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馨非常堅定地要拒絕陶清珂派送繡娘的好心。
陶清珂也知道沈雪馨還信不過自己,便列了個名單給沈雪馨,說:“如果需要這些繡娘,可派人去告訴我。”說完,就回去了。
張銘輝也等待著管家的調查結果。當然管家也很上心,很快調查出了沈雪馨的一些情況,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張銘輝。張銘輝得到情況後,自然非常高興,趕忙去了玉春坊。
翠媽見沈雪馨清醒了,舒了口大氣,便出去逛逛街。走出錦織街,隨便走進一條胡同,翠媽立即感覺到時光仿佛在涓涓倒流。那一磚一瓦、一碑一石,都在輕輕地翻動著過往的歲月。那幽深的,曲曲彎彎的,瓦簷上長滿綠草,綠草的上麵偶然會蹦出一隻碧綠碧綠螞蚱點兒的小胡同,似乎有一種非凡的魔力,吸引著她的目光,拽著她的腳步。
尤其是秋末的正午,漫步在陽光下的胡同,隻見兩側的屋簷兒裁剪出一片狹長而湛藍的天,牆麵上爬牆虎綠瑩瑩的一片,偶然有幾朵喇叭花追逐著陽光,開放得神采奕奕。巨大的樹冠從牆裏探出頭來,微風帶著一點喧嘩和靈巧,在陽光裏閃動著光華,把胡同裏的書卷氣吉祥味兒,神話般的彌漫開來。
這讓翠媽想起了沈靈慧,如果沈靈慧活著更有多好,就不用馨兒這麽費心了。而在胡同的另一旁,有一個人在吆喝著“緙絲”。
蘇州刺繡的大名,誰都知道。但是緙絲這個活,很多人都是兩眼一抹黑。說句實話,如果真的拿出一幅刺繡和一幅緙絲給蘇州人,讓他判斷一下。他要是真說對了,八成是蒙的。翠媽聽聞緙絲的名字。那是在一個金針館裏,隆重介紹某位緙絲大師。因為這位大師和幾位刺繡大師坐在一起,所以翠媽當時就覺得這個應該是刺繡的一種。但後來,卻發現不是一回事。
話說緙絲這個活計,也叫做“刻絲”。為什麽是刻呢?因為他的圖案之間有斷痕,像是刻出來的,所以這麽稱呼。當然,這話換成大師來說,就複雜了,人家叫“通經斷緯”。也就是說,豎的線條那是一根,不動的,但是橫的一條一條,全是用梭子織出來的。圖案,靠的就是橫的一條條織,才能有變化。
翠媽對此的理解是這樣的:刺繡呢,就是在一幅已經織好的絲啊、布啊之類的東西上,用針線繡出圖案來;緙絲呢,則是在一幅隻有豎線排好的材質上,用梭子織出圖案來。一個屬於後道加工,一個屬於前期手藝,絕對不一樣。
但按照專業大師說,如果你真的想分辨刺繡和緙絲,其實也不難。看一看圖案的經緯就知道了。不過,沒什麽眼力的,遠遠一望,緙絲和刺繡還是很難看清。關鍵是蘇州人的手藝好,不管緙絲還是刺繡,搞得都跟字畫一樣精致。
看名字就知道,緙絲是一門相當古老的藝術,而且檔次也很高。據說在元朝,官服的圖案都是緙絲的;在明朝呢,皇帝的龍袍也得緙絲做出來。
緙絲的東西一般都很大件。這和普通市麵上的刺繡不太一樣,刺繡的話,小小的一個東西也能做。緙絲不一樣,機器動起來,總是大件的東西方便些。所以這也倒理解為什麽緙絲受到高消費人群的青睞,曆代皇家氣象的活,不都是講究大幅才有氣派麽。
蘇州老百姓都習慣地把這種織造方法稱之為“通經斷緯”。用這種工藝緙織書畫,風格別具,極為精美、故又被譽為“織中之聖”。蘇州緙絲自南宋以後,盛名全國,成為主要產地。
明代,蘇州已是主要產地,當時齊門外的陸墓鎮,就盛產各種精美的緙絲產品。在蘇州緙絲行業中,名匠有朱良棟,吳圻。落款“長洲朱良棟製”的《瑤池獻壽圖》,落款為“吳門吳圻製”的《沈周·蟠桃仙》,均是緙絲的優秀作品,現藏故宮博物院乾清官。清代,成立蘇州織造局,自乾隆二十年起,至光緒十二年,蘇州辦解緙絲品26批,每批多者一二百件,少者三五件,織物主要是蟒袍、馬褂、補子等。後來,蘇州緙絲業衰弱,匠人稀缺,生產的品種寥寥無幾。自清王朝滅亡後,朝廷這一最大的買主消失,但蘇州的緙絲業卻憑借高超的技藝遠銷歐國外,一度成為世界風行的奢侈品。
緙絲的製作工藝分為嵌經麵、畫樣、織緯和整理等十多道工序。織緯的基本技法,主要有勾、搶、繞、結、摜和長短梭等,另有盤梭、篤門閂、子母經、合花線等多種特種技法,都依不同的畫麵要求靈活運用,以表現各種不同的藝術效果。其中,“結”是單色或二色以上在紋樣豎的地方或較徒的紋樣上采取有一定規律的麵積穿經和色方法;“摜”是在一定坡度的紋樣中(除單色外)二色以上按色之深淺有規律有層次排列,如同疊上去似的和色方法;“勾”是紋樣外緣一般均用較本色深的線、清晰地勾出外輪廓,如同工筆勾勒作用;“搶”又叫槍色或鑲色,是用二種或兩種以上(甚至更多)深淺色之調和運用槍頭相互伸展起到工筆渲染效果表現紋樣質感。
通常,一幅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原作者可能是在靈感來臨時,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然而織工在摹緙作品時,卻往往要花費月餘光陰甚至經年方成一幅。
由於很多摹緙作品上都會有顏色深淺的漸變,織工們為細致體現作品,通常要將一根真絲線劈成兩股、四股乃至八股,最細時甚至隻用絲線的六十四分之一。無論是換梭,還是劈絲,每幅緙絲作品都需要織工長久、專注地工作,不容有失。
如果說刺繡是蘇州的名片,那麽緙絲怎麽也算是這張名片的另一麵。根據記載,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蘇州這邊就有很多有名的緙絲藝人。而且,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所以,緙絲,或者說蘇作的緙絲,絕對和蘇繡一樣,有地道的蘇州味道。