全部殺了。現在隻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王匡死得冤。
袁紹大怒,立即把董昭抓起來了。董昭的弟弟董訪在陳留郡府任職五官掾,是張邈的親信。張邈和王匡之間的密謀,董氏兄弟肯定知道。本來袁紹礙於自己和董昭兄弟相識多年的情麵,不想追究這事,但沒想到他不想傷害董昭,董昭自己反而主動跳出來了。
沮授、審配、荀彧等人和董昭私交頗深,紛紛求情,但袁紹氣惱之下,根本聽不進去。
張揚這一問,讓袁紹從憤怒中逐漸冷靜下來。自己霸業未成之際,必須要刻意隱藏和緩和自己與諸多朋友之間的矛盾,得到他們的幫助,而不是激化矛盾,和朋友們翻臉為仇。袁閥的分裂給自己霸業所造成的傷害已經非常大了,自己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盡量拉攏一些和自己相交多年的朋友。
袁紹讓張揚坐下,把董昭對自己的誤解說了一遍,“雖然我無意殺他,但我不能讓他擾亂軍心。這時候,我隻能把他關起來。”
張揚一再哀求。袁紹說,我打算讓你接替河內太守一職,你看如何?張揚心知肚明。袁紹要重用他,但更需要自己的忠誠。張揚大禮拜謝,發誓效忠。
張揚把董昭帶回了大營。董昭要走,張揚說,你現在去哪裏?回兗州老家,那裏正在打仗,太危險。到陳留依靠張邈,估計你還沒過黃河,就被袁紹派人殺了。以我看,你還是暫時留在這裏吧。
第二天,袁紹得到急報,驃騎大將軍李弘帶著數千鐵騎沿著馳道飛馳而來。
袁紹和黃巾軍苦戰三天,損失很大,雖然沒能全殲黃巾軍,但也算重創了黃巾軍,短期內黑山黃巾軍已經失去了侵掠附近郡縣的可能。袁紹的目的已經達到。
袁紹和曹操商量了一下,隨即帶著大軍向河內撤退。於毒帶著黃巾軍緊隨其後,敗回黑山。
於毒留了一份信給李弘。大將軍援手之恩,黃巾軍必當誓死相報。
“他還是不肯受撫。”李弘遺憾地說道,“用什麽辦法,才能讓黑山黃巾軍下山?”
王當淒涼一笑,“去年,白饒死在了濮陽。這次,眭固死在了內黃。一年裏,黑山三位大首領死去了兩位。大將軍,你可以想象,於毒現在是一種什麽心情。他想報仇啊。”
李弘皺皺眉,“難道受撫了,他們就不能報仇了?”
“是的。”王當看看李弘,突然大聲說道,“受撫了,我們就沒有報仇的機會了。”
李弘臉色一沉,冷冷地望著王當。
“當年盧植率軍攻打廣宗,殺我黃巾軍數萬將士,今天呢?今天盧植大人高居朝堂之上,我能殺了他報仇嗎?”王當咬牙切齒,怒不可遏,“當年朱俊率軍橫掃穎川、陳國、南陽諸郡,誅張曼成、趙弘等黃巾大帥,屠我黃巾軍數十萬將士,今天呢?今天大人視朱俊為師長,帳下雲集朱俊的子弟門生,我能殺了朱俊、殺了李瑋、朱穆、朱魭報仇嗎?”
“黑子,你胡說什麽?”李弘手中馬鞭指著王當,大聲阻止道,“不要再說了。”
“我非要說。”王當歪著腦袋,睚眥欲裂,“如果皇甫嵩到了北疆,大將軍能否讓我殺了他?”
“不能,大將軍不可能讓我殺了他。”王當激動地揮舞著雙手,“如果袁紹、曹操有一天重歸朝廷,拜倒於大將軍腳下,大將軍是否願意讓於毒殺了他們替白饒、眭固和千千萬萬戰死的黃巾將士報仇雪恨?”
李弘大怒,狠狠抽了王當一鞭,“你腦子是不是打仗打壞了?給我閉嘴。”
“既然不能報仇,他當然不願意受撫,不願意在大將軍帳下效力。”王當舉手向天,仰頭狂呼,“我要報仇……”
李弘冷眼看著他,等他叫完了,喊累了,坐在馬上氣喘籲籲地不作聲了,李弘才輕輕地問了一句,“如果黃巾軍僅僅是為了報仇而活著,還叫黃巾軍?”
王當愣住了,呆呆地看著李弘。
“你給我滾回甘陵城,好好想想。”李弘舉起馬鞭,重重敲了幾下王當的戰盔,“如果想不通,你這個中郎將也不要做了,到我帳下做個快意恩仇的親衛督賊曹吧。”
李弘不再理他,轉身對張震喊道:“帶著大軍原路返回,追上朱穆大人,隨其攻打南皮。”
“祭鋒,帶上三百義從,隨我到鄴城。”
李弘在救援黃巾軍的路上,接到了孫親的急報。
對袁紹和他屬下官吏家眷被陶升救走一事,李弘不是很在意。他既沒有打算殺這些人,也沒有利用這種人要挾袁紹的意思,救走就救走了,無關大局。他在意的是流民,越來越多的流民。如果冀州流民越來越多,北疆過去的危機就會在冀州重現,那麽,朝廷的“河北策略”就會受到影響,尤其是拯救社稷的步伐將大大減慢。
到鄴城的路上,流民遍布四野。隨處可見餓死的幹瘦屍體,慘不忍睹。
李弘憂心如焚,一路上打馬如飛,恨不得一步趕到鄴城。
袁滂、陳紀、楊奇等朝中大臣,還有孫親和剛剛趕到鄴城的丁立、朱魭等冀州大吏出城迎接。
李弘早早下馬,和袁滂等大臣一一見禮。
孫親跪地請罪。還沒等李弘開口,楊奇、袁滂和陳紀三人就開始求情了。“黑山流民蜂擁而下,情況非常危急。孫大人能體恤民情,主動開倉放糧予以賑濟,處置得非常得當,大將軍應該嘉賞。”
李弘順水推舟,急忙扶起孫親,笑著說道:“雖然你有失察之罪,但你能守住鄴城,救助流民,也算有功,功過相抵吧。”
回城的路上,李弘、袁滂等幾位大臣走在一起,商討冀州局勢,對冀州未來幾個月可能形成的流民大潮非常擔心。
“現在不僅僅是黃河南部流民北上的問題,還有北疆邊郡人口南遷的問題。”李弘皺眉不展,把朝廷送來的幾個消息一一細敘。
西部鮮卑大人邪歸逆叛亂應該是大漠狼煙再起的開始。大漠沉寂了兩年多時間,因為大漠氣候變化,大漢國內戰火迭起,大漠駐軍紛紛南下中原等諸多原因,大漠上的胡人終於按捺不住,又要為爭奪大漠霸主而展開血腥廝殺了。
為了拯救社稷,重振大漢,北疆軍將陸續南下,這是現實,誰也無法改變。所以在未來幾年內,漠北都護府和漢北郡要想穩定大漠局勢,確保大漢對大漠的控製權,難度非常大。沒有足夠強悍的軍隊,說出的話誰也不會聽。
在目前這種局麵下,朝廷無力增兵大漠,隻能想別的法子,先緩解大漠危機,確保北疆穩定。
“張溫、盧植、丁宮、蔡邕、鮮於輔、李瑋等大臣經過反複商議,提出了兩條緩解大漠危機之策。一是考慮到大漠冬天越來越長,胡族諸部生存困難,他們打算把所有胡族諸部適當南遷,其中部分胡族諸部直接遷到朔方、雲中、代郡、上穀等邊郡。二是考慮到邊郡人口太多,百姓窮苦不堪,朝廷打算在兩年內南遷一百萬人口到冀州。”
“大將軍同意了?”楊奇急忙問道。
“我要征詢諸位大人的意見,然後再回複朝廷。”李弘恭敬地說道,“我們明天就到邯鄲去,和馬日磾、崔烈兩位大人共同商議。”
“大將軍為什麽不自己拿主意?”陳紀看看他,笑著問道。
李弘苦笑,拱手作揖道:“我李弘有多大多粗,有多少本事,相信諸位大人比我還清楚。長公主和諸位大人信任我,讓我暫時代理國事,我很感激,但我懂多少國事?而且,就算我懂國事,這國事又豈能我一人說了算?我還是去打仗吧,治國的事,就依賴諸位大人群策群力了。”
“這河北的仗估計短時間內很難結束。”李弘看看眾人,誠懇地說道,“冀州必須要迅速恢複穩定,這直接關係到河北策略的成功和社稷的振興。請諸位大人來,就是為了冀州的穩定。相信冀州各郡在朝廷和諸位大人的努力下,很快能重現昔日的繁華。”
“很難。”楊奇不客氣地說道,“無論冀州多麽富裕,它也有個限度。現在不但有數量不可估計的流民,還有南遷的邊郡人口,另外,它還要承擔朝廷龐大的軍資開支,難,難,難……”
董卓死了。雖然這是個未經證實的消息,但諸位大臣們還是很興奮。興奮之後,大臣們的神色逐漸凝重起來。董卓突然死去,隨之而來的諸多難題讓大臣們陷入了沉思。
這個消息如果經朝廷確認是真的,那麽朝廷的振興之策隨即就要修改,也就是說,北疆軍的攻擊重點將迅速轉移到關西和關中。
北疆軍將盡一切可能先把董卓舊部所控製的軍隊解決掉,以保護天子,穩定關中。待關中穩定後,天子返回洛陽,兩個朝廷就要合二為一,接下來的問題就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無法揣測了。
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社稷能不能得到拯救?社稷拯救了,能不能實施改製中興大漢?
“大將軍的意思呢?”袁滂問道。
“先把冀州拿下來。”李弘說道,“不管這天下怎麽變,我們首先要讓老百姓吃飽穿暖,有間遮風擋雨的草屋,否則,社稷終究要傾覆,大漢終究要敗亡。沒有百姓的安居樂業,哪來社稷的穩定?”
“說得好,說得好。”陳紀鼓掌讚道,“大將軍,有你這句話,大漢振興有望啊。”
李弘搖搖頭,又連連作揖,“諸位大人,說是沒有用的。我要土地,要糧食,要財賦,要讓百姓活下去。諸位大人可有解決之道?”
“土地?”袁滂、陳紀、楊奇三人同時注意到李弘第一次提到了土地。
“大將軍,北疆屯田有成,關鍵是北疆有很多荒棄的土地,百姓隻要支付很少的租稅就能得到土地的使用權,但冀州就完全不一樣了。”楊奇過去是冀州牧,對冀州的事非常了解,說話很有份量,“冀州的土地大多數是門閥世家的私產。先帝在河間國就有很多田地和宅院,現在雖然荒廢了,但至今沒人敢動。”
“冀州曆經戰禍,許多世家富豪死於戰火,或者攜家南逃,無主土地應該非常多。”李弘疑惑地問道,“我記得董卓主政的初期,朝廷不是要求在冀州屯田嗎?否則前年我也不敢強行回遷流民到冀州屯田了。”
“那主要是冀州西部,靠近太行山的四個郡。”楊奇說道,“從中平初年(公元184年)黃巾軍叛亂開始,中山、常山、趙國和巨鹿四郡國就遭到了黃巾軍毀滅性的打擊。這四個郡的確有條件屯田,但冀州東部郡縣由於屢次逃過戰火的肆虐,所以……”
“所以等我趕走公孫瓚之後,立即清理和丈量土地。”李弘嚴肅地說道,“依照大漢律,本朝嚴禁兼並土地,什麽身份的人最多能擁有多少土地,律法上都有嚴格的規定。擁有土地數量超過律法規定的,一律沒收。膽敢違律者,殺無赦。”
楊奇大驚,“大將軍,這個馬蜂窩捅不得。”
“我就是要捅這個馬蜂窩。”李弘指著原野上密密麻麻的流民,厲聲說道,“我不捅這個馬蜂窩,這些人怎麽生存?哪有土地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